越声
提起盛中国演奏的小提琴作品,几代中国乐迷都耳熟能详。日前,他和夫人濑田裕子来到神秘的浙江龙游石窟,首次在这处“地下宫殿”奏响了小提琴和钢琴的美妙旋律,演奏时激情四射,解说时声音洪亮,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已经年逾古稀。
浙江衢州龙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老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历来就是文人经常涉足之地。
龙游石窟,千古之谜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众说纷纭,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经过一段山路,我们来到了龙游石窟风景区门口,它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凤凰山上。1992年石窟因四个村民为了捕鱼而抽干其中一处的水后偶然发现,这个被称为“无底塘”的地方,使我们对古人的聪明才智不禁发出感慨。
现在开发的洞窟一共有5个,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五号石窟。洞口是一个矩形,洞深为26米,洞窟越往下越大,五号洞窟占地面积约为700平方米,是所有洞窟中面积较小的一个。石窟里除了几根柱子和进入的台阶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它的石壁上有明显的横纹,且横纹间隔均匀,好像是某种机械硬生生地凿进去的。我摸了摸,上面并无凹凸不平之感,反而非常光滑。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难道古人拥有比我们更先进的机械?
在四号洞窟与三号洞窟相连的几十米范围里,两者间石壁的距离仅相隔50厘米,且均匀无穿透,古人是凭什么做到如此精确的计量呢?再者,挖洞就会有石头,古人要搬运出如此多的石块,自然要有巧妙的方法。在二号窟内,我见到了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圆弧形台阶,看来在古代人们早已掌握了利用斜坡搬运物体的原理。二号窟占地面积约为900平方米,窟内有3根鱼尾形支柱,呈“品”字形分布,且在柱子与顶部的连接处凿成了近似45度的圆弧过渡,从而使这3根支柱可以承受约数百吨的重力,这种做法跟我们现代力学计算的最大承受力的算法完全吻合,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佩服!
一号迷窟是所有洞窟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也是我们参观的终点。一号窟内有一幅鸟、鱼、虫的壁画,也是已发掘所有石窟中发现的唯一一幅壁画。一号窟内有一个无头人像,也是石窟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文物。不过专家发现这个人像的石质并不是洞窟中的石质,那么这尊人像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呢?
从石窟中出来,一阵寒风吹在我脸上,好冷啊!在石窟里,温度一般保持在15℃左右,常年恒温,这应该是因为石窟处于地下的关系吧。
走出石窟后,我心里又冒出了一大串问号:龙游石窟为何而建?它为什么会建在这儿?为何要建36个之多?如此浩大的工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在开凿过程中工人是怎样搬运石块,那些石块又被运到了哪儿?
人文新景鸡鸣山民居苑
刚刚走马观花游完神秘的“地下宫殿”龙游石窟,众多难解的疑团还在脑中缠绕,我又快马加鞭地来到了鸡鸣山的民居苑。
清代就被命名为“龙游十二景”之一的鸡鸣山,为历代文
人骚客所青睐,北宋时就设有“鸡鸣书院”,元代天文学家赵缘督曾在此建立研究天象的“观星台”,并著有《革象新书》,录于《四库全书》,明代建成的“鸡鸣塔”、清代建有的寺院等,现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居苑坐落于龙游县城东鸡鸣山上,离县城1千米,占地面积100亩。进入民居苑,一座座雅致的古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完全没有后天拆建的痕迹。此地是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批准的全国仅有的两处古民居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之一,是继龙游石窟之后又一人文新景。
虽然只是人工组合的景点,但仍有它的价值所在。民居苑内的“商冈起凤厅”是元代建筑,门楼飞檐翘角,气势磅礴,如大鹏展翅,傲视蓝天;“巫氏厅”是龙游乡贤、著名书画家余绍宋写字作画的场所,这座建筑的价值在于它梁斗共体的结构,具有独特的防震功能,国内罕见;“汪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前厅与后楼的建筑风格迥然有异,后楼为主人居所,梁柱规格不大,无木雕装饰,而前厅梁柱粗可合抱,且砖雕、木雕、石雕一应俱全。此外还有明代建筑翊秀亭、清代建筑灵山花厅等都各具特色。
参观之后,我才知道那些古建筑都是从县内各地搬迁到这里的。原来,龙游县在春秋时为姑蔑故都,其明清传统民居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江南古代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选择县境内20余幢古建筑复建在一起,形成集文物保护、游览观光、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公园,保护和利用并举,以文物发展旅游,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畲族民歌后继有人
龙游除了移民,还有浙江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大部分都住在一个叫沐尘乡的畲族乡里,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总体来说比较封闭。
畲族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一首首鲜活的山歌道出了畲乡人与山歌的不解之缘。畲歌是畲族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载体,也是畲族文化特色最显著的表现形式。该县的畲乡民族风情活动曾被中央二套、七套播映,也因为此,畲乡群众唱起山歌精神更亢奋,舞起畲舞劲头更足了。
当地电视台的记者陆涛联系了文化局、旅游局的朋友陪我去双溪村,这是个畲族村,全村有290户998人,以蓝、雷、钟姓为主。
热情接待我的双溪村退休教师蓝招保、雷林香老夫妻是当地有名的畲族山歌手,不仅引吭高歌“山哈地,出特产,香菇香,板栗大,茶叶好,毛竹多,竹席凉,富家乡……”等畲族民歌,还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喝茶。当地领导告诉我,老夫妻俩自编自导自演的山歌、民族舞蹈巧妙地融入了畲族风情,并多次参加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备受社会各界的青睐。
前几年,要编排整台节目光靠两个人可不行,于是夫妇俩找来其他山歌手们一起商量,达成共识,在村里组建了一支具有当地特色的畲乡文艺队,由21名退休教师、退休职工、退休老干部和当地群众自发组建成双溪民族村文艺队,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有40岁,他们自筹资金购买服装、音响、碟片等道具,由原溪口初中退休教师涂佰凯担任艺术指导,每天组织大家编排节目。
“文艺队的组建让我们畲族同胞的心贴得更近了。”老夫妻告诉我,“现在村民们的生活都富裕了,就想自编自演编排节目,除了过年过节,平时也能自娱自乐,大家在一起对歌,交流唱歌心得,畲族乡情的山歌、采茶舞曲等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畲歌和畲族文化的热爱使我们亲如一家人。”
去年,龙游还举办了首届畲族山歌大赛,为畲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不仅是龙游县畲族文化精华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龙游区域特色文化的一大品牌,对推动龙游文化事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丽的山歌体现出畲族劳动人民对乡土的无限热爱和畲族人民独特的智慧。随着经济的发展,畲族习俗、文化等民族文化瑰宝在逐渐流失,但也有一批畲族民间老艺人仍坚守在文化传承的阵地,用生命和情感传承着畲族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