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兴强
摘 要: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了作者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培优扶弱”在高等学校工程力学课堂中的实施,并最终揭示了课堂上“培优扶弱”的实施对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所具有的作用。
关键词:培优扶弱;工程力学
从我国的现状来开,一般而言高等学校的生源程度不一,参差不齐,这为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缓解这一现状,采取“培优扶弱”的教学措施势在必行。下面我就高等学校工程力学课程中“培优扶弱”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实施“培优扶弱”的前提
真正的了解学生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教育好学生。传统教育教学中,师生的接触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动,而学生处于被动。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总是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复杂性。既使在一般人看来是明确不过的东西,一旦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都有可能变得扑朔迷离。因此,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去了解学生,在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对每一名学生都应逐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通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实现“培优扶弱”的教学目的。
2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许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学好工程力学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工程力学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借鉴失误、图片,尽量用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单调乏味的课堂讲解与练习变得生动、轻松。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寻找一些生活中我们常见构件和设备,让各组学生根据工程力学中对各种约束的定义,对号入座,从而加强学生对各种约束的了解。同时对我们生活中较难区分的约束加以深入的进行分析。这样能更好更快的掌握各种约束的相关知识,同时分组的讨论也加强了各组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实现课堂上的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3 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培养了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兴趣之后,为进一步实现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培优扶弱”,下一步便是要进一步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程力学的教学活动中来,而不应该是一个“旁观者”、“接受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帮助学生感受成功、享受成功。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我们应积极的帮其找回自信,并制定一些短期内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并及时的给予真诚的鼓励,使学生们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享受成功。在补差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论是一个问题的回答,还是一次作业的完成,无论正确与否,我们都应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对于不通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基础较差的同学便可以掌握对基本知识的初步应用,而成绩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知识的自我梳理与归纳能力的提高。
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在工程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知识、分析问题、積极思维,充分表达他们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⑶引导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帮扶对子,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于学生们之间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从教育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来看,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教学都是不成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工程力学的课堂教学中,设法开展帮扶式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他们在小组里团结协作,主动学习,兴趣大增,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力学的学习成绩。
4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
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通常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班级中寻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做好“培优扶弱”工作。使学生形成“赶、帮、比、超”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实现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共享成功。其中我们可以采取的做法是:⑴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向五十分钟要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⑵分层递进实施教学,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策划好几个施教层次,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附加一些较难的题目,启发点拨,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对后进学生以“低起点,小步子”的模式,具体引导,逐步完成,并时时加以鼓励。⑶在布置作业时,尽量做到分层布置,充分考虑各个阶层学生的学习能力。⑷抓落实,严把教学每一关,注重知识的联系性和渗透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总之,通过在课堂上“培优扶弱”的实施,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不同阶层学生的素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当然“培优扶弱”是一个永远处于发展的一个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培优扶弱”这一课题永远地充满活力,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使“人人成才“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康旭彤.问题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0(05).
[2]孟太宗.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0):456-457
[3]王亚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开放式[J].学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258-259
[4]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