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云龙
摘 要:本文结合南京理工大学数据中心机房工程建设实践对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规划
1 建设背景
南京理工大学目前正在使用的数据中心机房位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是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机房的基础上于2005年改造而成的。目前数据中心共有2个机房,面积各约130平米左右,配有UPS、供配电、精密空调、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等辅助设备,至今已持续运行近10年。
2 机房建设内容及子系统
2.1 机房装饰工程
⑴顶面、墙面及地面工程。1)顶面:现代机房要求机房吊顶材料必须防尘、防火、防潮、吸音、降低电磁干扰、美观和易于拆装,同时还必须考虑空调回风。因而在机房中广泛使用着铝合金吊顶;2)墙面:机房区墙面要求平整度好、耐冲击力强、防火、防水、防尘、防静电、隔热、隔音效果好,易清洗、易保养、不褪色。各机房区域墙面首先应进行防尘处理,并做保温处理。保温处理后采用轻钢龙骨做安装基层,面层安装阻燃性能等级为A1级的高级彩钢板做饰面处理;3)地面:活动地板可以在活动地板下形成空调送风的静压箱。为了获得最佳的通风效果,根据机房场地现有高度,故地板敷设高度机房区为-400mm,保证充足的通风空间。⑵保温工程。在精密空调区域所有内墙、柱面做保温处理;所有精密空调区域的地板下地面、顶面及梁面在做防尘处理后,在地面及地板下一周墙面采用阻燃保温板作保温处理,保温板表面铺设镀锌铁皮。在顶面及梁面同样须采用阻燃保温板作保温处理。
2.2 机房电气系统
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分为两部分:不间断电源系统和市电系统。
本次南京理工大学数据中心机房供电系统按照一级负荷供电设计:⑴数据中心UPS电源总进线为2路,1条主用,1条备用,分别由2台变压器引入,每路供电功率不得低于500kW;⑵动力电源总进线为2路,1条主用,1条备用,分别由另外2台变压器引入,每路供电功率不得低于250kW。
2.3 UPS、空调及通风系统
⑴UPS系统:UPS系统是连接在输入电源和负载之间,为重要负载提供不受电网干扰、稳压、稳频的电力供应的电源设备,在市电掉电后,UPS设备依靠配置的电池可继续给负载提供一段时间的供电。⑵空调系统:为保证各类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能够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机房内配备机房专用精密空调,以满足计算机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起到减少计算机设备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⑶通风系统:包括新风及排风系统。新风量按下列三项要求合理取值:室内总送风量的5%。;按工作人员每人40m3/h;维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排风系统用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烟雾及灭火后出现的气体。气体灭火后的防护区应通风换气,通信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小于每小时5次。
2.4 设备环境监控系统
系统根据用户对机房管理的需求,能对数据中心机房实现集中监控,包括对机房动力系统(包括配电柜、UPS)、环境系统(包括机房专用精密空调、漏水监测、温湿度监测、新风、等)、安防系统(包括门禁管理、视频监控、消防监测、防雷)等,具有完善的监测和控制功能,融合了机房的管理措施,对发生的各种事件都结合机房的具体情况非常务实的给出处理信息,提示值班人员进行操作。机房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机房设备的统一监控管理、智能化实时语音电话报警和事件的实时记录;可极大地减轻机房维护人员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并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清晰地处理各种事件关系,实现机房的科学管理。
2.5 综合布线系统
光纤配线:机房内需求与大楼主干统一设计机架,大楼主干线芯全部上4台ODF架,ODF安装在核心机房1内。大楼的独立网络分类:外网(互联网)、内网、楼控综合网。机房配置应与其相适应。铜缆配线:机房内铜缆全部采用6类线和6类模块。配线柜设计:机柜布置位置应符合最捷路径原则,机柜形式与机房服务器机柜相同类型。机柜模块全部采用19寸一体化标准机柜。布线方式:走线路径机房内按柜顶一体化桥架。
2.6 消防系统
为了正确的掌握机房异常状态,出现火灾能够准确、迅速的报警和灭火,本数据中心机房设置消防自动报警及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采用一套有管网组合全淹没分配系统进行保护,即用一套气体灭火剂储存装置通过管网的分配,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但是最多不超过八个防护区。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按儲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消防气体钢瓶间设计在大楼九层。
综上所述,建设高效、节能、简捷、安全、稳定、绿色环保、具有高可管理性、高可靠性、高经济性、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的符合现在及将来要求的高标准的具有长远效益的新一代的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3]《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887-2000).
[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