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走来了莱芜的优秀儿女

2014-10-27 22:09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部队母亲

燕子山的孩子

少年有志,必成大器;少年好学,学伴终生;父母之爱,儒家熏陶;矢志求学,羽毛渐丰,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那一年,巍峨壮丽的燕子山下走出了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好少年。

青春时代,你一定也有过许多美丽的幻想、美好的愿望。你一定也有过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

地处鲁中中部、泰山东麓的莱芜市被誉为钢城煤都,地下储藏的资源非常丰富。铁矿石数量据华东六省一市之首,沿汶河区域的煤炭资源不但煤质好,发热值高,煤层厚,而且容易开采。

莱芜是山东主要能源基地,煤矿、电厂栉比鳞次、漫山遍野。这里还有丰富的铁矿、金矿、铜矿、硅矿、云石矿。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区就有了从事冶炼的活动,到了北宋,这里的冶铁技术已是炉火纯青,北宋至道三年设立主管冶炼的莱芜监,莱芜成为宋王朝规模最大的炼铁基地之一,莱芜监管理“三坑十八冶”,冶户千余,采冶者达数千人。泰安岱庙宋天贶殿前大铁帑就为莱芜所造。

正是因为有了钢铁,人类征服自然、开发自然的步伐骤然加快了。

有了钢铁,就有了文明的一切。

几度春秋几度沉浮,钢铁产业随国运跌宕起伏。

解放以后,莱芜这个地方因钢铁而兴,钢铁成为这个城市最大最响亮的品牌,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绿色钢城闻名遐迩。

莱芜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鲁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这里的莱城区口镇港里村附近观礼,他的弟子曾在这里传播他的学说,几代封建帝王尊崇孔孟几千年,儒家文化在莱芜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

在这片土地上曾留下“一鼓作气”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鲁国草根英雄曹刿与鲁庄公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敌众我寡,齐军兵多将广,虎视眈眈,鲁军将寡兵少,车怠马乏,齐国军队在两通鼓后开始冲锋,曹刿命令鲁军按兵不动,齐国军队三通鼓后精力疲惫,曹刿下令鲁军出击,士气高昂的鲁军一举击溃气喘不定的齐国军队,大获全胜,从此留下了“一鼓作气”的佳话。

几千年来,莱芜人以其山民特有的坚韧性格和顽强精神,与大自然抗争,在饥饿中生存、繁衍下来。莱芜人那种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仿佛是一种遗传基因,它即使不在儿子身上,也一定在孙子或曾孙身上苏醒过来,孕育出莱芜人那种震慑人心的力量……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撕毁《双十协议》,第二次国内战争全面爆发。刚刚喘口气的中国人民又面临战争的无情和灾难。

1947年2月20日,我英勇的华东人民解放军在陈毅、粟裕两位军事家的指挥下抓住战机在莱芜地区实施莱芜战役,“横扫千军如卷席”,一举消灭国民党军队李仙洲部6.5万人,使蒋介石全面进攻山东解放区的美梦彻底破灭。

莱芜战役之中,莱芜人民踊跃支前,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的战地之歌,家中一把面做军粮,一把草喂军马,一个独子送前线,莱芜人骨头里就有报国情怀。

王守东是地地道道的莱芜人,他的家乡是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的王家庄村,这是一个三面被大山环抱的只有六百余口人的小山村。王家庄是富有生机的,清晨黎明时刻,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你站在山上向村落望去,你顿时觉得惊讶又好奇,云雾缭绕,农家小院烟筒上那缕缕炊烟,像一声声口令一样,向蔚蓝色的空中散去,构成美丽的云彩。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植物披上了绿色外衣,那争鲜斗艳的杏花、梨花、槐花、桃花……朝你微笑的开放,清香而又扑鼻,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引逗你,和你捉迷藏的山兔乱蹦乱跳,偶尔出现在你的视线。你衬托在绿色的怀抱里,这大自然的美丽尽收眼底,给你永远的美轮美奂的回忆。

村北燕子山茂密的树林涵养的水源滋润了这个山村,让这个山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燕子山是位于莱芜市西北部的一座名山,它巍然屹立在王守东的家乡王家庄的北面。燕子山奇峰突兀,挺拔俊秀,风光旖旎,山上长满了松树、柏树、核桃树、槐树和各种各样的花草,花香四溢,树影婆娑。寒风里傲然挺立的松树,越发显得苍翠挺拔;落尽叶子的酸枣树,张扬着枝桠,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燕子山古老的故事。在这里听山风飒飒,闻林涛呼啸,令人遐思无限,是个飘香流翠的地方。

一条小溪穿过岩石从山上流下来经过王家庄后流进村南的见马河,溪水清澈透明甘甜,滋养着村民,灌溉着山下数千亩的粮田。王家庄东西北三面都是山,只有南边是一片开阔地,也是出村的通道。村民们在沙土地种花生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在河沟附近种些白菜萝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在山上栽植山楂核桃苹果板栗等经济作物,几百年来一直沿袭这种种植模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辍,能过上衣食无忧五谷丰登的日子是他们祖祖辈辈的梦想。

这个梦想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后才得以实现,但勤劳质朴诚信仁义的品质一直没有丢失,并且被他们的后代们发扬光大。

莱芜历史上的这两次大战都和苗山镇这个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地方有着联系。

古代的“长勺之战”发生在今天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的勺山一带,由王守东的家乡王家庄西去不到五华里就是长勺古战场遗迹,现在虽然已经看不见战车的疾驰,听不到战争厮杀的声音,但“一鼓作气”的精神被莱芜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着,曹刿作为一介草民自荐献策为国担当的勇气影响着华夏的后代。

1947年2月发生的由陈毅元帅、粟裕大将指挥的莱芜战役中一个重要的战斗是燕子山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华东野战军的一个团的兵力在当地民兵和游击队的配合下阻击了博山的国民党部队一个增援师的进攻。

长勺之战的故事曾被选进初中的教科书被广大读者所熟悉,莱芜战役作为世界百大经典战役之一,被世界军事学家称为运动战的典范。

苦难是磨砺人生,铸就人格的一所学校,那些不畏苦难,坚韧成长起来的人,一定是大有作为的人。

草根,匍匐繁衍于大地之上,倔强生存于石隙峭壁,毫不起眼,却毋庸置疑地拥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

在这片山河呜咽、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土地上,在八路军、游击队和日本鬼子、敌伪军交织的枪炮声中,在贫困村民们哀伤无助的啼哭声中,1940年10月3日,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早晨的一声啼哭打破了燕子山区初冬的黎明,在王家庄村北边一个由石块、土坯、茅草建成的四合院里,王守东这个属龙的孩子来到困苦的人世间。

这个四合院以后虽经过几次修缮,今天人们依然能看出当初的简陋。石头当壁,柴草当顶,四面漏风,上面漏雨,就是这样的家,一家人还是顽强地抗争着,与自然抗争,与不合理的社会抗争,与封建的制度抗争。

对于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父母给予厚望,找到附近村里的算卦人,算卦人说:这孩子属龙的,以后的前途铺满阳光,充满生气和力量,必成大器,成就一番事业。

母亲拍着他的小脑袋,高兴的说:娃啊娃,快快长,长大以后上疆场;娃啊娃,快快长,长大以后建家乡;娃啊娃,快快长,长大以后成栋梁。

母亲企足翘首,望子成龙的心情溢于言表。

王守东一睁开眼睛,眼前是满目疮痍的村庄和被日本鬼子蹂躏的山河。他的父母用艰辛的劳动支撑着这个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五个孩子的家庭,过着麦草补屋、绳床瓦灶、缺吃少穿、啼饥号寒的日子。

1944年的冬天,王守东和伙伴们在村边玩耍,一群日本鬼子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在王家庄村中间的莱芜至博山的公路走过,看到这些烧杀抢掠,禽兽不如的侵略者,王守东咬牙切齿,幼小的他对村里的小伙伴说:长大当八路军打这些王八蛋。同伴说:打鬼子没有枪可不行。王守东眨巴一下眼睛:当了八路军就发给枪,有了枪,就可以打鬼子,打小日本。

日本鬼子投降后,人民喜悦的表情还没有从脸颊上散去,第二次国内战争的炮火又打破了中国无数个山村短暂的宁静。美式装备从头武装到脚的国民党正规军,鸡鸣狗盗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还乡团,还有摇身一变的伪军猖狂之极,烧杀抢掠,到处炮火连天,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乡村变成一幅悲惨的流民图。

王守东的年龄虽然小,但他知道帮助别人。在村北的燕子山上拾柴火要划分区域,一个人一片地方,互不干扰。村里的伙伴来晚了,王守东就让伙伴们到他的片区来。他对伙伴说:赶快拾柴火吧,如果拾不满筐子,父母会埋怨的。有时自己的筐子拾满了,他还会帮助伙伴们拾柴火,经常把自己筐里的柴火分一些给伙伴们。

1947年2月20日,被我华东野战军包了“饺子”的李仙洲集团命令原驻守在博山的北线之敌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沿博莱路南下,企图打通这条道路,策应整个集团逃跑,并迅速占领制高点燕子山,华东野战军六十七团在当地民兵和群众的支持下,以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勇敢穿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网,向燕子山发起总攻,午夜时分将进攻燕子山之敌全歼,以后,山下敌人又组织疯狂反扑,企图夺回燕子山,但终被华东野战军摧毁,华野乘胜追击反扑之敌,从而完全切断李仙洲集团向博山逃亡之路。

村里的老人至今记得,那场战斗打得太激烈了,枪炮声如雷,鲜血染红了大地,尸横遍野,燕子山的树梢上挂满了血肉,敌人一次次的反扑失败了,狂犬吠日的敌人又发起新的反击……

在激烈残酷的燕子山战斗中,王家庄村里的青壮劳力和广大妇女,毁家纾难,戳力支前,有的抬担架,有的护理伤员,有的做军粮,有的缝军衣。当时是初春,青黄不接,村民家里没有粮食,把地窖的地瓜种煮熟了送给解放军,有的把门板卸下来给解放军修筑工事,村里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把自己的棺材板子拿出来支持解放军修筑工事,一位就要过门当媳妇的把新缝的衣被拿出来让给了解放军的伤员。

被母亲揽在怀里的王守东已经懂事了,他贴着母亲的耳朵咬牙切齿地说:娘,长大了,我一定要去当解放军,打这些祸害人的蒋匪军。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懂事了,长大了去当解放军,杀这些杀人不眨眼的蒋匪军。

就是在那个时节,村里很多的青壮年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妻儿,胸戴大红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只有七岁的王守东跟着参军的队伍跑了很远很远,部队没有了踪影,他还在久久凝视着马蹄疾驰扬起的尘土发呆……

战斗胜利了,经历战火洗礼的家乡渐渐恢复平静了。

外祖父“之乎者也”的声音又开始在村落里抑扬顿挫的响起,父亲坚韧的双肩挑着货郎担子又开始走村串巷,勤劳的母亲开始在织布机前舞动起灵巧的双手,大哥也成为父母持家的得力帮手,开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多少年后,王守东对这些还是熟记于心。

他的外祖父是乡间有名的开明士绅,通读史书,博古通今,思维奇特言谈骇世,修缮祠堂,提倡教育,体恤贫苦,赈济灾民,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

王守东六七岁的时候,外祖父就给他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满朝朱子贵,皆是读书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的儒家思想,给他教授《三字经》、《幼学琼林》、《文徵明习字》、《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课本,他依偎在外祖父的身边,仔细地聆听外祖父讲解,不时提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外祖父经常的对他讲,只有勤读书,苦读书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不读书就是睁眼瞎,一个人不读书一辈子就没有了希望等。有时,王守东贪玩,没有背诵好外祖父布置的课文,外祖父生气了,戒尺板子狠狠地打在手掌上,虽然受了疼,但是读书的道理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外祖父对家里人说:小四,悟性高,聪明伶俐,好学苦问,将来必是可造之才。

幼时,外祖父的启蒙和熏陶使他与书本结为好友,终生学习,终身受益。

王守东姨家的表姐至今记得,王守东在五岁的时候,表姐看他拿着一本《幼读琼林》目不转睛地看着,表姐问他长大做什么?王守东不假思索地回答:长大了,上学堂;上学堂,当班长;当班长,吃给养;吃给养,穿大氅。近70年后,表姐说起这次谈话时说,人看小,书看根,表弟从小就有抱负,所以才会成就一番事业。

童年的时候,记得有一天,王守东从王家庄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叉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李的富豪子弟。王守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李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尚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回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李某接着说:“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王守东稍加思索回答说:“下一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它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王之涣。”李某听后满脸通红,只得让他过去。这次对答都是得益于外祖父的教导。

他的父亲质朴,勤劳,脑袋非常聪明,他曾经开过织布坊、油坊、馒头房,也曾挑着货郎担子,摇着拨浪鼓子走街串巷的卖布匹。做买卖上,他诚实本分,童叟无欺,在附近有很好的名声。

那个时节,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兄弟四个学会了和面蒸馒头,蒸出的馒头又白又甜又劲道;他们兄弟几个懂得了榨油的基本道理和方法,他们榨出的“王家庄豆油、花生油”成为当地一个知名的品牌。

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做买卖凭良心讲诚信,一要待人和气,和气生财就是这个道理,你板着个脸,人家一看见你就躲;二要会应酬,不能厚此薄彼,买卖有大小,客户无大小,天天应付着各式人群,随和的有,挑剔的有,无论哪一类人要和你磨破嘴皮,你不能厌烦,而是要笑脸相迎,留下一个客户就是一笔财富……

他的父亲做了半辈子买卖,没有和人红过脸,吵过嘴,也没有挣一分昧心钱,还时常补贴家庭生活困难家中有病人的人家,走在路上,拿出个馒头施舍逃荒要饭的,拿出几个铜板救济等钱急用的乡亲等等。

有其父必有其子,以后,王守东能够成为齐鲁大地著名的企业家,鸿儒大商,应该是继承了父亲经商的基因。

1965年,他的父亲与世长辞,在部队当兵的王守东得到消息后号啕大哭,痛不欲生。父亲一生坎坎坷坷,突然的离去给他莫大的打击。父亲经商用过的拨浪鼓子作为传家宝保留下来,每当看到它,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浮动。

“母爱是我们人类看得见的神灵。”王守东的母亲既深明大义又是非分明,既贤淑温和又柔中带刚,既手脚勤快又利索能干,是位典型的莱芜家庭妇女,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条,一双裹着的小脚几乎走遍了王家庄的每一个角落,栽南瓜,种花生,播玉米,拾麦穗,挖野菜,打猪草,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但从不说一声累,不叫一声苦。

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凛冽寒风,母亲一如既往地为家庭操持着。他的母亲具备山东妇女那种勤劳质朴、乐善好施的优良质量,这些都影响了王守东。

夜很深了,母亲或者织布或者缝补衣服,他坐在一边陪伴着母亲,母亲给他哼哼地唱歌谣,有时候唱着唱着母亲就哭了,他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哭,是母亲想起了伤心的事情?还是村里发生的一个悲伤的故事揪起了母亲的伤心?还是在哀叹这青黄不接的世道?

有一次,母亲带着幼小的王守东到村南的见马赶集,凛冽寒风中,一个衣着单薄的孩童畏缩在墙旮旯直打颤,母亲脱下外衣披在他的身上,又掏出铜板买了两个烧饼递到他的手里,那个孩童接过馒头后,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非要给母亲磕头。还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乞讨的妇女衣不蔽体,母亲见到后回到家里给她找来了衣服,端来了饭食。这些,都给王守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晚上,一家人都歇息了,母亲坐在织布机前开始织布,王守东坐在母亲身边,一边看着母亲的双手上下左右的舞动,一边听母亲讲故事,母亲给他讲孔夫子好学勤礼的故事,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讲王鲤卧冰的故事,讲包青天三口铡刀怒铡奸臣逆贼的故事,母亲讲得津津有味,他听得如醉如痴。

受母亲的影响,王守东从小就热爱劳动,拾柴火,割蒺藜,栽种玉米,提水浇菜,一双手既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又感受了生活的艰难。

顽皮是儿童的天性。

不到七岁的王守东顽皮玩出了花样,玩出了让伙伴们心惊胆战,他的做法令伙伴们大惑不解,他的胆略又让伙伴们五体投地。

一次,他和伙伴到燕子山上拾柴火,草窝里的一个蜂窝被他发现了,他一泡尿就泚在了蜂窝上,顿时蜜蜂四处飞扬,把他和伙伴们身上蛰的到处是伤。伙伴们有的疼得哇哇地哭了起来,王守东不慌不急,对伙伴们说:赶紧尿尿和泥巴,把泥巴抹在蜂子蛰的伤处,泥巴干了就会拔出蜂毒,这样就不痛了。伙伴们按照他说的做了,果然被蜜蜂蛰的地方不痛了。

假如人生中没有足够与温暖相匹敌的经历,你就很难真正体会什么是温暖。

八岁那年的一次脱坯劳动至今让王守东历历在目。

那个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家里盖房子脱坯,王守东和三哥拾起篮子要到庄稼地里掰玉米,却被来家里帮忙的舅舅喊住了,舅舅要他们兄弟两个脱坯,兄弟两个听舅舅的话,开始在院子里脱坯,搀上麦秸的泥巴他们用木锨铲不起,他就用手把泥巴捧起来往坯模里放,父亲看着心里难受,让他兄弟俩去干别的。不料舅舅不让,非要他们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

脱了一个上午的坯,他和三哥累得腰酸背痛,吃过午饭以后舅舅让他们两个休息,王守东这次没听舅舅的话,放下饭碗又开始和泥巴、脱坯,直到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体力不待恢复,倔强的他又开始用稚嫩的小手搬运泥土……

多少年后,王守东说一生中给他启蒙最大的是外祖父,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母亲不仅养育了他,而且教给了他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1998年的秋天,他在一次和一个朋友的谈话里,曾深情的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母亲善不及不足以成名的教诲影响了他一生,他饱含深情地说到:

我的母亲是个勤劳的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起早贪黑,从来不知道劳累,从来不知道疲倦,也从来不抱怨什么。一帘愁雨,半帘苦风。每天一大早,一家人还在睡梦里,母亲早早起床,推碾倒磨,摊煎饼,蒸菜卷、窝头,把一家人吃的饭菜准备好,家里人吃完饭后,母亲吃些剩饭剩菜然后洗刷碗筷,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后扛起农具到农田里,挑水浇地,锄草,刨地,收割,样样拾得起放得下,风里雨里,土里泥里,为一家人的生计毫无休止的操持着……晚上,一家人休息了,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为一家人缝补衣服,洗衣服,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后凉起来,很晚了,自己才躺下来;

我的母亲是个善良的人,乐善好施,帮助邻里,从来不觉得吃亏。村里不管谁家有事,母亲知道后都去忙着张罗,生活中母亲学会了很多治病的常识,谁家小孩头疼脑热,谁家老人腿痛手涨,他们不管什么时候找到母亲,母亲总是匆忙地赶去,询问病情,问诊把脉,或者给病人疏通脉络,或者开出药到病除、物美价廉的中草药,有时按摩一番,推拿一下,病人就全身舒坦,很快就会病愈。村里人有生活困难的,她听说后,不是毫不犹豫的给他们送去钱财,就是给他们送去面粉、衣服,有多少人得到母亲的帮助连母亲自己也说不上来,因为母亲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图回报;

我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母亲虽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事情她分得出大小、轻重、缓急,她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孩子送去军营,两个孩子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解放军的优秀军官,以后两个孩子转业到地方后想念母亲就把母亲接到城里来住,母亲怕孩子们照顾她分心影响工作,总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回去,见一面说几句知心话而已。有时母亲生病了,也不让给家里人捎个口信,自己也是硬撑着,就在母亲临终的时候,她对守候在床边的儿子说:你们是国家的人,要为国家争光,一定记着,不能给国家的脸上抹黑……

1992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与世长辞,当在工厂里的王守东听到消息后,一股股悲痛涌上心头,眼睛迅速被泪水模糊了。

母亲无牵无挂地走了,他曾经和母亲有个约定,要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几天的,要给母亲讲部队故事的,要带着母亲到雅鹿山上走走的,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只是在脑海里,还清晰的留有母亲的形象,这个莱芜山区的小脚女人此时此刻是那么的伟大。“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母亲亲切的话语不时回荡在王守东的耳边……

以后,王守东成为一名教师,一名战士,一名优秀的人民解放军军官,一家大型企业的领导,他继承了母亲的勤劳、俭朴、善良、吃苦耐劳、乐善好施、大仁大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影响了战友,熏陶了企业,鼓舞了社会。山东泰山钢铁集团保卫处党支部书记王修胜和王守东一个村子,他讲的一个故事印证了这其中一个方面。

1999年冬天,王家庄的乡亲到莱城开会顺便给王守东捎来半袋红薯,红薯煮熟后,家里几个孩子吃得非常仔细,把红薯皮扒得干干净净,而王守东连红薯皮未扒就香甜可口的吃了起来,吃得津津有味,饭后王守东对孩子们说:红薯皮有营养,你们这个吃法是浪费,一家人过日子要斤斤计较,要精打细算,好日子是算出来的。直说的几个孩子脸红,不好意思起来。

和他熟悉的同志介绍,王守东生活简朴,吃饭时米粒掉在桌上他会捡起来放到嘴里;

一件在部队当兵时发的黄衬衫他穿了近20年,上面竟大大小小打了17个补丁;

一双黄牛皮的劳保鞋露出了脚指头,找鞋匠修补后接着穿,破了接着修,穿了十多年后才让它光荣“退休”……

跟着他出差你别想什么待遇,住地下室,吃小地摊,济南哪里的蒸包足斤足量,青岛哪里的油条便宜,北京哪里的拉面地道,他比谁都清楚。

王守东能够读书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高高升起,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人民的子弟才有了上学读书学习的机会。

挚爱读书的王守东为了读书没有和父母死磨硬缠,父母的知书达理让他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学校,走进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拿起了向往已久的课本。

1956年的春节来到了,村里的青年书记把青年们召集起来,让每个人出个节目,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让村里的老少爷们乐和乐呵和。

村东的小河边篝火燃起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幼围坐在篝火边,等待精彩演出的开始。

王守东第一个出场了,先是一段让老少爷们赞不绝口的踩高跷,接着是一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只见他走到中间,摆开架势,鸳鸯版一敲,“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武松身高一丈二,膀子扎开有力量,脑袋瓜子赛柳斗, 把那俩眼一瞪象铃铛……”表演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赢得村民的不断掌声。前来观看演出的公社团委书记夸奖他,说他有文艺的天赋,还说要推荐他到艺术院校去。多少年后,王守东还对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记忆犹新,有时面对办公室的年轻人,还兴趣焕然的“当几个当”的说几句。

他读中学是在莱芜东北的淄博市淄博一中。上学路上,母亲对他说:孩子啊,有出息,没文化不行。待人接物,没诚信不行。干事业,不踏实不行。

他把母亲的话语牢牢记在心里,母亲的启发教育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着他,鼓舞着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乡亲、老师对他寄予莫大希望,燕子山的孩子走出了闭塞的山区开始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

他上学放学要翻过包括燕子山在内的好多大山,去的时候背上母亲摊的煎饼,腌的咸菜,一个月或者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上学或回家,道路稍平坦些,他就将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脱下来光着脚丫走,路上到处是石渣子和树枝子甚至蒺藜,脚被划破是常有的事,但是他从不告诉母亲,怕母亲担心、惦记。

他能够愉快的读书,是与大哥、二哥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大哥不到20岁,二哥不到18岁就在莱芜至博山的崎岖山路上推脚,把莱芜盛产煤炭运到博山的陶瓷厂,把博山生产的瓷器运到莱芜,挣的钱一部分补贴家用,一部分供王守东读书上学。

记得1957年国庆节,学校里同学们会完餐后,王守东他们几个老乡相约回家,爬过一座山头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路越走越黑,天空阴森森的,寂静的叫人头皮发瘆。

快到燕子山北根的时候,几只野狼突然横在了他们面前,眼睛放射着绿光,“嗥嗥”的嘶叫声在山梁上回荡,一名女同学吓得躲在了王守东的身后,全身哆嗦,面无血色。面对穷凶极恶的野狼,王守东临危不惧,抄起路边一根树枝子和野狼对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野狼畏惧了,摇着尾巴离他们而去。从惊吓中慢慢恢复平静的女同学问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胆量,他笑着说:你不害怕它,它就会害怕你,狭路相逢勇者胜。

那一年,他17岁。

此时,他已成为一个粗眉环眼、气度不凡、虎虎生气的小伙子。

17岁就看出了一个少年的胆略,17岁就看出了一个少年的勇敢无畏。

王守东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1958年的春天,他再次体会了山路的艰辛。同村同学陈克庆得了病,在学校里吃药打针不见好转,老师急赤白脸。几天后,陈克庆还是躺在宿舍里说胡话,老师只好找人送他回家,任务落在了王守东的肩上。

当王守东推着独轮车送他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往家走的时候,他才知道这50华里的山路对他的体力是一个多么大的考验,用力攀山,腿肚子涨起条条青筋,喘气不匀实,只好憋一口气往前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意志,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顶,脚被路上的石头硌的生生的疼,他咬紧牙关。下山的时候,两手紧紧攥住车把,两脚紧紧贴着地皮,因为摩擦厉害,鞋底磨透了。当他推着陈克庆回到家的时候,人们早已睡熟了,夜空下的村庄特别的寂静,寂静的吓人。

还是在淄博一中的时候,作为班级的学生会主席,王守东带领同学们到淄博拉矿石,从博山到淄博来回80华里的路程,他拉着板车一天一个来回,棉袄磨出了棉絮,肩上磨起了泡,回到学校一腚坐在操场上,气喘吁吁不停,太累了,萧瑟秋风中他竟然累得睡着了。老师看到他,心里不是滋味,把他叫醒后带到宿舍里,给他端一碗面条,看到他吃下酣然入睡后才离开。

到了第二天,他又拉着板车到博山八陡镇拉矿石,崎岖蜿蜒的山路上,他咬着牙,弓着身子用力地拉着,绳子把肩膀勒出一道深深的沟痕,血渍清晰可见。拉回一车装的满满的矿石接着拉第二车,在拉车的队伍中,同学们看到的是走在最前面的王守东,装的最多的是他,站在路边为同学们加油助威的还是他……

蟾宫折桂的梦想还是被贫困破灭了。

王守东中学没有毕业就因家庭困难辍学回家了,命运就这样无情的折磨着他。好在人的各种难忍之事,都有对付的办法:火用水消,毒用药除,穷用忍治,苦作甜吞。

离开学校的时候,他的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他不知道以后自己是不是还能拿起课本,还能不能读书?他对书本太痴迷了,他对知识太渴求了。

虽然他高中没有毕业,在那个时候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在学子们想学习缺少教师没有教材的年月里,像王守东这样有文化有志向的人放在生产队里劳动太可惜了,好在苗山公社分管教育的领导伯乐识马,安排他做了一名人民教师。

来到苗山公社北祝家洼村小学,走进简陋的课堂,望着趴在青石板上穿着褴褛的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顿时感受到教书授业的崇高,他顿然觉得自己也突然高大起来,他拿起教案开始给他们讲述地理、数学、语文、历史、音乐等知识,讲述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讲述天空为什么会有阴晴,月亮会有圆缺,讲述鲁迅的《一件小事》,讲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讲述加减乘除,平方几何三角,讲述如何防止农作物病虫害,讲述共产党为什么会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等等。

孩子们喜欢他,既便是课间也要围在他的身边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听他讲述牛虻的故事,赵一曼、杨子荣的故事,还有保尔.柯察金的故事……

那个时候,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激发中国人民冲天的干劲,中国处处是建设的工地,飘扬的旗帜,呐喊的人群,炼钢铁,修水库,造农田,人人群情振奋,个个豪情满怀。

位于莱芜西北部的苗山公社也和全国一样,整治山河,兴修水利,改造天地,成立了“大战山河突击队”。在大战山河动员大会上,苗山公社的领导从几千人的人群里一眼看中了王守东,让他代表参战青年表态发言,毫无准备的王守东走上高高的土台子,面对着人群慷慨激昂,只讲得青年人兴高采烈,摩拳擦掌。

幕天席地,风鬟雨鬓,啃窝头吃咸菜,就是以王守东为队长的“罗成队”提前30天完成了水库的修建任务,提前20天打通了通往常庄公社的生产道路。

多少年后,他们这些人大多进入古稀之年,一个曾经参加过当年大战山河的农民还对当时王守东的形象记忆犹新。

说他的讲话不拖泥带水,声音洪亮,口齿清晰,道理明显,铿锵有力,字字句句特别启发人,鼓舞人;

说他干起活来总是走在别人前面,还有就是在生活上也是热情的帮助同志们,给大家洗衣服,帮助大家打饭,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生观。

晚上很晚了,他还在马灯下看书,如饥似渴的读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红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等名著,从里面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至今,这些著作里的杨子荣、杨晓东、史更新、沈振新、保尔·柯察金、刘洪、李正等英雄人物的形象还牢牢印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学习的楷模;而这些著作中经典的情节在时隔多年后他还清晰”记得,还能娓娓的道来。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发展未来事业大厦的奠基石,幻想、理想梦境般的发源地,同时又饱尝对未来遐想的空间,一切美好思维都在青年时代的长河中流淌。

1959年10月,他要去当兵了,虽然他的三哥当兵刚刚走了,但他的母亲没有阻拦他。

朝鲜战火平息后,蒋介石在台湾岛上叫嚣着要反攻大陆,并空投特务进行破坏,烧杀抢掠,沿海几个省市的生产不再安定,人民生活受到威胁,“保卫国防,人人有责”的口号传诵着,广大青年个个踊跃当兵。

王守东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抛头颅洒热血,如果狗苟蝇营的活着就是行尸走肉,祖国的前哨告急,我就要守祖国的边防,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守东毫不迟疑”在参军报名表上签了字。

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知道国家不安定,人民就不会安居乐业,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会丢失,人民就会遭受“二茬罪”,重新过上牛马不如的生活。正是这位瘦小孱弱的母亲,养育出一代巨人,给他们山的巍峨,海的辽阔,雪的雅洁,风的吟哦。

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的赐予!

苗山公社武装部长考虑到他的家里已有一人参军就找到他的母亲,让他留下,一家人互相有个照应。母亲拉着武装部长的手说:孩子有志去当兵,我不能阻拦他,报效祖国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让他去吧,只有大风大浪里才会锻炼人,把孩子交给人民军队我一百个放心。

武装部长见她说得这么坚定,这么执着,拍着王守东的肩膀说:小伙子,好样的,谁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个男子汉要在火热的军营里捶打磨练,去吧,英雄的人民军队欢迎你。王守东立刻给武装部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公社武装部的部长笑了:真是一棵部队的好苗子啊。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王家庄这个现在不足600口人的山村,先后有六十多人参军报国,县团级以上的国家干部就出了17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大村民积极拥军、参军,被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誉为山东抗日模范村和鲁中地区“小延安。”

参军报国成为这个小山村的优良传统一直被后来人继承着。

王守东入伍的消息不胫而走,村里的老少爷们赶到苗山公社的驻地欢送他。赶到苗山的时候,武装部正举办新兵欢送仪式。

王守东胸戴大红花,红光满面地站在土台子上代表新兵发言,他的发言铿锵顿挫,敲金击石,他说,从小我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穿上一身军装,做一名真正的热血男儿,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保家护国,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人生豪壮的诗篇。

他说,今天,我们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因为我们穿上这身绿军装,戴上了火红的帽徽和领章,我们已经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革命战士。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村庄,虽然我们大家刚刚走在一起,但我们拥有年轻,拥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穿上军装,我们就要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做一名威武的军人,作一名勇敢的军人。

接新兵的汽车徐徐发动了,村里的伙伴们跑过来,有的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有的给他送上笔记本,有的塞给他热乎乎的鸡蛋,有的嘱咐他常回信报告消息……,王守东的眼睛湿润了。

就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们,此时此刻,他内心的情感开始升腾,他知道,他是一只风筝,飞得再高,风筝的这头由母亲牵着呢。他是一只雄鹰,自己哪怕走过千山万水,走到天涯海角,王家庄村永远是他的根。他是飘飞于大千世界的一片绿叶,但和王家庄这株生命之树,却永远根茎相连……

接新兵的汽车在大地上奔驰,家乡的景象越来越模糊了,王守东还在不停”回望,他知道他的母亲还站在村边和他招手……

著名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王家庄是一片弥漫着他童年气息、沉淀着他儿时记忆的土地;王家庄是一片凝结着他无限牵挂、曾无数次用泪水打湿的土地。

今天离开这里远行了,王守东眼睛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去啊千万里,不知何时能回还……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军队是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军队是座纪律严明的学校,在这里可以磨砺成才。在这里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果断、勇敢、智谋、纪律、忍性。一个人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

凡接触过王守东的人,他魁梧的身材、坚毅的面容,让人一看就是标准的军人风度。当过兵的人总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

1995年的秋天,广东的一位客商来到泰钢,当他听到泰钢广播里的起床号后,他对陪同他的泰钢人员说,你们的当家人一定曾经是位军人。泰钢的陪同人员点头默认了。

2008年的深秋,来自济南军区的一位将军走进了泰钢集团公司的接待室,他是来看望部队老首长王守东的。他向在座的众人透露出一个秘密:如果王守东不转业到地方工作,他起码是军区级的首长。王守东听后显得很平淡,而在座其他的人员却是惊讶不已。此时在他们眼前,端坐在椅子上的王守东就是一个肩挂金灿灿军衔的将军,就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将帅。

送走济南军区这位客人后,王守东回到办公室里,他的思绪回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军营岁月……

王守东刚到新兵连的时候就引起了部队首长的注意,他军队纪律执行严格,内务打理一丝不苟,训练场上从不喊苦叫累,投弹射击不拿第一名绝不善罢甘休。这样的战士能够在军营里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不足为奇。

一次新兵连比赛投弹,帮助附近村庄村民收割半天小麦的王守东仅仅投了个全新兵连第六名,全连120多人,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虽然连首长不停安慰他、鼓励他,但是他脸上依然表现出很不满意、不高兴的样子。

晚饭后,战友自由活动,有的打牌,有的聊天,有的进城看电影,唯独不见他的影子,原来他吃过饭后拿了手榴弹到操场上练习去了,夏天的夜晚,月亮灰蒙蒙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股热浪,他一个人练得汗流浃背,当连长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练习了三个小时,一个人在操场上昏暗的荧光灯下,不停的跑动,把手榴弹扔出去,然后跑过去扔回来。他就是这样一个永不服输的人,不甘落后的人,新兵连训练结束的时候,他拿了投弹、射击两个全连第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部队的生活不仅仅给他带来认识的转变,而且给他带来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奉献精神的升华。很多作战部队首长来到新兵连,争着抢着要王守东这名新战士,部队首长对新兵连连长说:王守东是个可造之才啊,那个连队里有了他,他能给那个连队增光添彩。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勤于学习是王守东的性格,这种性格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在部队的时候,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研究枪支枪械的原理,构造,连长见他好学,给他借来很多兵器知识的书籍,王守东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眠是经常的事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说,挤时间读书,早起点,晚睡点,饭前饭后挤一点,行军走路想着点,外出开会抓紧点,星期假日多学点。如果不积累许多个半步,就不能走完千里。读书兴趣的产生是他心中的梦想,也是他对知识的渴求。

一次和战友进城,在图书馆里,他见到一本苏联出版的重型坦克方面的书籍,他在图书馆里一丝不苟的读了起来,直到图书馆下班,工作人员催了几次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以后在部队军械修理厂,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技术人员的一招一式并牢记于心,晚上他仔细揣摩,很快就掌握了军械的修理技术;对一些机械原理和构造他弄不懂,他从书里面找答案,书中没有的答案他虚心的请教技术人员。

问题不弄明白他是绝不罢休。

茫茫的学海,知识的迷宫,神奇的魅力,五彩缤纷的诱惑,像风一样鼓动着他生命的帆……

1960年,部队首长见他爱学习有悟性派他到总参谋部沈阳修械技工学校学习。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上课仔细听老师讲,下课就钻进学校的图书室里,战友们几次喊他吃饭,他才很不情愿地放下书本,吃罢饭,他又回到了图书室里,拿起书本,孜孜不倦的读了起来。

在这所军队院校里,在苏联专家的教授下,王守东系统地学习了军械技术、枪炮弹药原理、光学等课程,临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精通军械常识的专家。

在总参谋部沈阳修械技工学校的时候 ,一名新入校的战士找到他,对他说,当兵只要会开枪会投弹会保护自己就行了,不用掌握这么多的知识,这也太麻烦,太啰嗦了,你这么刻苦学习不值得,还能当上个将军不成。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王守东觉得这名战士说得话不对头,代表着一种发展苗头,专门找到这个战士和他交流谈心,他说,一支没有知识的军队就是一支愚蠢的军队,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士兵是一个不合格的士兵,知识是财富,是答疑释惑的金钥匙,战争是不断发展变化,由过去的冷兵器到现在的热武器、核武器,知识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知识别说当兵就是当个农民也不合格。

一席亲切的话语,只讲得这名战士额头上冒冷汗,这名战士从这次谈话中受到教育。王守东多次和他交流谈心,他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后来这名战士成为部队优秀的新闻干事。

在总参谋部沈阳修械技工学校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对王守东启发很大,一件是参观日本人在中国建的工厂,一件是听雷锋同志做事迹报告。

参观日本人在中国沈阳建的工厂,看着矗立的大型设备、飞转的机器,王守东想,日本一个弹丸小国能在中国横行霸道15年之久,说明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他暗自发誓,一定刻苦学习,苦练本领,报效祖国,让祖国强大起来,再不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

听雷锋同志做报告是在1960年的冬天,军区大礼堂,外面大雪纷飞,里面温暖如春。雷锋矮矮的个子,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感人至深,为群众买车票,为大嫂抱孩子,把有限的津贴寄给灾区,还有那一双补了又补的袜子,至今他想起来都百感交集。

参加雷锋事迹报告会回到学校后,他立即组织战友们展开讨论,如何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以后他们班里,在王守东的号召下成立学雷锋小组,定期为附近的五保老人打扫卫生,挑水,定期清扫学校外面的一条马路,他还被附近一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每周一次给学生们做报告,讲革命先烈的故事。学习的第一学期,他被评为“雷锋式的好战士”。

在沈阳学习的时间里,他除了刻苦学习就是参加学雷锋的活动,连沈阳故宫大门朝哪方他都说不上来。回到部队后,他像雷锋那样,给家庭困难的战友寄过钱,这位战友至今不知母亲治病的钱是谁寄来的;他给一位丢失钱包的河南人买过火车票,还让他在车站附近的餐馆吃一顿热乎乎的水饺;他给营房附近的村庄搬运过木材,在建设学校的工地上给施工人员蒸过馒头……

王守东对雷锋有一种情结,就是现在,每当和青年朋友们座谈或者给青年工人做报告,他总要讲起雷锋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犹如身临其境,青年朋友们无一不回报热烈的掌声。

200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一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对当前社会上兴起的浮躁风议论纷纷,说浮躁风气影响极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是他在会议上提出消除浮躁,应当积极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议案。

他说,现在社会上的浮躁之气影响官场、影响经济界,影响教育界,其结果是某些官员、某些企业家浮夸风盛行,“浮夸出数字,数字出成绩,数字出干部”。这种浮躁之气、浮夸之风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它使为政者丧失“官德”,为商者不讲“诚信”,企业经营者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要消除浮躁,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学习雷锋,是大爱时尚,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因此,积极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对于消除浮躁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议案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肯定。

他还在会议间隙打电话给泰钢集团公司的团委书记,要求把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和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在电话里,他对团委书记说:爱岗敬业就是学雷锋的表现,学习雷锋不能搞形式,不能“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团委每个月都要评选学雷锋的标兵。事后,在团委的号召下,泰钢的团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以立足本职学雷锋为出发点,把本职工作做好,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走向街头,走进农村,做好人好事。莱芜团市委的同志听说后,感到惊诧,他们没有料到泰钢职工的思想觉悟这么高,行动这么快。

2007年9月份,他到沈阳参加中国企业家协会组织的会议,会议的空隙他来到这个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这所军校,物非人非,心中而生无限感慨:岁月无情,四十多年的时间仿佛弹指一挥间。毕业后,同学们天各一方,但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校生活给了每个人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人们这样评价王守东,在这个时代,他不会随大流追逐所谓的时髦,不管道路多么迷雾重重,但他能辨明方向,不走弯路,他是一个显得颇为特立独行的人物,但是他的观念确是与时俱进,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总参谋部沈阳修械技工学校毕业后,回到部队时间不长,部队首长爱惜人才,他担任了部队物资仓库的技术员、助理员、主任,干了两年多主任,战友们送给了他一个“严管家”的外号,说他是个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糖衣炮弹腐蚀不了的管家人。

上任前,部队首长和他谈话的时候,他面对部队首长下了军令状:决不让仓库的东西丢失一件。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仓库的物资重新登记建账,定置摆放,就是夜间不开灯,仓库保管员也能知道物资摆放的位置,仓库保管员都说王主任道道多。

一名首长找到他说要拿一块铁板回家焊炉子,好话说了一通,王守东只是回答两个字:不行。部队首长掏出一盒烟递给他,他推了回去,说道:宁可清贫,不作浊富,外财不发家,请首长不要打部队物资的主意。部队首长只好怏怏而去。在这件事情上他本应当做个顺水人情,可是禀性难移的他没有开这个绿灯,硬硬的把歪风邪气堵在了仓库的门外。

个别部队修理工干活大大咧咧,一个维修项目结束后,一些散落的零件丢在现场也不痛心,王守东总是一个一个的捡起来,不管螺杆、螺母,还是钉子、皮管,擦洗干净,登记造册,然后在货架上摆放整齐。

他在仓库干了两年多时间,仓库连续两年被评为红旗仓库,离任交接的时候,仅王守东从修理场捡来的“宝贝”就价值几万元。在这里,他的定置管理学在全师推广;在这里,他制作的游标卡尺、手钳用在了部队的野营拉练;在这里,他刚正不阿的工作态度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肯定。

部队首长知道王守东是个思想坚定,头脑灵活,工作扎实,是个承担大任的战士,各个部队抢着要他,最后慧眼识珠的团政委把他调到团政治处担任政治干事。

干了不到三个月的政治干事,他的名字在全团已经如雷贯耳,战友们一听王守东的名字,都会说:这个人了不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办法多,道道多。

王守东奉献军营、完善人生的理想和事迹,在部队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他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讲述理论,只讲的战友们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个连队一个连队教授他作词的歌曲,直唱的战友们激情澎湃,朝气勃发。因为他满腹经纶,博学多才,战友们送给他“王马列、数据室、活字典”等绰号。

每当夜深的时候,他的宿舍不会肃静下来,战友们来和他谈心,部队的政治教官来向他请教,部队首长来和他借阅材料,送走一拨又来一拨,工作的充实让他获得极大的快乐。他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他的军队政工干事要知大事、要善谋事、要会办事、要勤记事的工作方法在全军的推广,因为工作突出,他从青岛到济南到徐州,给部队的战友做报告,他的报告简洁有力,掷地有声,赢得了满堂喝彩。

驻防徐州的一个战士在信中这样称赞他:英俊威武好战士,思想坚定好思想,活学活用好作风,高谈阔论好口才。

1964年,王守东因理论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北京国庆十五周年观礼,登上了雄伟壮观的天安门。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他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收获,他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宣誓后,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我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听党指挥,服从召唤,不辜负“共产党员”的神圣称号,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地处灵山岛的某团四连是全师有名的“刺猬连”,十几个士兵捣蛋捣得使连队正常的训练都无法进行,几任指导员一个个信心百倍的去,灰头土脸的回,回来就埋怨战士不可教也,师首长骂团长无能,团长指着这几个指导员的鼻子气得无话可说。

如何解决四连的问题让团长、政委彻夜难眠,最后还是想到王守东,找到他和他一谈,见他想法独特,思路清晰,意志坚决,决定让他担任四连指导员,王守东很痛快的把任务应了下来。

一到四连,战士们窃窃自语:咱们连队让那些铁石心肠的人都怵头,他一个理论教员还能有如来佛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本事不成。

第一次,与战士的见面会不欢而散,他话还没有说出口,几个战士吹着口哨扬长而去,留下来的也是萎靡不振,垂头丧气。王守东没有灰心丧气,他虽然不想碰个头破血流,但此时此刻,他已经下了决心,改造一支部队就是碰个头破血流也无妨,军营就是战斗的地方,战斗没有平手,只有胜利和失败。

以后一段时间,他到每个班去调查,个别战士一见到他都躲着走,和班长谈,班长顾虑重重,谈话吞吞吐吐,和排长谈,排长不接话茬,指东打西,说那些战士是生就的“歪脖树”,难以修理成才。

一个月下来,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部分排长、班长“老好人”的思想严重,不能严格执行部队的制度是主要症结,个别战士在农村时混惯了,吊儿郎当,玩世不恭,来到部队自然不能接受部队严格纪律束缚。他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有的放矢,效果显著。他先和排长、班长交底,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几个班长、排长谈话后说,只要指导员给我们撑腰,我们一定能打开局面。然后他逐个的和那部分吊儿郎当的战士座谈,和战士谈为什么当兵,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战士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

三排长没有请假却休了三天病假,团长找他谈话,政委找他谈话,政治处主任找他谈话,回来后,三排长牢骚满腹,说道:这个和我谈,那个和我谈,有什么了不起的,小题大做,拿着鸡毛当令箭,不就是休了三天病假吗,用得着这样兴师动众的吗。三排长一段时间萎靡不振,带兵也是心不在焉,王守东看出苗头后,把他叫进办公室,他还是那句话,而且毫不在意的样子,王守东让他站起来,对他说:部队首长和你谈话是对你的关心,是政治上关怀,你认为是和你过不去,你怎么有这种态度!你这是骄傲自满的表现,你这是唯我独尊的表现。这种态度不改正是很危险的。一阵机关枪似的追问,三排长哑口无言,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三排长思想有了转变。

三排长走后,王守东没有就此罢休,几次找到他和他谈心交流,三排长很快成为带兵的骨干。多少年后,他们都转业地方,三排长没有忘记给予自己帮助的老首长,每年都来探望王守东,意犹未尽的回忆起在四连的日子。

一名战士几次谈话后思想认识没有转变不说,还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到近村庄老百姓田野里偷红薯烧着吃,王守东决定拿这名战士开刀,来个敲山震虎,连长听说后说啥不同意,说是这个战士是师政治部副主任的亲戚。治军必须从严,王守东说,如果顾及这些,我们会葬送这名战士的前途,我们的部队会不懈一击,一塌糊涂。没有召开会议讨论,王守东下令关了这名战士七天的禁闭。

全连战士见指导员动真的了,一个个都收敛起来。王守东趁热打铁,组织开展学习,开展讨论,在学习会议上,他讲部队的战斗历史,他讲连队的光荣传统,他讲部队中涌现出来的先模人物,讲一个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讲的几个战士抽泣起来,第二天,王守东收到了五名战士的检讨书。

“锅不热,饼不贴”,这是他在部队总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见火候到了,他和几名连干部跟上做战士的工作,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在一个床铺上睡觉,拉家常,嘘寒问暖,给战士洗衣服,帮助战士洗床单,帮助战士解思想上的疙瘩和包袱,解决家庭上的困难,战士们感动的直流泪,说对不起部队,对不起自己身上的军装。在四连,他给战士们讲“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讲毛主席“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的谆谆教诲……

短短半年时间,四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年底全军举办的军事四项考核中,这个连队由全师落后连队变成了“四好达标连队”。

也是在和战友的频繁接触中,他熟知了全连的126名战友,他们家是那里,父母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情况,饮食起居他都了如指掌,他的办公桌摆在窗子的边上,听到外面的脚步声,他能猜到这是哪位战友,哪位战友走进办公室,他能知道这个战友要汇报什么,有什么心里话要对他倾诉。

王守东的知名度在全军大大提升,几乎所有的干部都知道有位带兵入神的战友,他的名字叫王守东。军报转发了四连指导员王守东治军的经验,一时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1970年8月,在部队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他的一篇《敢拉上坡车,敢开顶风船》的报告赢得了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热烈的掌声。

王守东成为全军的先进典型,他的先进事迹刊载在济南军区的军报上,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袁升平看到王守东的事迹报道后,做出批示要把王守东作为军副政委的苗子进行培养。假如王守东沿着军旅这条轨迹走下去,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叱咤风云、捭阖纵横、戎马倥偬的将军。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历史赋予他的还是经济建设的担子。

人民军队是一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毛泽东思想是人民军队的灵魂,因为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深刻,王守东有一种朴素而又真挚的“毛泽东情结”,这种“情结”让他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得以提高,驾驭能力不断增强。

1971年9月13日,他接到部队首长的通知让他回陆地,当他坐着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的舰艇离开灵山岛来到师部的时候,师部首长告诉他让他担任师政治部的理论教员。

由连队指导员到师政治部理论教员的角色转换,是部队领导对他能力和水平的肯定,也给了王守东理论得到一次升华的机会。而部队首长欣赏的正是他爱学习,记性好,敢创新,敢进取,能够讲出理论的实质的本领。

当时部队战士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每年都要评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王守东把学习毛主席著作与军队实际结合起来,扎实学习,尽快领会,学有方法,通过记卡片,把毛主席的著作与当时的国情结合起来,毛主席语录的学习过目不忘,《毛泽东选集》的学习入心入里,二年多的时间他就把《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背得滚瓜烂熟,毛主席的一句精彩讲话在书本的那页也能说出八九不离十。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王守东把毛主席的这段语录工工整整地写在日记本上,实际上也印在了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了,成为激励他不懈奋斗的座右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也都熟读了一篇,还有黑格尔、密西尔、肖洛霍夫的哲学著作,在那段时间里,他对《老子》、《易经》、《四书集注》、《未来哲学原理》等也有了系统的研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作为师部的理论教员,在课堂上讲起课来抑扬顿挫,口若悬河,结合国际发展史,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深入浅出,由浅入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时获得学员们的掌声。过去部队组织学习时,因为讲课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员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是常有的事情,来了新教员王守东,学员们听他讲课成了一种享受,三天不听他讲课自己彷佛少了一件什么东西似的,因此教室里经常拥挤不堪。

用一位战友的话说,听了王守东讲课,不思茶饭滋味,人家讲的课那叫一个“绝”,口若悬河,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没有他解答不了的难题,没有他说不明白的道理。

有的战友下课后,经常会找到他向他请教或者探讨,有的写出文章请他修改,在当好理论教员的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学理论的体会文章,有的在军报上发表,有的上报给部队首长。

由师部理论教员到青岛警备区理论教员,舞台更宽阔了,王守东的前进的步伐更加急促了,他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战友们。一支理论武装起来的部队是一支刚强的部队,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部队,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增长。部队首长找到他,握着他的手,亲切地对他说:一个优秀的理论教员胜似千军万马,你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战友,不断武装战友的头脑,让他们承担起钢铁长城的重任。

有首歌唱道:一个人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后悔。中国成功的知名的企业家大都有部队生活的经历,和王守东基本同时代的知名军人企业家有:曾创造世界知名品牌“海尔”的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当过兵,带领“狼之队”叱咤世界电信市场的华为老板任正非当过兵,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当过兵,曾创造中国计算机产业神话的联想集团的总裁柳传志也当过兵,那个提出“市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的双星教父王海也当过兵……,军队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效率的组织,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达到的境界。而军人出身的企业家们则似乎有点得天独厚的味道,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探索精神、服从精神等都是军人所具备的特殊品质,这也是企业家和企业团队所追求的。

这些军人出身的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硬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不服输,一个共同的作风叫“大胆。”

在以后的企业管理中,王守东智勇双全,文韬武略,胸中用兵,骁勇善战,无不得益于在部队的实践和磨砺。部队的生活与锻炼使他树立了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后在企业管理中,他能够机变如神,目光如炬,独树一帜,应该是水到渠成。

王守东曾在日记里写道:部队的18个春秋岁月磨炼 了我的意志,开拓了我的视野,坚定了我的信念,增长了我的知识,成就了我的性格。在我的生命旅程上,我最难忘的就是18年的军旅生涯,这对于我以后从事企业管理有了无可替代的帮助。

王守东带着家乡的淳朴、勤劳融合部队生活的刚毅、坚定、顽强,带着儒家“德治”、“仁政”的学说融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加上自己管理企业的实践,消化吸收国内外管理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属于自我的管理学说,这个学说在王守东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具有泰钢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他的管理思想炉火纯青,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泰钢在山东企业界开始熠熠生辉,王守东在山东企业界如雷贯耳。他艰苦创业的举措被新闻界绘声绘色的描述,他感人肺腑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颂着……

故乡,你的孩子回来了

家是什么,家是梦里不能抹去的水墨画,家是歌曲中的思念,家是你走在路上不停回头遥望的地方。

1976年4月,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和军委常务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受到“四人帮”的污蔑陷害靠边站,“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搞了起来。“批判教条主义”、“批判彭黄张”、“批判刘邓”、“批林批孔”,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已成为国家的灾难。“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是“四人帮”孤注一掷的最后反击,来势汹汹,危害极大。

王守东所在的部队也不能幸免,一股不正常的思潮在发散,一股乌烟瘴气在弥漫,战士不能正常训练,部队不能按时组织学习,钢铁长城成了政治运动的中心,有的人开始撬长城的砖石,叫嚣打倒某某老革命、老将军。

他开始不无担忧,“文革”初期,全国性的动乱涉及部队,部队参与地方的派性斗争,叶剑英元帅、徐向前元帅把部队的情况向毛主席汇报后,毛主席一句“还我长城”怒吼才制止了这种现象,部队的训练才恢复正常,对此,王守东非常了解。将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林彪反党集团倒台后,以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开始兴风作浪,他们插手部队的事务,打击迫害报复革命老干部,邓小平二度出来工作之后通过有力的整顿,国民经济刚有好转,江青集团开始污蔑打击,病重的毛泽东被封锁消息,不知内情,邓小平又被扣上“右倾翻案”的帽子靠边站,国民经济的整顿只好半途而废。

在部队的王守东开始厌烦这样的日子,虽然他认为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乌云一定有散去的时侯,昏暗的国家一定有晴朗的天空,但是他还是决定转业,到地方去,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找自己新的舞台,去体现新的价值。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部队领导,正在应付上面“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检查的首长感到大吃一惊,首长特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和他促膝长谈,千方百计挽留他,要他慎重考虑。

他下决心要走,他的理由很简单,离开家乡时间太久了,要回家伺候年迈的母亲,建设还不富裕的村庄。部队首长不好拒绝了,他真舍不得自己的战友,舍不得部队大熔炉里培养出来的才子。

王守东已经在部队服役18年了,人生能有多少个18年啊,应该回家伺候年迈的母亲。这是个非常充分的理由。

的确,他真的想念母亲了,离开家乡18年,他仅仅回过三次家乡,一次是回家乡外调,一次是回家成亲,还有一次就是给家属办理随军手续。每次回到家乡,他给母亲洗脚、洗脸、梳头、捶背、剪指甲,给母亲讲部队有趣的故事,给母亲讲蔚蓝色的大海和大海上穿梭的战舰。但三次都是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军人没有卿卿我我、万般依恋,军人没有儿女情长、花前月下,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这一去就是18个春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18个春秋,在部队的18个春秋让王守东无怨无悔;这一离开家乡就是18年的时间,但是在这18年的时间里,在外的家乡儿女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故乡。当家乡的儿子就要回来的时候,那种情感难以用文字描述,站在礁石上,遥望着东北的星斗,王守东自言自语:白发的亲娘,你的身体可好?父老乡亲,你们过得咋样?当兵我是为了尽忠,回家我是为了尽孝。

故乡,魂牵梦绕的故乡,你的儿子就要回来了。

如果说,未参军前王守东还是一块铁,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把剑,一把经过磨砺后锋利无比的剑,一把所向披靡的剑。如果留在部队,凭着他的胆识和理论修养可能会写下金戈铁马的篇章。正是他前瞻性的跨出一步,让中国经济界多了一位风起云涌的企业领袖。

正因为王守东18年的军旅生涯对他影响之深,如今在泰钢集团上下班吹军号的制度已经坚持30年,思想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班组的政治委员讲起宏观微观,客观主观来头头是道,职工上下班列队集合,“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一板一眼非常正规,搞一项工程按照战役性质组织,每次新工人进厂都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刚入厂的复员退伍军人进办公室喊“报告”等等,无不带有人民军队的烙印。

猜你喜欢
部队母亲
母亲的债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俄罗斯加拿大打造北极部队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