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关键词: 秋燥咳嗽;桑杏汤;傣药灯台叶
中图分类号: R256.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34-01
秋燥咳嗽属中医燥邪伤肺咳嗽,临床表现主要为喉痒干咳,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治疗常以疏风清肺,润燥咳嗽为主。笔者临床运用桑杏汤加减配合傣药灯台叶治疗本病128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8例秋季咳嗽者,男58例,女70例;年龄5个月~78岁;病程1 d~1月。临床表现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质黏不易喀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可伴鼻塞,头痛,微感身热等表证,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少津,脉浮数,X线胸部透视双肺纹理正常或增粗。全部患者中均排除肺、咽喉部器质性病变。
1.2 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燥热型咳嗽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或临床兼见咽痒、呛咳者,并能按时服药,同时不用其他止咳化痰药者方可纳入观察病例。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桑杏汤加减配合傣药灯台叶,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5 d为1疗程。桑杏汤组方::炙桑叶12 g,杏仁9 g,川贝12 g,沙参10 g,山栀6 g,淡豆鼓6 g,梨皮30 g。配合灯台叶若津伤甚加麦冬15 g,玉竹9 g以滋养肺阴;热甚酌加石膏15 g,知母10 g,黄芩10 g以清泄肺热;咽痛、痒甚加元参12 g,丹皮10 g,蝉衣10 g,防风10 g以解毒养阴化瘀祛风;痰中带血酌加白茅根10 g。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肺部听诊及胸部X线检查均正常;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3~10 d后,治愈89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09%。
4 讨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肺为脏。”《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咳嗽两类。燥咳以秋季多见,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空气湿度较低,且气候干燥,更易感受燥邪,燥邪犯肺引起燥咳。风为百病之长,风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风燥咳嗽,症见干咳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燥邪伤肺,灼伤肺阴,津液亏少,肃降功能减弱。
秋燥咳嗽以感受燥邪为主,病位在肺,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燥乃六淫之一,秋季燥气流行,外感燥邪,伤人肺卫则发生燥咳。秋燥咳嗽可分为风燥咳嗽、凉燥咳嗽和温燥咳嗽。治疗当从燥论治,予以宣肺止咳、滋阴润燥。
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辩》,由桑叶、杏仁、沙参、川贝、香豉、栀皮、梨皮组成。功能清宣凉润,主治外感燥咳。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川贝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灯台叶性凉,味苦,具有止咳祛痰,退热消炎的作用,与桑杏汤配合治疗秋燥咳嗽效果更佳。
治疗燥咳过程中要注意古人所言“三分治,七分养”,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鱼腥之品,以防燥物消灼肺金;避免过食肥厚味,以防滋腻碍胃,助热灼津,影响脾胃运化;屋内注意调节温度与湿度,及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