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成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及相似论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取向,构建基于开放型实验室而进行的学生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组织形式及活动方案,完善学科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兴趣;社团;实践;次发达
一、问题的提出
1.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取向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创造潜能,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我发展和参与实践的愿望和要求,只要教育提供表现、思考、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激发,与他们一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所具有的潜能禀赋,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当前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勇于实践并敢于创新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本次新课改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学校加强实验兴趣社团活动势在必行。
3.高标准的教育装备促进学校进行实验室开放与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作为创建中的省级“科学教育”课程基地学校、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我校建有地理园、科技园、生物园、航空园;建有标准化的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设施设备采用高标准配置;学校局域网可满足实验教学的高标准信息资源需求。全配置高中地理教室1个,地理科技作品陈列室、DIY地理实验室、地理科技准备室等活动教室各1个。教育装备高标准化促进学校探索如何高效运用好教育装备、特别是实验室的使用,探索如何让高标准的教育装备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1.理论基础
本实践探索属于高中地理应用型实践研究。它将以基础理论为支撑,以科学实验作验证。研究的成果既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以期服务实践,提高教学。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具有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成为本课题重要的理论基础。
(2)新课程理论。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改革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实施富有个性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接受和存储知识更为重要。
(3)相似论。现代社会所进行的创造,一方面是以认识自然界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中某些原理而进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进行的创造。
2.实践课题总体界定
社团(mass organizations):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学生社团(students society):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
兴趣(interest):包括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社会兴趣指社会成员对某一地理领域的普遍兴趣,或社会地理某一领域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地理需求。
实验(experiment):为解决文化、经济、环境、生态及其社会、自然地理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综合“实验操作”,最终以社团组织真实实践研究的“实验报告”形式发表“实验结果”。这里的实验,既包括校内的实验室,也包括可操作的、易于实施的社会自然地理环境实验内容。
高中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依据广域的、开放的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共同对地理学科或不同学科就某一实验室内的实验项目感兴趣而自由结合、开展实验探索与研究的学生群众性地理实验学习社团组织。
本课题以高中地理学科实验室和学校“科学教育”省级课程基地为活动基地,构建基于开放型实验室而进行的高中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组织形式及活动方案,通过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品味地理味道、拓展学生地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3.理论假设
在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地理实验活动培养学习兴趣、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兴趣社团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方式、不同的实验活动方案、不同的实验对象及平台,以及多种类多项目的各科学科类、科技类的知识竞赛、操作比赛等组成的学习资源有机体,建构一个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本研究假设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实验资源、手段、方法,开展多种专题性兴趣实验社团活动与竞赛,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深广度,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4.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相似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及教学水平,并从探索不同的实验兴趣社团的组织方式、活动方法及实验活动方案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形成一套适合高中地理教学需要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方案。
5.实验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丹阳市第五中学所有高一在校学生和高二地理选修班级。设比对社团和比对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变化及综合能力变化的研究反映课题研究成果。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学生实验活动指导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尽量给予自由选择的时间与空间,培养他们的主体性;而这一活动特点又决定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实验社团活动的“教材”和“方案”,因而该活动实施要求教师掌握较全面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为此可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实验兴趣社团活动内容的研究。探索在有限的实验资金及实验设施下,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适应开展的实验活动及与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分组实验内容的差异性。
(3)开展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方式与方法的研究。探索在有限的实验资金及实验设施设备下,开展高中地理等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方式、方法。
(4)培养学科知识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途径的研究。为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学生实验兴趣社团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与活动途径与渠道。
(5)支持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实验室管理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尽可能进行个案分析和活动实录,并尽量组织较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以便更全面地分析、评价。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组建若干契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如下:校园地理生态实验兴趣社团、模拟地球运动实验兴趣社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实验兴趣社团、洋流模拟实验兴趣社团、正午太阳光照实验兴趣社团、地震与火山模拟实验社团、滑坡与泥石流模拟实验社团、地理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验兴趣社团、地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实验探索社团、校园植被暨学校绿化实验兴趣社团、四大名著中的著名地理事件探究社团、丹阳市眼镜市场商业网点布局综合实践探索社团、盛行风在工业布局中的影响作用实验社团……
四、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操作措施
第一,在现有1个全配置高中地理教室、地理科技作品陈列室、DIY地理实验室、地理科技准备室等活动教室各1个的基础上,再投入足量资金,购置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
第二,采取学校地理教研组长、年级部备课组长负责制与实验室管理员责任制相结合,加强指导教师的培养,建立指导教师间的师徒结对,促进互帮互学,提高地理教师地理实验教学指导能力。
第三,成立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总课题组和相关社团子课题。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子课题组长由学生担任,各子课题组长全面负责地理学科实验兴趣社团的活动;学生自主聘请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相关地理实验兴趣社团的活动及社团间的经验交流;各社团应做到学期开始有计划、学期过程有考核、学期结束有成果,并做到观察活动不通知、参加活动有评价、活动结束有交流。
第四,全面开放学校实验室和省级“科学教育”课程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兴趣社团活动中。学校教科研处地理教研室负责全校学生地理社团活动协调工作,制订相关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地理教研室应保证有足够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专项经费用于研究、交流、联系、外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问题生成的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B-a/2011/02/005)和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三批)“基于课堂需要的时事地理‘微主题探究性学习研究”(2013sy192)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8.
[3] Scriven M. Viewpoints on Education Evaluation [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79, 1(2).
[4]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课堂评价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熊作勇,何凌云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Black P, Harrisoon C, Lee C, Marshall B, William 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M].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Sharpe,T. L.& Koperwas,J.( 2003). Behavior and sequential analys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