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书琪
“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东方起点究竟在哪里?现有颇多争议。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方可揭示问题的本质。
诚然,“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东方起点不只一两处,漫长的中国海岸线和各大河口,远航起点港星罗棋布。应当着重讨论的是,最为重要的起点港。
从现代文化学的拓展来看,除了通常分析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外,还应关注文化的自然基底。从这样的文化结构来看远洋航行的主要起点,问题就显得明朗。
首先,研究海洋文化的物质层面,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一要有区位相对稳定的海港,二要有空间移动的船舶。
福建海岸带的北段,曲折程度举世罕见,由三都澳、沙埕港、罗源湾等构成举世罕见的天然深水良港群。不只北段,整个福建海岸线的曲率为全国之最。但是在古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海岸带陆上交通不便,天然深水良港群未能充分发挥其可作为远航起点的优势作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东方起点,主要是福建各河口港。古代的闽江河口港、晋江河口港正是这样的起点港。而这些河口港不只是为远洋船舶提供停泊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为远洋船舶的建造提供巨量优质木材。深居福建内陆的邵武市史料明确记载,郑成功用以收复台湾的战舰,木料由邵武提供。
讨论至此,必须从海洋文化的物质层面转入海洋文化的自然基底。为什么福建独占造船木料供给优势,从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主要起点?
福建有两项“世界之最”或至少是世界最主要之一的优势。众所周知,环球亚热带近回归线地带多为干旱气候、荒漠景观。中国得益于季风气候及西高东低地势,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得中国拥有全球最广的近回归线的湿润地带和森林景观。而福建拥有中国大陆东南降水之最,或至少最湿润之一的优势。基于此,福建森林覆盖率为全国之最,且也是世界该纬度带最高之一,木材蓄积量巨大。
福建的水系富有特色,独立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且各条河流“短而壮”,独流入海,垂直于海岸,平行于内陆两大山脉,能够将大量木材从西部山区漂运到河口港。
那么,福建的这些地貌、气候、水系、植被的特色,又有哪些自然基底?最根本的自然基底要从地质学角度说起。福建与台湾原本是一块陆地,是全球板块运动中,最大的大陆板块与最大的海洋板块,即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直接碰撞的地域,这是不多见的。台湾以东直临太平洋深海沟,没有大陆架浅海过渡。在板块直接碰撞产生的强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隆起了中国“东南屋脊”台湾山脉和中国大陆“东南屋脊”武夷山脉,垂直于板块水平挤压力,呈北东走向。相对下降的陆地部分,则形成台湾海峡浅海,有海底陆生生物化石为证。
环海峡地域(含福建、台湾、台湾海峡)这样的大地貌格局,奠定了福建作为世界东方海洋文化发祥地的自然基底。福建的武夷山脉及其东南侧相平行的戴云山脉,拦截海洋气流,降水丰富,山区生长繁茂森林,一反环球亚热带近回归线地带干旱荒漠景观特色,而成为世界少有的生物避难所,具有举世罕见的生物多样性,海陆皆然。
在欧洲较为少见的竹类,福建非常丰富,竹节启示福建先民,自然形成多节水密舱的“福船”制造规制,这就涉及海洋文化的制度层面。在中国三大海船中,江苏的“沙船”只适用近海航线,广东的“广船”适用远洋航线,但稳定性不足,只有拥有20多项当时世界顶尖科技创新的“福船”才能承担“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重任。
在海洋制度文化层面上,还有福建先民自古以来的农商并重的体制,突破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糟粕的束缚,也击破了西方关于“中国只是陆地大国”别有用心的渲染。在海洋文化的自然基底中,有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国沿海农业用地紧约束之最的因素,即西方所谓“逆境美德”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福建先民开拓创新的精神文化正能量在起主导作用。
福建之所以是著名的移民省份,与上述自然基底密切相关。一方面,是以“老家河南”为代表的中原的周期性“中原板荡”,另一方面是福建在天险武夷山脉庇护下的宜居宜业偏安环境,人口迁移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同时作用,使福建成为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移民的接纳地。移民往往具有超越一般的开拓创新精神,并不满足于偏安福建,又以福建为跳板,形成福建大规模下海出洋的民风民俗。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当然是高风险的,海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必然催生海洋精神文化。接近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起点泉州港的惠安,特别的“惠东女”,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处处折射出海洋气息。“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民主肚”,形象地描绘出海边“惠东女”的飒爽英姿。我国海岸线虽长,海洋性气候却只在温州以南沿海地带狭长分布。“惠东女”的服饰,自然适合海洋性气候,创造了古代延续至今的露脐装和裙裤。惠安的制度文化是男性出海,女性顶起岸上生产、生活全边天,甚至连石匠也由女性承担。而“惠东女”现象的自然基底,自然就是海岸、海风、石山、田地。“惠东女”,这种汉民族中的景观奇葩,正是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起点的表征。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起点,当然需要文化的支撑和精神的慰藉,福建民间信仰多海神,也就可以理解。
从文化层次结构来看,出自福建的世界东方伟大海神妈祖,优于西方海神之处,在于从人到神,福建民间信仰的原本是感动世人的真人真事。
妈祖信仰的自然基底在福建莆田的湄洲湾、湄洲岛,这是个人多地少、海洋文明发生较早的地方,靠海吃海,海上天灾人祸也多。生长在这里的林默娘,从小观天察海,从巫术中学习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的技术,为船民提供服务,形成制度。妈祖神化后各种礼仪习俗,都是林默娘管理海况的制度的神化。妈祖的精神文化是救危扶难,妈祖自己为践行这种精神而献身。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港口妈祖信仰广为流传。郑和七下西洋克服重重危难,奏请朝廷在“郑和航线”的起点福建长乐敕建妈祖庙。随着妈祖信仰的扩散,形成“有水就有妈祖庙”的格局,福建内陆长汀的汀江边也有妈祖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造就了妈祖,妈祖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成功,符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辩证关系。
从地理科学的视野,运用文化层次结构理论,充分证明福建才是中国、世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的起点。但凡地理教师,应当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起点的地理成因。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绝好案例。中国正在复兴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三宝”船队的后裔广泛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达百万之众。广大地理教师在新形势下,在海洋世纪,要特别关注福建、台湾海峡,关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沿线港口城市的现状,及其在复兴“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航线”中的新功。▲
课题支持: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