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珲+张鹏+丛慧芳
作者简介:康珲(1987-),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丛慧芳(1962-),女,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摘 要】 目的:探讨耳穴压籽治疗产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产后便秘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压籽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麻仁丸治疗。14d为个1疗程,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治疗产后便秘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耳穴压籽;产后便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31-01
产后便秘是妇科产后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与经络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采用耳穴压贴王不留行籽,本研究通过比较耳穴压籽与口服麻仁丸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选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一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30±4)岁,平均病程(3±1)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28±4)岁,平均病程(4±1)月。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1]及《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2]确诊,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与习惯性便秘。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穴:脾,肺,肾,大肠,小肠,直肠下端,三焦,内分泌,皮质下等,随机选取。操作方法:取0.6cm×0.6cm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在中间,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准确贴于耳穴,固定贴紧,按压片刻,以产妇耳廓胀、痛、红、热为准,每日按捏5次,每次按约5min,3d换1次,7d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通便药物,根据病情可适当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给予麻仁丸(水蜜丸,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 ,每次6g ,早晚温水送服,7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无异常感觉;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大便基本正常,有时隔日大便较硬;无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行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或称产后大便难,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产后便秘的原因多由于产褥期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慢,肠内容物在肠内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造成大便干结。经过妊娠腹部过度膨胀,使腹部肌肉和盆底组织松弛,排便力量减弱。产后人体虚弱,排便力量减弱,易出现便秘现象。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量少亦可加重病情。取皮质下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并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结合内分泌,两者配合可促进肠蠕动;中医认为产后便秘是产时耗气,产后失血伤津,以及卧床少动,致使气血俱亏所致。精亏血损,气血不足,精血虚少则肠道失于滋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以致大便秘结,故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主。大肠、小肠、三焦和直肠下端,可调节肠道的通降功能;脾为生化之源,故取脾穴,以健脾益气,气血充盛,血旺津回,大便自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致大肠津液不布,故取肺穴;肾开窍于二阴,大便的排泄受到肾的气化作用才能顺利排泄。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经络循行方面,《灵枢·经脉篇》: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从经脉循行方面说明了肺与大肠的密切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有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上互相配合,即肺气肃降正常,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气肃降顺畅而呼吸匀调。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产后便秘患者经耳穴压籽法治疗后,其疗效要优于口服麻仁丸治疗,并且无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减少产后服药带来的不便,易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3~216.
[2]朱文峰.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80-88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2-162.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康珲(1987-),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丛慧芳(1962-),女,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摘 要】 目的:探讨耳穴压籽治疗产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产后便秘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压籽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麻仁丸治疗。14d为个1疗程,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治疗产后便秘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耳穴压籽;产后便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31-01
产后便秘是妇科产后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与经络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采用耳穴压贴王不留行籽,本研究通过比较耳穴压籽与口服麻仁丸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选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一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30±4)岁,平均病程(3±1)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28±4)岁,平均病程(4±1)月。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1]及《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2]确诊,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与习惯性便秘。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穴:脾,肺,肾,大肠,小肠,直肠下端,三焦,内分泌,皮质下等,随机选取。操作方法:取0.6cm×0.6cm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在中间,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准确贴于耳穴,固定贴紧,按压片刻,以产妇耳廓胀、痛、红、热为准,每日按捏5次,每次按约5min,3d换1次,7d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通便药物,根据病情可适当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给予麻仁丸(水蜜丸,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 ,每次6g ,早晚温水送服,7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无异常感觉;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大便基本正常,有时隔日大便较硬;无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行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或称产后大便难,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产后便秘的原因多由于产褥期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慢,肠内容物在肠内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造成大便干结。经过妊娠腹部过度膨胀,使腹部肌肉和盆底组织松弛,排便力量减弱。产后人体虚弱,排便力量减弱,易出现便秘现象。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量少亦可加重病情。取皮质下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并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结合内分泌,两者配合可促进肠蠕动;中医认为产后便秘是产时耗气,产后失血伤津,以及卧床少动,致使气血俱亏所致。精亏血损,气血不足,精血虚少则肠道失于滋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以致大便秘结,故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主。大肠、小肠、三焦和直肠下端,可调节肠道的通降功能;脾为生化之源,故取脾穴,以健脾益气,气血充盛,血旺津回,大便自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致大肠津液不布,故取肺穴;肾开窍于二阴,大便的排泄受到肾的气化作用才能顺利排泄。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经络循行方面,《灵枢·经脉篇》: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从经脉循行方面说明了肺与大肠的密切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有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上互相配合,即肺气肃降正常,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气肃降顺畅而呼吸匀调。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产后便秘患者经耳穴压籽法治疗后,其疗效要优于口服麻仁丸治疗,并且无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减少产后服药带来的不便,易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3~216.
[2]朱文峰.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80-88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2-162.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康珲(1987-),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丛慧芳(1962-),女,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摘 要】 目的:探讨耳穴压籽治疗产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产后便秘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压籽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麻仁丸治疗。14d为个1疗程,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治疗产后便秘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耳穴压籽;产后便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31-01
产后便秘是妇科产后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与经络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采用耳穴压贴王不留行籽,本研究通过比较耳穴压籽与口服麻仁丸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选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一科,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30±4)岁,平均病程(3±1)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28±4)岁,平均病程(4±1)月。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1]及《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2]确诊,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与习惯性便秘。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穴:脾,肺,肾,大肠,小肠,直肠下端,三焦,内分泌,皮质下等,随机选取。操作方法:取0.6cm×0.6cm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在中间, 用75%酒精消毒耳廓,准确贴于耳穴,固定贴紧,按压片刻,以产妇耳廓胀、痛、红、热为准,每日按捏5次,每次按约5min,3d换1次,7d为1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通便药物,根据病情可适当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给予麻仁丸(水蜜丸,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 ,每次6g ,早晚温水送服,7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无异常感觉;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大便基本正常,有时隔日大便较硬;无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行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或称产后大便难,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产后便秘的原因多由于产褥期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慢,肠内容物在肠内停留时间长,使水分吸收造成大便干结。经过妊娠腹部过度膨胀,使腹部肌肉和盆底组织松弛,排便力量减弱。产后人体虚弱,排便力量减弱,易出现便秘现象。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量少亦可加重病情。取皮质下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并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结合内分泌,两者配合可促进肠蠕动;中医认为产后便秘是产时耗气,产后失血伤津,以及卧床少动,致使气血俱亏所致。精亏血损,气血不足,精血虚少则肠道失于滋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以致大便秘结,故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主。大肠、小肠、三焦和直肠下端,可调节肠道的通降功能;脾为生化之源,故取脾穴,以健脾益气,气血充盛,血旺津回,大便自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致大肠津液不布,故取肺穴;肾开窍于二阴,大便的排泄受到肾的气化作用才能顺利排泄。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经络循行方面,《灵枢·经脉篇》: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从经脉循行方面说明了肺与大肠的密切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有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上互相配合,即肺气肃降正常,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气肃降顺畅而呼吸匀调。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产后便秘患者经耳穴压籽法治疗后,其疗效要优于口服麻仁丸治疗,并且无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减少产后服药带来的不便,易于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3~216.
[2]朱文峰.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80-88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2-162.
(收稿日期:201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