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交响乐文化引入高校素质教育

2014-10-26 11:47李美意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交响乐团交响乐乐团

李美意

(太原学院 应用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32)

交响乐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交响乐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与博大的包容性已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通常所说的“交响乐”,广义上是指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类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音诗)、序曲、交响组曲等,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1]

交响乐文化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有何重要意义呢?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并已开始重视。

一、交响乐文化在高校的现状

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情况来看,对交响乐文化的引入方式主要有:开设音乐欣赏课,举办交响乐专题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组建学生交响乐团等。这些形式因各个学校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经费等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各异。

在高校交响乐团的建设方面,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进行了不少有意义工作,如:清华大学交响乐团、北京大学交响乐团、南开大学交响乐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响乐团、西安交通大学交响乐团、南京大学交响乐团等。这些乐团无疑为交响音乐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值得肯定的工作。但是,学生乐团对于更广泛的一般学生来说缺乏可参与性,通常只由具有较好音乐基础的特长生组成。各种交响乐相关活动也往往只是热闹一阵子而已。

如何进一步引入交响乐文化,将素质教育融入交响乐欣赏、乐团组建、参与实践等各个环节之中,使这一艺术形式在高校教育中发挥常态作用,让更广泛的非专业学生受惠于此,却仍有着很大的可深入提高的空间。

二、交响乐文化与素质教育

音乐艺术对于人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甚至也不仅仅是获得某种知识,而是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受到美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得到性情的陶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人懂得合作,懂得布局,获得规则与突破,限制与创新等等更多的启示。这些对于一个人将来从事任何一个领域的工作来说都是非常可贵而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音乐艺术的发展,并不仅仅把它看作是艺术领域的事情,而应该看到音乐艺术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喜欢音乐,尤其爱听莫扎特的音乐,还会演奏小提琴。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接受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2]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得出爱因斯坦对音乐艺术的喜爱和重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非常喜爱音乐,他甚至还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俄国化学家,医学博士鲍罗丁本身又同时是作曲家。他是音乐史上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五人团之一。他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与歌剧《伊戈尔王子》成为人类音乐史上的杰作。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伟大人物的成功与他们喜爱音乐甚至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音乐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想象力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是需要创新思维的,仅仅靠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有相对论等重大的科学成就,正是与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与缜密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人类的许多科学成就都是源自这种想象力,这是人类一种高级思维能力的体现。音乐欣赏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当人们听到音乐中的抽象音响时,如何能被它感动?这就需要欣赏者主观的理解、想象、体会、感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对音乐的敏感度,因此人们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有的人理解得深入有的人理解得浅表。学者周海宏将音乐表现对象在接受阶段的发生过程归纳为:经验准备、听觉感受与联觉体验、联想介入。[3]这里的联想介入便需要想象力来实现。亲身的参与音乐活动更是与创造性思维有关,譬如说某一种乐器的演奏,当你看到乐谱中的音符与各种标记之后,必须加入演奏者自己对于这些符号的理解和体会才有可能将音乐表现得动人。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将原作的意图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才会有自己的艺术处理,才能称得上是“二度创作”。如果是参与作曲活动那就更不必说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只有娴熟的技术与艺术创意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控制相结合才可能创作出富有新意并且感动人心的优秀作品。那么,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如果能有条件参与到音乐中来,无论是创作、演奏或是欣赏,都无疑会大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对于交响乐来说,更有助于培养人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布局意识,结构思维等等。交响乐团本身就是一个组织较为严谨的合作团队,每个声部的人数都有严格的讲究,因为人数的多寡决定了整体音响的平衡程度。如果破坏了这种组织结构,就会破坏掉这种平衡。因此,人数的比例是非常关键的,每个人都是整部“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零件”。每个声部既不能随意突出也不能任意弱化,要在一个统帅的指挥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各个部门的精密配合构成了具有立体纵深感、空间感的音响世界。好的交响乐团是一个精诚合作、完美配合、相互支持、相互抗衡的团队组织。这种团队合作关系有别于体育团队的合作,它不是竞技,不存在与另一方的对抗与较量;它不是以输赢为目的,而是要整个团队在一个共同的指挥之下协同工作。部门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达到一种音响的平衡,建筑一种严谨的音响结构,共同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这便是乐团的成功。这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团员可从中学会合作、倾听、尊重、礼让、支持、创造……因此,参与到交响乐团中来,对于一个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团员都必须明白自己应该什么时间发声,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发出多大的声音,自己发出的声音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是什么关系,自己在某一片段中是居于主导地位还是陪衬地位等等。

整首乐曲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体现着作曲家对于音乐的布局。例如,西方音乐常用的奏鸣曲式是一种再现性的三部结构,其中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哲学思维,反映了事物由稳定逐渐发展变化到不稳定最后又回归稳定的态势,由低潮逐渐走向高潮最后高潮回落的变化过程。在具体作品中,作曲家又会根据自己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结构的布局与创新。除了横向的结构布局之外,每个片段又会有不同的纵向结构布局,这又涉及到音乐材料的音高组织关系、织体层次的安排(包括节奏的对比、各种音色的分配、音区的对比、力度、演奏法等诸多表现要素的结构设计)等。通过学习欣赏名作有助于人们提高对于音乐材料的呈示、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感知,对多声部,多节奏,多音色等各方面的感知,对音乐整体和局部结构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培养人们对多种要素综合把握、控制以及布局的驾驭能力。据说过去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毕业时不愁找工作,但在毕业20年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升职情况赶不上耶鲁、哈佛等学校的毕业生。在研究后发现:因为麻省理工的毕业生在人文、艺术修养方面不如后两个学校。因此麻省理工从20世纪40年代起效仿哈佛大学组建了自己的学生交响乐团,并开始加强包括音乐在内的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4]这样的实例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三、将交响乐文化引入高校

高校教育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素质。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非常有利于上述能力与素质的获得。如何将交响乐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引入高校,使学生从中获益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从欣赏的层面来看,通过音乐欣赏课、交响音乐讲座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类的活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些工作都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交响音乐的兴趣,走进交响乐,还可以增加更多形式的音乐欣赏与可参与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于交响音乐的参与积极性。譬如:交响乐征文、大学生交响音乐节、“我最喜爱的交响音乐作品评选”、“优秀电影音乐评选”之类的活动。

如果能创造条件使学生实际参与到交响乐团当中则必定会使学生获益更多。这体现在交响乐团团队的组建、管理、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中。学生交响乐团既可以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又同时作为一个承担教育任务的课堂,学生可在这里学习音乐与相互合作。同时,这个团体还可对全校甚至校外的听众进行交响音乐的普及宣传,使得交响乐团成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像篮球队、足球队、科技团队一样受到全校的关注与支持。将交响乐团的组建、排练、演出活动本身作为教学的方式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一)交响乐团的组建与管理

通常交响乐团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行政管理部门与艺术实践部门。学生交响乐团的机构设置,可参照上述设置并应有所区别。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乐团艺术之外的事务,包括乐手招募、培训、排练、演出、招商及日常工作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策划与管理等。在这部分机构中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统筹、策划的实践,对于将来从事其他行业也是很有帮助的。艺术实践部门则是在艺术总监负责下的艺术实践主体。

交响乐团的组建除了资金、场地、管理等问题外,最重要的恐怕还是演奏成员的招募与培训。因为,这是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并不像老百姓唱KTV自娱自乐,无论嗓子好坏都可以自得其乐。人员的组建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一些重点院校会有专门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交响乐团的主力队员,而对于大量普通院校来说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往往非常有限,而且也难以符合乐团的人员构成需要。因此,在实际组建的时候可将乐团人员分两部分来考虑,一部分应尽可能在招生时招募优秀的音乐特长生;另外一方面则可以选拔普通学生中有音乐兴趣且具备一定音乐素质的学生学习相对容易入门的乐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本地艺术类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共建乐团,即将一部分专业人才定期引入乐团进行校际交流,这样对于演奏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学生乐团人员流动性大是一个重要特点。解决好学生的流动性问题非常重要。[5]因此,应将乐团成员的招募、培养、退出、补充等各个环节做统筹计划,尽可能使人员形成动态平衡,以保证人员构成的合理化,从而满足乐团的正常运营。乐团人员的培养应形成不同程度的梯队。

艺术总监(指挥)的人选,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他决定着整个乐团的艺术方向,承担着乐团的主要排练、演出等重要事务。这个人应该是一个专业素质过硬且富有经验的,有威信,在业务上、教育方法上、人格魅力等诸方面有号召力的人。如果可能,应聘请专业的指挥来担任。如有条件,可设首席指挥、常任指挥以及客席指挥等。另外,乐团还需要各种乐器的专业教师担任技术指导,甚至专业作曲教师的加盟。因为学生乐团并非专业乐团,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通常并不是直接就可以胜任的。而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演出的需要,对作品进行改编调整,甚至专门创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便离不开专业作曲教师的帮助。因此,要想在学校做好交响乐团,必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组成一个分工科学、完美协作的团队。

在学生交响乐团的管理方面,在借鉴职业交响乐团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二)乐团的排练

乐团的排练是学生学习艺术,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经典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对于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内涵等方面都会有较深刻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往往比单纯的欣赏要深刻得多。因此,可以将乐团的排练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是乐团本身按演出计划的排练;另外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式的排练,是专门为乐团以外的普通学生而开设的排练,让尽可能多的其他学生也参与到乐队的排练中。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让更多的普通学生旁听乐队排练,甚至参与某些乐器演奏。这便需要另外增设乐器培训学习班。据某调查显示,在北京几所高校观看音乐会的学生听众中有61%希望加入到管弦乐队中来参与排练,但是却由于音乐修养和演奏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如愿。[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有这么大比例的学生有参与的愿望,我们应珍惜并大力保护这种可贵的艺术兴趣,应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走进管弦乐团,感受音乐。这些人应该是我们音乐普及教育所面向的主要群体。普通学生参与的方式可以与音乐欣赏课相结合,而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际音乐的感知能力。这样,学生们可以有机会在现场亲自操作乐器,聆听真实的乐音,感受多声部配合在一起的效果,哪怕有一些瑕疵,或者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简单片段也会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到作曲家的艺术匠心。这是单纯听世界名团的录音所代替不了的。这样的实践也会增进学生对于交响乐的喜爱,而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了乐团各声部之间协作的关系。

图1 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片段 作曲:约翰·施特劳施

图1为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引子部分一个片段的总谱。这个片段虽非常简单却可以反映出音乐的层次:小提琴组以pp力度演奏和弦的震音作为背景,仿佛缓缓波动的涟漪;一只圆号以p力度奏出一个舒缓柔和的旋律动机,这是由A大调的主和弦音分解而来的;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则随后以pp力度奏出八分音符时值的和弦,起到一种点缀的作用,由于音色、音区、时值等方面的对比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新鲜感,仿佛河面反射的点点光芒也像是河畔鸟儿们清脆的鸣啼;之后由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大管、圆号的混合音色在较低音区演奏出主题动机的模仿,像是一种回声;随后低音提琴的拨奏、第III、IV圆号等声部的渐次进入再配以力度的变化,形成了音响的流动变化。这个很短小的片段,却包含着作曲家细致的艺术构思。各参与声部的音色融合与对比、力度的协调与变化、主次地位的把握等相互关系;整体的曲式结构布局、整体的速度、力度把握等等方面对于演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亲身参与其中的演奏员在多次的排演过程中对这种结构关系必定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上例所举的作品片段在演奏的纯技术层面来讲并不是很难,相信对于初学乐器演奏者,在并不太长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就有可能尝试排练。因此,类似的名曲段落适合作为更广泛参与实践者进行合奏体验时所选用的经典文献。

在曲目的选择上,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兼及中外,雅俗共赏。尤其是中国作品的选用,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更为独特的意义。乐团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乐手的磨合程度也需要逐渐提高,因此,制定科学的排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艺术总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排练曲目。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普通学生走进交响乐,可以选择或者改编一些年轻人熟悉的曲目由管弦乐队来演奏,有助于激发更多人的兴趣,拉近与年轻听众的距离,对于传播普及音乐是有帮助的。

(三)乐团的演出与制度的保障

尽管乐团的组建、排练等各个环节都很重要,但乐团的演出终究还是它的一个重要归宿。演出才是音乐真正完整呈现的环节,是艺术目的实现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会不断地促进乐团的演奏水准。只有通过不断地演出,不断地发现不足,进而不断地调整改进,才会不断取得进步。对于演出的安排,可以不只局限在校园内部,走向社区、乡村等会使乐团的演出具有更大的意义,同时也更多地锻炼了演奏员。演出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正规的音乐会形式,比如与诗歌、戏剧、舞蹈、讲解、游戏、多媒体甚至网络技术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将交响乐文化引入高校教育中来,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将交响乐团的建设与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需要一系列硬件、软件的支持。完善的制度涉及到:乐团的运营经费、乐器、排练与演出场所、师资、乐团的管理与考核制度、课程学分的给定等各个方面。只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交响乐团的建设及其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门才有可能长期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校园交响乐团的建设需要自上而下方方面面人员,乃至社会力量的介入、关注与密切配合。

结语

交响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的宝贵财富,应为全世界所共享。它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金字塔尖,也完全可以被更广大的听众所欣赏,甚至从中受到教益。将交响乐文化引入高校教育之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艺术教育本身,它还可以通过乐团的组建、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的目的,这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诚然,这种教育的实现以及教育效果的优劣还决定于多方面的因素。认识艺术学规律、教育学规律、管理学规律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未来的高校素质教育在交响乐文化介入之后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1]王世康.音乐欣赏:中国部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2.

[2]沈致隆.音乐与人生.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56.

[3]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51-154.

[4]秦效原.普通高校组建大学生交响乐团的意义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6(11).

[5]马清.如何指导管理大学生交响乐团[J].人民音乐,2013(5).

[6]程超.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交响乐团现状调查与分析[J].音乐传播,2013(1).

猜你喜欢
交响乐团交响乐乐团
《魔法交响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美妙的交响乐
滚烫的交响灵魂
寻找歌剧制作及演出的“新常态”模式——从上海交响乐团版《唐璜》说起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卡内基特别支持,为青少年音乐家搭建平台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