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10-25 05:22叶金龙王应武
云南科技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云南省中心

叶金龙,王应武*,夏 宇,周 颖

(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0 综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依托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等建设,具备行业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以紧密联系相关企业、研发机构解决行业基础性、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宗旨,并能为行业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的新型科研开发实体。

为加快科技强省步伐,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于2009年认定云南省第一批工程中心,截至2013年1月,已依托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建立了国家级工程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83家。经过3年多的发展,云南省工程中心已发展为云南省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云南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型云南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

1.1 分布情况与全省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一致

1.1.1 依托单位分布情况

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紧紧围绕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工程技术及成果转化研究,注重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积极规划布局,突出全省特色,符合全省发展要求。以依托单位类型划分(如图1),全省已依托高校建设17家,依托企业建设52家,依托院所建设24家,其中大部分工程中心为院所或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申报,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图1 依托单位分布情况

1.1.2 领域分布情况

工程中心建设的行业覆盖了全省工、农业优势领域,其中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4家,光电子领域3家,矿冶与新材料领域23家,生物与医药领域15家,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领域7家,农业领域19家,建筑及交通领域10家,服务业2家,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全省工程中心紧紧围绕云南省产业特色进行建设,主要集中在矿业新材料、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云南省的产业现状吻合。

图2 领域分布情况

1.1.3 区域分布情况

在地域分布上,云南省工程中心主要集中在省会昆明市,共有70家中心,占总数84.34%。目前云南省中心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目前云南省16州、市中依然还有5个州、市没有工程中心,分别是保山、昭通、丽江、迪庆、西双版纳。工程中心区域分布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一致。

图3 区域分布情况

1.2 研发平台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在管理模式上,经过3年的发展,云南省大部分工程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实行主任负责制,成立管理委员会,由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单位负责人担任主任及副主任,负责工程中心的人事、财务、发展规划审定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聘任行业内高水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审议中心发展规划、确定研发方向、项目申报咨询、实验方案设计审议及辅助决策等工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云南省部分工程中心已形成开放的运行机制,具备为行业内其它单位研发设计及分析检测的能力。工程中心不仅依靠自己和各科研协作单位的研究开发力量,也采取与委托方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国外专家进行研发、提供条件或资金,由中心以外的院校、企业独立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进行研发。

在平台建设上,工程中心根据需要建设相应的研发子平台,例如分析检测平台、实验室研发平台、中试平台等,保证了工程中心具备从实验室研发到工程化应用的完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工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保证了将来能承担行业共性问题研发及为其它单位提供相关研发或技术服务。

1.3 工程技术人才结构显著优化

经过3年建设,云南省工程中心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层次不断提升,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工程化技术人才,培养了一批科技型经营管理人才,为云南省工程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开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程中心有效带动和提高了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为增强云南省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工程化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省各个重点产业领域已基本具备工程技术研究的能力,部分工程中心已具备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转移输出的能力。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工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已达820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1812人,硕士以上学历88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0人。

1.4 行业支撑作用及研发能力显著提高

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主要分布于省内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光电子、矿冶与新材料、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水电、农业等领域。目前工程中心在这些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开发成果,提高了这些领域在流程工业、生产线、关键部件及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程化能力,为起到行业支撑和引领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水平迅速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云南省2009年认定的建设满3年的21家工程中心进行了考核评估,3年内这些工程中心共推广示范项目69项,转化科技成果134项,服务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2项,服务省级以上重大工程63项,实现技术(产品)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67 404.75万元,可以看出工程中心对云南省行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2012年,云南省工程中心共完成成果转化120项,研发新产品120个,实施推广示范项目6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43项,专利申请278项,其中发明专利158项,授权专利158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可以看出工程中心建设显著提高了云南省优势行业的研发能力。

2 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运行管理机制不清晰

部分中心与依托单位的关系不清楚,存在“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部分依托单位不能很好地将工程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区分开,将工程中心认为是依托单位下属的部门或机构;中心的人事、财务等没有独立,导致中心的日常运作受到一定限制,制约了中心相关工作的开展。在经费使用和运行方面,“重建设,轻运行”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中心具有先进的硬件条件,但是管理混乱,运行机制不合理,导致难以取得高水平成果。

2.2 资金及人才投入不足

相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工程技术研究需要更大的资金及人才投入,特别是中试线及产业化试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财政资金的投入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及人才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依托单位仅考虑自身的利益,导致许多行业共性研发项目难以开展。

2.3 行业支撑引领作用有待加强

因建设时间尚短,管理尚不规范,部分依托单位将工程中心列为自己的下属机构,开展的大量研发工作只是围绕自身需求开展,没有站在行业的战略高度上来建设工程中心以及开展项目研发。在资源共享上,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布局不健全,科技创新主体较为封闭,资源基本上成为企业、机构所有,不能为全社会共享,无法形成集成优势,资源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益,对全省行业的带动支撑作用不够显著,从而制约了全省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3 促进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云南省工程中心产学研机制更加紧密的结合,加快提升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及成果产业转化率,提升云南省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优化云南省产业结构,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针对云南省工程中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及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3.1 建立健全认定评价体系

工程中心认定必须围绕云南省的优势产业、经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向建设,着重对省“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工程中心认定,且不能重复建设。中心的建立必须以带动地方行业竞争力、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为目的。中心建设依托的企业要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心的选择要突出本地的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真正地起到带动辐射作用,有利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在认定过程中主管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引导相关省份特色企业或优势企业申报,引导相关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实体企业单位联合申报,取长补短,避免企业自由组合造成分工不明、产权不明、只挂名不作为等情况的发生。

3.2 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

鉴于目前云南省工程中心认定之后缺乏完善的考核指标,不利于中心的发展。应建立完善的中心考核评估管理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中心,给予“摘牌”,形成有进有出的竞争机制,树立中心的危机感,从而加强自我完善机制,同时也能为其它单位提供机会,通过竞争进入工程中心依托单位行列。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3.2.1 建立研究中心的评价、监督、竞争和激励机制

在制定研究中心的资格认定评估标准、绩效评定标准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基础上,由科技厅授权独立机构对其进行评估和监督,其范围包括从建设项目立项、验收到建成后的运行情况等,在评估方式上对其加以调控。可采取立项评估通过后,科技厅才批准工程中心立项;验收评估通过后,研究中心才能正式挂牌;运行绩效评估通过后,科技部门对其给予再支持;对不能完成考核任务的工程中心,科技厅会予以警告甚至取消其资格。

3.2.2 建立合理的考核、惩罚制度,做到奖惩分明

对已通过认定挂牌的中心,主管部门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检查、考核。建立健全的考核、问责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防止徇私舞弊发生。对于考核不达标的中心,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处分、“摘牌”取消资格等惩罚;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应给予鼓励,积极引导向优秀发展;对于考核为优秀的单位,直接对其进行追加资助,增加对中心建设运行的科技投入,并引导其申报国家工程中心。

3.2.3 经费支持应向成果产出率高、成果转化高的中心倾斜

为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应对成果转化成功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其产业化项目以产业化示范项目立项、免税等形式给予经费支持。

3.3 完善研发机制

为增强中心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等建设目的,实现中心由政府供血向自己造血过渡,工程中心的建设及运行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在中心研发上,工程中心要注重水平建设,更要加强特色建设。一方面,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为主,工程中心要根据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多学科跨学科工程中心,坚持“大兵团”作战,从而组织攻克推广行业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另一方面,云南省或其他部分省份的行业自然资源在地域分布具有极大的非均衡性,工程中心属于行业技术中心,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必须加强工程中心的特色建设,紧紧围绕自身优势进行专研,与其他研发机构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带动地方科技的发展。

基于工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可以在中心内部设置科技信息部门,成为本领域的信息收集、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与集聚中心,成为行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源,最终建成行业的信息中心,为行业内提供相关的科技信息。

工程中心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实体、中心企业化等模式实现合作。由于工程中心最终服务于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来自市场需求,所以中心最好选择合作开发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可使中心的技术成果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信息对称度非常高,其风险由合作双方共同承担,而且由于委托企业介入的程度较深,项目的风险性也随之减弱。

3.4 善运行模式

在运行管理上,注重工程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区别,处理好平台为自身服务和为行业服务之间的关系。

目前,多数依托企业建立的工程中心采用与企业技术中心“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的运行机制,这就难免存在与企业技术中心区别不明,与依托单位之间的人力、资产和财务管理界定不清的问题,造成工程中心能量无法释放,将来工程中心,应向独立法人实体方向转制。通过对原来具有依托单位属性的工程中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实行中心企业化运作机制。

3.5 完善人才结构

中心的发展,核心在于人才,只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发及管理团队,才能更好的发展工程中心,在人才建设上应向以下几方面改革。

1)推进开放服务,鼓励中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中心的技术委员会成员,加强对外开放服务。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对中心的科技人员实行“三放开”政策,即人员使用制度放开、人员分配制度放开、人员职称职务制度放开,以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创造能量。

2)专业结构,既需要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优秀科研人才,也需要有丰富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人才。建立阶梯式“人才群”,形成由专业到整体、由初级到高级的阶梯式人才体系。

3)知识结构,引进基于中心主要研发方向的研究人才及管理人才,注重高学历及海外人才引进。

4)年龄结构,鉴于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中心应建立合理的年龄层次结构,不同年龄层次人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传、帮、带互相促进,有利于中心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

5)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研究生导师、工程研究中心和现场指导教师“三结合” 的模式,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接纳、培养高校委托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作为研发实验的主要承担者,对于中心的研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6 加强科技部门管理及政策支持

在工程中心的管理上,可按照领域、依托单位性质、管理体制等对中心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别工程中心在定位、目标、运行、作用发挥、考核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考核应有所侧重。如依托企业建设的工程中心在成果转化方面绩效较为突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工程中心在人才培养、国家课题承担等方面具有优势;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中心在建设运行上具备更多自主权,而非独立法人的工程中心在建设运行上更多依靠依托单位的管理决策。

在政府资金扶持上,科技政策要加强对中心建设的支持和倾斜。在科研项目申请、科技转化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在中心成立初期,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保障足够的工程中心建设费用。对运行绩效较好的工程中心给予运行经费奖励及项目上的倾斜支持。

3.7 加强宣传机制

为保障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科技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工程中心像高速公路、环保工程、水利工程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引导更多的单位通过产学研联合,共同推动工程中心的建设运行,从而提高工程中心对全省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3年来,成果显著,提高了云南工程技术研究水平及产业化转化能力,对云南行业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对云南的地方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云南省及其他许多欠发达地区省份的工程中心建设还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为加快提升工程中心对地方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促进工程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在资金与政策上进行扶持外,还应在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及团队建设上进行有效的完善。工程中心的快速发展,必将快速提升地方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并使地方科技体系得到快速完善。

[1] 曹煜中,王发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2):22-25.

[2] 王鹏.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化转制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9(3):42-45.

[3] 冉辉,奉娟,潘莉莉.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6:15-18.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云南省中心
建筑工程渗漏原因及防水防渗工程技术实践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