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兰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715,重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自然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则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类型。但是,从国内对城市内涝研究的系统角度来看,大多学者注重灾害形成机制、规律和灾后评估等灾害本身的研究,缺乏对受灾体——人的研究。笔者针对受灾人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宝鸡市城市居民就内涝灾害感知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城市居民的防涝减灾教育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东连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北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全市辖区南北长约160.6km,东西宽约156.6km,总面积18 172km2,辖三区九县。
问卷针对宝鸡市城市内涝区居民进行,根据2011年7月28日发生的实际内涝情况,分别对新老城区居民进行调查。选取姜谭路东段(约1 500 m)、新建路西段与新福路东段(约 2 000 m)、高新四路(约 1 500 m)三个样本地段,分别对附近居民进行了随机访谈调查。此次调查选取的这三个点是宝鸡市2011年的严重内涝区,分别代表了宝鸡市的工业区、农业区和商业区,访谈的对象均属宝鸡市民,能够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中小城市居民对内涝灾害的感知情况。
问卷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涉及居民个体的基本情况、居民对城市内涝灾害知识的了解情况、居民获取城市内涝灾害信息的渠道和防涝减涝意识和技能、居民在城市内涝灾害发生后的行为取向以及对政府工作的态度等多方面。见表1。
此次共调查58位居民。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86%。男性28人,女性22人,分别占被访谈者总数的56%和44%。访谈对象的文化程度、年龄组成、职业构成各不相同。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表1 现代城市居民内涝灾害感知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1)居民受灾形式分析
要做好城市居民对内涝灾害的感知分析,必须要对城市居民是否亲身经历内涝灾害和对内涝灾害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6%的被访者经历过至少一次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91%的被采访者经历过城市内涝灾害。在内涝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方面,75%以上认为会给上班、学习、工作、生活等造成不便,少部分被访者表示会担心害怕和损失财物,给家中成员或亲友造成伤害,8%认为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说明该城市发生的内涝灾害很少涉及人员伤亡,仅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心理状况,使得市民对其认知较浅,仅局限在对灾害现象的认识上。
(2)居民对城市内涝成因的感知分析
在成因方面,大部分被采访者表示知道较多,64%认为主要成因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40%认为地势低洼是最主要原因,还有34%的被访者认为城市内涝和强降雨或持续性降雨关系密切,少部分认为是城市规划不好、维护系统不完善等。
不同城区居民对内涝主要成因有不同的认知。姜谭路被访者认为,由于此处道路结构复杂,汇聚西宝高速、宝成铁路桥、清姜河大桥,加上该处位于老城区,基础设施稍陈旧,因而73%认为城市排水系统滞后是此处易发生内涝的最主要原因,但仍有少部分认为是其他原因,如在姜谭路南面的三合村旁有砂子厂,在运输砂子的途中对道路和下水管道形成很大破坏力。新建路西段与新福路东段,70.5%认为此处易发生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地势低洼,其次才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少部分认为是城市规划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在新建路西段与新福路东段的交会处,周围地势明显高于此处,道路上空有宝成铁路高架桥经过,限制积水严重地区的地面抬升工作。另外,此处位于宝鸡市老城区,周围多为居民小区,生活排水量较大,而地下排水系统相对比较滞后。因而,此处在暴雨或持续阴雨过后,往往成为内涝严重区域。高新四路位于宝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区,由于是新城区,内涝灾害在高新四路不经常发生,即使发生,灾害程度也不会很大。但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也成为内涝发生的首要原因。
(3)内涝影响分析
据调查结果显示,80%的被访者认为严重的城市内涝会造成道路堵塞,甚至坍塌,进而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但不同职业的市民认知有较大差异。道路环卫工人认为,内涝会带来道路垃圾,淹没绿化带,堵塞下水管道;城中村的农民则认为内涝会淹没菜地、污染灌溉水,严重威胁菜地收成。据调查访谈得知,目前管理姜谭路的相关市政部门已针对该地段严重内涝问题改造地下排水系统,工程约70~80 m。主要做法是增加收水井口数 (由原来的2个增至6个),并增大排水管道口径。在此基础上,将排水管道由原来的一条增至三条同时排水,以扩大排水流量,并表示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段道路的内涝问题。而在新建路西段与新福路东段,被访者则表示由于铁路高架桥的限制,无法将地势较低的道路填高,此处的内涝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对于政府的工作,被访者则表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每次都会在内涝发生时及时人为排水、指挥交通,方便市民出行和保障安全。
(1)信息获取途径分析
在内涝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获取途径上,66%表示因亲身经历过内涝灾害,所以基本知识从实践中得来;64%则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方式获取这一方面的知识;10%的被访者(大多是学生和学历背景高的人群)则是通过学生课本和学校课程获取;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这一方面知识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针对性宣传、亲朋好友的交流等途径获取信息的人数最少。可见,居民的亲身经历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成了居民获取内涝灾害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居民获取内涝灾害信息的渠道单一,对政府的科普宣传依赖度较低。
(2)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经调查显示,57%的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准备防灾补给品;26%的居民没有防灾减灾的意识,不知道要准备防灾减灾物品;仅有17%的居民准备了日常食物和救生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分析这一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宝鸡市涝区居民的防涝减灾意识不够强,对内涝灾害的重视程度低,并且已有的防灾减灾措施很传统,一旦大灾到来,防灾减灾效率低下。
(1)内涝发生时居民的行为取向
在雨季来临之际,突降暴雨或阴雨持续不停的情况下,居民对内涝的发生是否有心理准备对防灾减灾也很重要。在接受访谈的人群中,有62%的居民表示没有心理准备,仅有38%的居民由于经历过多次的内涝灾害,一旦有类似降雨情况出现便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因而会相应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比如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关掉电器,叮嘱亲朋好友出门时做安全防护等。对于大的内涝灾难来临时,70%的居民第一反应是先跑到高处,保护生命,但仍有30%的居民认为内涝灾害不会伤及生命,最重要的是抢救贵重物品,然后再躲避到安全区域。可见,大多数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能够做到爱护生命,但仍有少数居民缺乏自保意识。
对于灾后政府的工作,68%表示看到政府部门做到及时疏通排水管道,20%表示有竖立危险警示牌提示人群车辆注意出行安全,16%获得过灾后补助,21%认为政府做了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仅有18%表示不知道政府所为。因而,54%表示满意政府工作,这一人群主要集中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和个体工商户或自由职业者;36%表示不满意政府工作,认为政府没有做到灾后的及时补助,或者是补助力度太小,根本无法与所受损失相比。由此可见,政府的工作获得了大多数市民的认可,但对居民的补助力度应因损失程度的增大而有所强化。有8%的居民表示愿意清空或移走底层物品,甚至搬迁至他处。
(2)居民灾后补救意愿方式
关于灾后居民的补救方式意愿方面,58%都是通过亲友、邻居寻找灾后补助,或者是自己承担灾害损失,并不主动向政府或其他民间机构寻求帮助;56%表示会向相关政府部门请求修建或改造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但请求政府灾后补助和向政府反映灾情的居民仅占18%和16%;很少有居民考虑到向保险部门求助这一补救措施。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居民在受到内涝灾害后,寻求帮助的途径和对象主要是靠自己,对政府和社会救助机构依赖程度较低。
根据实际调查访问结果,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①宝鸡市市民大多数经历过至少一次较大的城市内涝灾害,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其次是地势低洼和降雨的影响。但是,关于内涝的主要成因,不同城区的居民对此有不同的认知。在可能造成的灾害方面,多数认为严重的城市内涝会造成道路堵塞,甚至坍塌,进而影响居民的出行安全。但不同职业的市民认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②多数居民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关内涝灾害知识,还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方式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少有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说明居民获取内涝灾害信息的渠道单一,对政府的依赖度很低。
③大多数居民的防灾意识较弱,对内涝灾害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减灾措施欠缺,已有的防灾减灾措施很传统,一旦大灾到来,防灾减灾效率低下。
④对于灾后的补救措施,多数居民选择自行承担后果和向相关政府部门请求修建或改造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仅有少部分会主动向政府和社会救助机构申请灾后补助,说明市民受灾后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度低。对于政府所做的内涝灾害防灾减灾工作,1/3的居民表示不满意,说明政府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相伴产生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通过对现代城市内涝区居民灾害感知的现状分析,建议从以下方面积极展开防涝减灾教育和宣传。
①强化学生群体对城市内涝灾害知识的认知。教育部门应从学校理论知识教育出发,系统地向学生宣传有关城市内涝灾害知识,将城市内涝的概念、理论、成因、特点及危害等知识点切实地与自身经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对内涝灾害的认知。
②扩展居民获取内涝信息的渠道。除了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工具外,相关监测部门可以通过通信平台,向市民传递有关灾害信息。政府部门应在雨季来临之前或者是在相关法定节日里向市民宣传城市内涝灾害知识,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播放影片、发放宣传手册、设置户外宣传板、有奖问答等。
③防患于未然。增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减灾技能,积极主动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防灾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城市内涝对居民的威胁程度。
④引导居民正确地选择补救方式。不要因灾后损失严重而丧失意志或者对政府不满,应及时主动向政府部门报告灾情,并关注权威机构公布的相关信息,以降低由此产生的内涝灾害风险。
[1]陈淑芬,张克峰,汪峰.济南市“7·18”严重洪涝灾害成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4).
[2]周旗,庞德谦,方修琦.灾害对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尹占娥,许世远,等.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J].地理学报,2010(5).
[4]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宝鸡地区地理志编写组.陕西宝鸡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