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明
高考作为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并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几十年发展中经历了时代变化和几次改革,总体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内容的主要部分。高中地理作为整体的边缘性学科和高考必考学科,处于一种既普通,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地位,随着整体高考改革的密度加大,地理高考也迎来较大调整,从学科知识考查到考试的体制和方向以及选拔人才的目标都有了大的改变,尤其新课程改革是一个起点,所以,认真研究高中地理的高考发展,并在日常教学和应考中有合理的应对是当前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地理高考呈现的新特点
新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教学发生较大转变的拐点,对高考而言自然也是如此。以浙江为例,2006年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2012年进入新课程高考范畴,经过几年的过渡磨合和实践,高中地理高考已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1.考查的知识能力体系发生变化
从整体知识框架体系上看,传统的教材很明确地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地理学这个科学体系完全一致,其优势是确实可以让学生从更高的高度认识地理学科,掌控知识体系,但却没考虑高中生的学习要求,让部分学生不能提起兴趣,丧失了学习机会。新课程则转型为专题式、案例式框架,并以生活化的话题为开始,让学生易于接受,尤其案例式模式成为新思路。另外,在思维和能力培养方面,传统教材是在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会学法的基础上来展开的,这样的模式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路是相左的,压抑了学生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让人才培养程式化,缺乏个性化。
2.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
地理知识体系是繁杂而广泛的,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和高考,缺少对今后人才方向的考虑,一刀切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没有让人才在利用中科学分化出来。新课程则在难易程度上做了调节,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对生活、生产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比如,浙江2013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一题:5.下列有关旅游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山的峭壁是沿花岗岩的垂直裂隙经风化而成
B.峡谷地貌景观大多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游地带
C.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色调以黑白为主
D.南方古典园林幽雅婉丽,布局常呈对称形
这样的题目比较简单,但涉及了很丰富的地理知识,又具有生活性。而下边一道题:下列有关图(图略)中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B.甲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C.乙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阴雨天气
D.乙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此题就很有比较醇厚的专业性,能考查学生深层次的地理专业技能和思维,对地理专业人才选拔有益。
3.高考命题的趋势变化
高考命题即是对高中学科教育的总结和检验,更是选拔人才的直接依据。在几年的教育革新下,教育思维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转变,高考命题也有很大变化。首先,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并将学习方法和能力作为重点,更把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处理作为新的尝试。由此可见,对高考试题和试题命制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从机械记忆地理资料和地理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整体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地理方法、分析和研究地理与生产和生活相互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新高考形势下的教学应对策略
高中教学为基础教育,甚至是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服务,同时不能完全放弃备考,其中应对不同时期的高考更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呈现的高考新局面下,日常教学也要进行调整,不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要有新的策略。
1.形成新的高考观,立足学习新思路
高考因为其独特的过渡作用和教育阶段的转折重要性,已经在社会和学生心目中占据无可比拟的位置。在高考的几十年历程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衍生出了很多负面效应,机械应对高考,高分低能,高考机器等不合时宜的名词让高考一度蒙上阴影,但高考作为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形式依然不可替代,并热度不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机制、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新课程为高中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轨迹,高考一定要扬长避短,形成新的高考观念,从而将新的学习思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新形势下,我们分散了高考的关注度,从人才渠道、就业方式、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等方面做了调整,更从学习观念、成长历程上重新定位,让高考赋予了新时期的新气象,为我国今后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制支撑。
2.转变学科固有思维,探索新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被认为是“文科”性很强,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知识,考试得高分。其实,地理学既有知识系统的庞大性和高深性,也极具生活、生产的相关性。比如,在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章节具有很强的理科知识内容,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数理运算。如,在《地球的运动》章节,如何理解抽象的地球公转,并科学计算太阳日、恒星日等都需要理论推导和逻辑运用。另外,知识的实效性也很明显突出出来,在《地理信息系统》章节,一改过去只是了解的设置,进行了更具体、详细的阐述,从原理上解析信息系统方法,原因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前沿经济领域,所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和高考是很必要的。在应对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的新思维,不是记忆地理信号,而是分析、掌握、利用地理现象和原理,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热点地理事件成为学习线索
学习的目的是要在生活、生产中解决问题,用地理方式服务人类生活。近几年的高考明显趋近于此。2013年浙江地理高考试题中,涉及人口、环境、城市的热点问题分值高达92分,相比2011年的48分,2012年的79分高出了44分和13分,呈大幅逐步上涨趋势。2013年试题更是将本地地理问题搬上高考试题,即第十二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相关题目,并以空气污染、区域开发优势等热点问题展开题目。这样的高考命题趋势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拿出应对策略,除了按着大纲要求牢固地理基础知识,一定要拿出精力和方法,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地理热点,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城市功能、海空科学扩展变化等。同时转变教学方式,以活动课、观摩课等灵活的模式开展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掌握地理方法和观点,形成以地理原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高考的发展前景展望
高考在社会发展,教育教学高速前进中,一定不会墨守成规,要不断适应社会,配合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发展。对地理高考来讲,一定是教育改革、高考推进,地理学科发展,三点融合。首先,地理高考不会再是僵化的对高中阶段的总结,而是分化学生地理能力的评判工具。其次,未来的地理高考,除了担负例行的升学、人才选拔任务,更会传递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的信息。此外,地理考查以什么方式出现在高考中也是今后地理高考的探索内容,因为地理学已经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经济相关性以及普遍关注性,是不是一定拿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考生的地理能力也是值得商榷的。
包括地理高考在内的高考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它的变化是不是适应社会各个因素,学校教育是不是适应它,都会引发讨论和反响,只要以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主力的相关人群做好探索性尝试和适应性磨合,就会让地理高考完美发挥其各项功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