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明天才不高考不录取”点个赞

2014-10-24 18:25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教材改革

高三学生卢彦杰,早早放弃高考,他为自己的最新发明水燃料涡喷发动机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希望以此来争取免考进入重庆大学的资格。重庆大学表示,卢彦杰已经获得学校自主招生免笔试的资格,但自主招生入学有硬性规定,不参加高考不能入学。 (6月8日《南宁晚报》)

民国时期,大学按照自己的喜好,破格招收偏才、怪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钱钟书先生、罗家伦先生等。现在,有人以此为卢彦杰鸣不平,呼吁打开高校自主招生通道。也有人认为,学校应该坚持招生原则,不能不经过高考随意自主招生。

如果卢彦杰如愿进入大学,或许会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从情理的角度考虑,高考招生制度应该给卢彦杰这样的偏才怪才打开一扇门。但是,从招生规则的角度看,我并不认为高校坚持招生原则存在过错。

有网友这样说:“这次为发明天才开了招生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将冒出更多的特例。”这种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分数不够钱来凑,权力染指高考招生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处处长蔡荣生将自主招生名额当成明码标价的商品,所暴露出来的招生腐败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以分数论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高考加分与自主招生政策执行情况太随意,让教育公平很受伤。看多了高考加分与自主招生特权,公众对高考公平的认同天平自然滑向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一边。

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高考加分与自主招生腐败,全盘否定高考招生政策改革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责怪招生政策僵化。“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自主招生政策的原则底线必须坚守。如果执行高考加分、自主招生政策无章可循,原则底线被突破,高考招生改革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

我的建议是,卢彦杰同学如果真想迈进重庆大学的大门,不妨先打牢文化基础,来年参加高考,用自己的发明才华加高考实力证明给大家看。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乔布斯与盖茨都没有大学毕业。如果卢同学实在不愿意参加高考,不妨放下大学情结,安心做好自己的发明创造事业,也未必不能出人头地。

(来源:《扬子晚报》 叶祝颐/文)

《蜗牛》进教材,生活入语文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我爱学语文》里有3幅图片:第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在写字,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二幅图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读书,一个说:“我爱看故事书”,另一个捧着科普书说:“我要上火星玩儿”;第三幅图画的是两个学生在交流识字,一个说:“耳朵的耳字像耳朵一样,真有趣!”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爱背诵故事。”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而传统爱国主义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配的是挖空心思找来的“老水井”的新闻图片。一系列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与时代贴得太近了!”拿到书的教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 (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次语文教材改革,笔者十分欣赏,因为这样的教材学生喜欢,教师爱教,贴近生活。教材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教材改革的灵魂应该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谈得上爱学、学好,这次教材改革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教材应该是学生的兴奋点,不应该是学生的头疼点。

教材应该具有时代特色,过去的教材好,只是在那个时代好,今天的教材必须有今天的特点,教材应该是时代的晴雨表,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昨天的人,而是今天的人。这次,一些时代新文的入选,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才能让孩子感到亲切。

教材应该具有生活特色,知识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教材应该通过知识回归生活启迪教师、启迪孩子,教材内容距离生活越近,越成功。比如《我爱学语文》,就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特点,因为爱好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

教材应该具有对象特点。教材给谁的,就应该具备谁的特点,这就是教材的特殊性,教材是否成功,大人说了不算,专家说了不算,教材对象说了算。一年级下册的《狐狸列那》《想做好事的尤拉》,二年级上册的《天路》《子罕之宝》,二年级下册的《沙滩天使》《对症下药》。这是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文章,学生自然会喜欢。

这次教材改革,向真实迈进了一大步,笔者为此点赞!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殷建光/文)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教材改革
教材精读
Who Is The Master?
Sidney’s Defense of Plato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