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霞
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杨红卫,怀着“让所有想要上学的孩子都能上学”的愿望,开始了幸运的创业生涯。凭着毅力和恒心,她巾帼不让须眉,从白手起家创办学校,到资产总投入达12亿元,从扩张办学规模到提高育人质量,她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想;一步一个台阶,带领着团队完成了学校的4次转型升级,目前,她执掌的本科应用型大学——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已成为云南省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杨红卫为此获得“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荣誉。
机缘:情系育人“下海”创业
“借船下海创办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我是非常幸运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发着许多有识之士参与到改革开放的行列中。因为支持丈夫创办自考培训班并参与教学和管理,杨红卫头一次感到了社会对教育的巨大需求潜力。当时,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过30%,许多孩子都难圆大学梦想。而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通过接受培训辅导拿到自考毕业证并实现成功就业时,她感到这样的办学“特别有价值”。1997年,凭着“市场需求大、国家会支持、自己有能力”的预判,杨红卫毅然决然辞去公职“下海”创业,开启了创办民办教育事业的生涯。
也许是出生在军人家庭的缘故,杨红卫看似外表柔弱,内心却很坚强,而且“精力超充沛”。读书要读好,工作后也不愿意落后于别人。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为了招生,她和丈夫提着面糊,拿着招生简章去四处张贴。当络绎不绝接到有学生想到学校就读的咨询电话时,她顿时觉得非常欣慰,所有的辛苦没有白费。面对许多因高考落榜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孩子,她发现,“这些学生渴望学习、渴望成功,但学习习惯不太好,需要去培养、监督。”为此,身为自考培训班的兼职历史教师,杨红卫不仅非常认真地教学,课后还盯着学生辅导。她深知,家长交钱让孩子学知识很不容易,自己必须认真工作,对学生负责。学生毕业时,杨红卫又带着他们一家家去找工作。她说,那时高校招生规模小,大学毕业生求职容易,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招收不到正规大学的毕业生,自考毕业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有的还找到了“铁饭碗”。看到家长感激的神情,学生在锻炼中成长成才,杨红卫对选择创业民办教育充满了信心。
随着学校的逐步发展和管理经营人才的短缺,杨红卫开始从当教师向教育管理经营者转型。面对全新的知识和业务领域,执着认真的她全身心地投入,“边看边学边实践,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接孩子。”为奠定由中专向高职升格的基础,学校决定征地扩建校舍。为办理征地手续,杨红卫从与生产队签订租地协议起步,跑辖区办事处、土管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学习招投标、工程预决算等专业知识。这些连男人都做得非常艰难的事情,杨红卫硬生生走完了全部流程。
2007年,海源校区要扩大办学规模,校区周边已无可供学院征用的土地。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红卫得知安宁市政府打造安宁职教基地的招商引资项目,便抢抓机遇,与安宁市签订了征地520亩的协议。面对建设需要的几亿元投资,她再次四处奔走,寻求贷款和资金扶持,协调解决现场施工、道路扩建等具体困难。此时已身为董事长的杨红卫,与几年前相比,类似的工程基建流程她早已轻车熟路,她戏言“自己完全可以转型做房地产开发了”。两年时间里,一所气势宏伟的大学校园拔地而起,成为首家入驻安宁职教基地的高校。
感动:艰辛打拼温暖相伴
创业22年来,杨红卫用“如履薄冰”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白手起家的民办学校,缺钱、缺物、缺教师、缺生源,每走一步都十分艰辛。其中,资金筹集的艰难,让她至今都记忆深刻。因为贷款难,学校自筹的办学经费只能千方百计保基本建设,每逢学校发工资前,她常常为东拼西凑而发愁,有时甚至近似“疯狂”地给朋友打电话借钱,并承诺在开学收费后如数归还。杨红卫清晰地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她为争取银行贷款500万元保下学期正常运转,并不会喝酒的她只能故作豪爽,几杯杨林肥酒喝下肚,款没贷到自己就“先翻了”。第二天,在建筑企业当老总的朋友丁祖仁打来电话请她小聚,正在医院“打点滴”的她有力无气地说自己“已经吃不动了”。得知缘由,那位老总被这位尽职尽责的校领导感动了:“你放心回家过年,500万元我在开学前为你准备好。”放下电话,杨红卫的泪水就忍不住地落下来。从那时开始,这位老总就成了学校的合作伙伴。一路走来,学校的工程再也没受过影响,即使招投标竞争,这位老总都会以最低的盈利来承揽工程,“有个可靠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杨红卫对此特别感恩。
在杨红卫的记忆里,像这位热心民办教育事业的核心合作伙伴还有许多。其中,基建处长在建校过程中,吃睡在工棚,没日没夜地坚守在工地上。2010年,富滇银行首次向云南省民办高校发放的大额度中长期贷款就让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受益。杨红卫说,这笔1.8亿元的贷款非常不易,尽管学校此前已经多次申请,但银行一直跟踪观察了学校近4年。当“这种意外的惊喜”降临时,杨红卫感受到的是国家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的温暖,也坚定了她办好学、育人才的信心和勇气。随后几年,富滇银行两次追加建设贷款,确保了安宁校区一期工程如期完成。杨红卫说,目前,学校的建设项目已基本结束,占地1 380亩的两个校区,已投入资金12.68亿元,建设起52万平方米的校舍建筑。办学有了硬件支撑,杨红卫终于缓了口气。
创业路上一直有丈夫的支持,也是杨红卫温暖的缘由。她的丈夫是云南高校的一名历史学教授。当杨红卫在外面打拼时,他便用心地守好家、守好学校。家务事不用杨红卫分心,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丈夫的最爱。在这个看似“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结构中,丈夫其实还是个智慧的师长。杨红卫还未想好或做好的事情,他会及时提醒或纠偏。诸如考虑建盖职工宿舍,改善职工待遇,只有稳定人才,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等。有了这样的后盾,杨红卫说,自己才会在一路前行中感到“踏实”。
执着:成功源于不懈坚持
“方向对了,坚持就能成功”,创业民办教育,碰到的困难远比预想多得多。1999年,杨红卫与学校老师乘夜班车去距昆明数百公里的思茅招生,夜半时分,班车与一辆大货车迎面相撞,货车司机当场身亡,班车上有两名乘客直接穿越车窗,摔到车外。突发的车祸让杨红卫和同伴惊魂未定,在随转移车辆抵达思茅后才发现,自己的脚背又肿又紫,行走都困难,只能提前返昆。前些年,民办教育有关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落实的滞后性,争取招生计划的不易等,都让杨红卫感到委屈和无奈。其中,她最担心的是民办学校因资金短缺,一旦资金链断裂,办学将无法运转,后果将不堪设想。杨红卫说,有一段时间,一听说哪个民营企业因资金短缺垮了,她都会睡不着觉,甚至连夜给财务管理人员打电话,生怕有啥疏漏造成隐患。
杨红卫说,自己性格中有种“坚持的特质”,一旦是学校决定的理念和要做的事情,她都会想方设法、不打折扣、通过不同途径去落实,就像是“蚕食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吃完”。凭着这种坚持,她将以身作则、持之以恒、踏实做事、低调做人、不断创新,作为她带领学校从自考培训、中专、高职专科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步步迈进的座右铭。“办教育不像建房子,培育人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有恒心、有毅力。”回首当年的创业选择,杨红卫认为,找准方向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加上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而如愿以偿。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办学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好,这也是她矢志不移、持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创业维艰,饱经历练,杨红卫已从单纯柔弱的女教师,转型为干练内行的教育管理者,相继获得过“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云南教育功勋奖”等多项荣誉,也有了许多的社会头衔。如何界定成功这一概念,杨红卫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对教师而言,自己有了担当的能力,开始为1 000多教职工搭建平台,让他们稳定工作、展示才华、成就事业;对学生而言,已具有承担办应用型大学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一技之长,进入职场就业创业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他们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
创新:学无止境探索前行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并于2014年招收首届800名应用型本科生。如何不负众望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杨红卫的选择是“从不放过学习培训为自己充电”。
身为云南民办教育院校中屈指可数的女掌门人,善于学习、更新理念、把握新政、创新思路、勇于探索,早已成为杨红卫的职业素养和工作风格。仅今年5月份以来,她就马不停蹄地参加过相关学校组织的应用型大学论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培训,前往江苏、上海同类学院考察等,她称此为“适应升本办学的头脑风暴”。每一次学习她不仅身先士卒参与,还带上了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除了白天学习、晚上讨论,她还发挥善于“外交”的优势,广交同行中的佼佼者,邀请他们去云南现场指导。“一开始是冒着被拒绝的风险去,后来发现这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形式,教育是个大家庭,将来自己有能力也会这样彼此帮助。”就在6月份,教育部邀请今年新升本的33所院校培训,并承担援藏教育的任务。杨红卫不仅受邀介绍了本校的经验,还与云南迪庆结成对子,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教育部倡导1999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这是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产品升级换代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通过不断充电,这些教育的战略性构思,让杨红卫对职教办学的定位更加清晰,对学校未来的专业改革和课程调整有了更前沿的思考。“转型对老师的冲击很大,对学生的好处很多,学校升本就是要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好的发展。”为了适应升本办学的挑战,杨红卫不仅将相关的院校设置指标体系好好地学习了多遍,并按要求开始设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包括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以设计作品来代替传统的考试成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继已投入3 000万元建设校园信息化设施后,今年还将投入1 000万元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增强学生实战性操作,以娴熟的技能适应职场岗位需要。除了专业改革,还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为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学校还将与企业合作建立杰出人才培养基地,近期就策划出面向有志于餐饮行业连锁店就业创业学生开设的定制班,将通过店内培训和在校学习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快速就业创业的店长。为孵化创业项目,学校成立的云南翰文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将作为第三方对学校人才培养、就业等进行监督跟踪,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创业教育种子班,已搭建起网上交易平台,提供学生线上线下实战训练,明年才毕业的一位学生就已在网上开设多家分公司代理销售联通手机。杨红卫相信,只要按着这些思路前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会大有作为。
链接
杨红卫,现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董事长、云南经济管理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曾获全国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云南省首届教育功勋奖”、中国民办教育“优秀个人奖”、第三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