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鹿城春满园

2014-10-24 03:08王桃兴
云南教育·视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东兴楚雄办学

王桃兴

彝州首府鹿城,自古崇文重教。进入21世纪,面对学校办学规模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和办学条件、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楚雄市采取有力措施,2002年在全省率先进行城市教育改革,开启了高中教育“扩容—固基—提质”的改革大幕,使全市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中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扩容:在校学生从2 461人增加到7 880人

2002年,楚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新与巩固有机结合,调整办学布点,实行高初中办学分离,聘请上海校长,在全省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改革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城市教育改革思路,对城区中学进行重组,实行高初中分离办学。将原楚雄二中、楚雄三中、楚雄四中分别更名为楚雄紫溪中学、楚雄金鹿中学、楚雄龙江中学,在楚雄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址建设楚雄北浦中学,合并一、二职中在原二职中校址建设楚雄市职业高级中学,保留楚雄紫溪中学完全中学建制,金鹿中学高中班撤并到东兴中学,办成初级中学;创新东兴中学办学,初中分离到北浦中学,办成高级中学,把北浦中学创新办成初级中学。创新用人机制,到上海聘请了两名优秀校长,引入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两校的常务副校长,引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108名,全市新增高中教师190人。加大分配机制改革力度。实行档案工资和动态工资管理制,加大动态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把教师档案工资的30%由学校按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进行再分配,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投入1 023万元创新建设了东兴高级中学和北浦初级中学;投资250万元,为紫溪中学新建了一幢综合大楼,建设了计算机教室2个;投入50万元改造了龙江中学的旧教学楼;投入70万元为新街中学新建了一幢学生宿舍。2003年又投入320万元,为东兴中学建设了3 850平方米的综合楼;投入近200万元新建紫溪中学学生食堂和改造校园环境;投入110万元为龙江中学新建了一幢教学楼,并对校园进行全新改造。通过城市教育改革,城市高初中初步实现分离办学,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效突破高中教育瓶颈。

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东兴中学,做强紫溪中学,做特龙江中学,做亮职业高级中学”的教育综合改革思路。一是加大投入,夯实高中发展基础。贷款1 227万元为东兴中学、紫溪中学、职业高级中学新征土地109亩,为3所学校的规模化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资606万元,新建职业高级中学教学用房6 436平方米;投资277万元,新征土地26.8亩,预留土地37.9亩;融资200万元,建盖学生公寓及餐厅2 347平方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寓、餐厅等学校后勤设施的建设和经营管理,东兴中学、紫溪中学、职业高级中学共引进后勤社会化资金1 200万元,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改革人事制度。通过校长公选,进一步完善了校长负责制;通过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及教职工全员竞聘工作,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得以充实到学校管理层,有效地激发了教育工作活力;通过全面推行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工资制,调动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通过实行校长任期制、年度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责、权、利,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落实。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后勤社会化全面启动。通过信用合作贷款1 277万元投资3所学校征地109.12亩。采取企校合作的融资形式,吸引社会资金1 200万元用于建盖学生公寓和食堂。在教育资源整合、建设资金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和后勤社会化经营模式等方面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2002年市属高中在校生有51个班2 46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3.3%。2013年市属高完中3所,在校学生7 78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4%。12年间学生入学就增长近3.16倍。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楚雄市作为楚雄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固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楚雄市紧紧围绕普及、公平、优质“ 三大目标”,落实规划、经费、公共资源“三个优先”,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三个协调”,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强活力、更富特色、更具保障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各级各部门在思想和行动上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办好教育的良好氛围。“十二五”以来,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依法保障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11–2013年分别增长2.64%、8.16%和2.56%;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11–2013年分别增长15.54%、3.06%、29.53%和8.96%、24.35%、53.26%;教职工工资逐年增长,2011–2013年分别增长1.66%、1.48%和14.5%。2013年免除学杂费411.17万元;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经费3 298.4万元,受助学生达29 606人次;高中学生助学金422万元,受助学生达3 282人次;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1 801.18万元;市级财政补助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178.9万元。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339个,新增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9.6万平方米。按照 “优化布局、扩大规模、集中办学、提高质量”的思路,实施集团化密集型办学路子,走品牌拉动战略,增加城市教育资源。撤并永安中学,采用“民办公助”形式支持天人中学,成立开发区实验中学和开发区永安实验小学,恢复楚雄一中初中部;将原州民族中专校产划拨楚雄市,北浦中学迁入办学,在原北浦中学创办了北浦小学;实施“一校三园”校园提升改造,新增公立幼儿园3所,创新成立灵秀小学、新苗幼儿园、北路幼儿园、东城幼儿园;创办了鹿城小学小花山校区、云阴寺校区、北城小学南路校区,实现鹿城小学“一校三区” 、北城小学“一校两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扩大了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提高了学前教育入园率。同时,加快了东兴中学、紫溪中学、北浦中学、金鹿中学、北浦小学、环城小学、灵秀小学扩容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有效巩固高中教育发展基础。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形势需要,在认真分析楚雄市教育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楚雄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中共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名教育的实施意见》,确立了“高中教育出高分、一本多、二本多;初中教育抓课改、重全面、促均衡;小学教育打基础、重养成、出特色;幼儿教育快乐至上、阳光成长”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着力点定位,强化教育管理。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职责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职责,每年与各乡镇签订《楚雄市乡镇教育工作责任书》;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确立两个教育改革发展议题进行审议,定期视察教育工作,确保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适时对全市教育工作进行视察,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工作改革发展意见建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认真督促指导学校规范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市教育局每学年与各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教育目标管理,实现专家治学,全市办学品位迅速提升。北浦中学、金鹿中学已成为全州规模最大的优质初中;紫溪中学和东兴中学已成为了全州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高完中之一;龙江中学成为质量最优的农村高(完)中之一;东兴中学和北浦中学创新办学模式,仅3年就进入省一级学校行列。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1所、省优级甲等示范学校6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1所。目前,全市共有学校239所,学生77 614人,学前3年入园率65.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阶段入学率9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6.67%。扎实的基础教育,为高中教育提供了发展后劲。

提质:高考上线率从35.85%提高到98.89%

在教育改革的各个进程中,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则是更重要的发展。楚雄市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始终把是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是否满意了作为衡量检验教育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注重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从人才保障、管理改革、高考备考等诸多方面精心构筑教育质量生命线。

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和培养、管理机制,实行高中校长交流任职,调整校级领导8人,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教育管理质量提升奖励机制,每年投入25万元对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奖励,激励广大管理干部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建立高中优秀教师引进机制,从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2014年引进优秀教师签约 6 人。建立完善师德师风的监督管理机制,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制定了《楚雄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到山区支教交流办法》,推进教师的有序合理交流。建立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强化教师培训。每年投入60万加强教师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等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好名教师培养工程。

推进教育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各学科必修课程,认真研究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研究制定学生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南,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课堂教学模式、评价制度改革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稳步实施“参与式”“差异化走班教学”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改革,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学学业水平等级制和中学学业水平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就读普高、中职学生数大体相当的目标。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创办了东兴中学国际学校。注重办学经验的总结推广,总结提炼了东兴中学“七个一”办学经验在全市推广。

抓备考提升高考质量。强化高考备考相关工作的质量,高考备考早计划、早安排,深入学校指导高考备考工作,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抓好过程管理;高三中心教研组和高中教研组长工作室工作全面实施,研究高考应考措施,做好备考工作;增强教研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信息库、资源库及试题库。严格高考教研活动,提高工作效益;实行高考质量包保责任制,每位教育局领导包保一所高完中。实行高考单科质量奖励办法,对高考单科成绩在全州处于前3名的教师给予奖励,高中学校设立教育成果奖励;建立高中质量提升奖励长效机制,每年投入60万元对3所高中学校进行奖励,激发高中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作为教育效果的晴雨表,高考成绩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逢高考之后的7月,一份份优异的高考成绩单,不仅倾注着家长学生们的期盼,也载满了社会大众对高中教育的期冀。

2002年高考上线率仅为35.85%。2014年,全市 2 345名学生参加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8.89% ;600分人数突破两位数达25 名人,比上年翻了3.5倍;一本上线 329名,上线率达14.03%;二本上线909人,上线率达38.76%;本科上线1 730人,上线率达73.77%,特别是艺术、体育类上线人数与上年相比有大幅增长,凸显了艺体特色教育优势。

改革没有休止符,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绘制了今后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楚雄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楚雄市教育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清醒地知道:唯有改革,教育才有出路;唯有发展,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东兴楚雄办学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断编码思路分析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名家与楚雄
东北虎放归东兴林场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作品集
写在受降日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