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竹前不久,印度总理莫迪启动全国性的“清洁印度”运动,启动仪式上莫迪称,希望到2019年国父圣雄甘地诞辰150周年时,印度的各个角落都会变得干干净净。其实,一个“清洁的印度”一直是印度历代政治家的心愿,圣雄甘地、开国总理尼赫鲁以及拉吉夫·甘地等都曾高度重视卫生问题,甚至把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多年来,印度的卫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卫生问题成为历代领袖的心病。圣雄甘地年轻时就认识到卫生问题的重要性,留学英国的生涯让他深刻感受到英国人的干净和礼貌,以及印度在这方面的巨大差距。20多岁时,甘地旅居南非时发现,印度侨民在当地白人社会遭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讲卫生、居住地肮脏邋遢,于是他呼吁侨民们注意环境清洁,改善印度人形象。返回印度后,甘地积极投身于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在一次预防流行性瘟疫工作中,甘地自告奋勇参与防疫委员会调查居民卫生行动,他还特别留意各区厕所情况,并提出改善建议。而在调查“贱民”居住区的卫生时,整个委员会里只有甘地愿意前往,他的高尚与博爱赢得了当地人的敬重,要知道在上世纪初,印度贱民的地位甚至不如牲畜。上世纪20年代,甘地经常在《印度舆论》上发表文章教化百姓。甘地对人民的教导是一些非常平实的话语。比如在《我们的肮脏方式》一文中,甘地对印度老百姓说:“不要在街上随地吐痰和擤鼻涕,因为其中可能含有肺结核等一些传染性的病菌……”,“不要随地大小便,要养成在固定地点排便的好习惯,粪肥要用来浇地……”等等。受印度教影响,甘地十分推崇自我净化,而保持个人及环境的清洁卫生是达到自我净化的重要途径。《甘地传》中提到,甘地认为,包括提升环境卫生和居住环境等社会改革,与争取印度的独立是并行不悖的。1925年,甘地更是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卫生比独立更重要”。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在殖民政府负责过地方行政事务,当时他就很重视对辖区内环境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担任开国总理,更是把卫生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从印度独立后的40多年间,尼赫鲁本人、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外孙拉吉夫·甘地——尼赫鲁家族的三代人先后担任印度总理。而从尼赫鲁以来的各任印度领导人,在主政的“五年计划”中对于卫生问题都给予高度重视。拉吉夫·甘地在1972年提出“加速农村供水计划”,提倡利用科技手段、加大资金投入来解决农村人口的清洁饮水问题。1991年,印度政府把该计划升格为国家任务,并以首倡者名字命名为“拉吉夫·甘地国家清洁饮水任务”。2005年,印度政府提出雄心勃勃的“尼赫鲁城市卫生复兴计划”,打算投入200亿美元彻底改善印度各个城市落后的卫生面貌。每年到了圣雄甘地和尼赫鲁总理等开国元勋的诞辰纪念日时,印度政府都会在各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号召各界人士走上街头进行大扫除。印度政府为解决卫生问题使出各种奇招。比如有的邦为解决随地大小便的问题发动 “没有厕所就没有妻子”活动,号召人们在相亲的时候重点考察男方家里的厕所,不要把女儿嫁给没有厕所的人家。有的地方在婚姻登记的时候,要求新郎必须提供一张在自家厕所前的照片才准予办理手续。纵使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卫生问题,各级政府也努力倡导清洁意识,但印度的卫生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这与印度社会的传统观念有关。清运垃圾、打扫粪便的一般都是低种姓的“贱民”阶层,工作低贱、收入可怜,自然没人愿意去从事环卫工作。垃圾、粪便的清理不及时造成环境卫生状况差,进而又降低了民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受宗教等传统意识影响,印度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认为,人和自己的排泄物同处于一个封闭空间里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排泄这种自然的事情还是要在自然的环境里更加自在。笔者曾参加过联合国社会发展机构在印度召开的卫生问题研讨会,会上获悉联合国相关机构和一些非政府组织都曾给印度农村地区无偿提供现代化公共厕所,但在跟踪调查中发现,许多厕所被村民当成粮仓甚至住宅,而应当在厕所里做的事情,农民们依然是到田间地头、河边、树林等地方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