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樂
又是一年十一國慶日,對於澳門人而言,這已經是港澳自由行開放後第十二個黃金周,面對大軍壓境的旅遊人潮,商界磨刀霍霍等著大賺一筆,衝高銷售總量,拉升連續三個月下跌的博彩收入;而一般市民,則是心有餘悸,哭笑不得,因為又到一年“逼爆周”,暫離澳門還是留在家中都成為不得不為的選擇。但今年國慶首日卻沒有預期的人潮,是因為港澳遊的熱情下降還是佔中影響抑或其他因素,十幾年來,是內地需要港澳,還是港澳依賴內地,似乎早已經模糊了界限。今年是新中國建立65週年,亦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15週年的特殊年份,面對十一,內地走向何處,澳門又行至何方?
雙城記:兩地十五年
澳門九九回歸後,被定位為境外也在中國領土範疇內唯一合法的博彩旅遊城市。零三年面對著SARS帶來的港澳經濟低迷,自由行無意是一劑提神貼。賭權開放後,澳門成為實至名歸的東方賭城,面對突如其來的內地黃金周,數百萬人次的單日湧入,讓澳門人開始瞭解這個被稱為黃金周的特殊假日。
十多年來,內地三大黃金周,包括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以及春節,從內地轉移到港、澳、台,再進一步由傳統的東南亞帶到歐美等全球各地,相信只有沒有什麼購物資源的非洲還暫時沒能變成寵兒。黃金周帶動中國經濟,拉動歐美買氣,提高全球人氣,戲謔之餘,卻發現這樣的買氣、人氣同樣讓港澳這十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藥房、錶行、金舖、電訊商舖充斥港澳各地各處。從CEPA的簽署到《離岸業務法》的實施,皆讓香港金融高度發達、澳門GDP雙位數增長,成為羨煞旁人的獨景。
而對於澳門人而言,“北上”則成為回歸後新的人口流動現象。便捷的通關帶來人員往來與貨物流通的方便,五色的霓虹燈下,似乎十五年來,澳門與內地更加融合,官員互訪、民間交流、通商、通婚、就學、就業這些互動與變化涉及各行各業,幾乎涵蓋整體社會,雙城記正悄然上演。輕軌與港珠澳大橋帶來的半小時生活圈,更加讓澳門或主動或被動融入區域的生活圈與發展圈,問題也隨之而來。
食安屢屢拉響警報,雖然有內地供澳食品的合法途徑,但依然解決不了不少攤販從拱北私自購入不經檢驗的食品,內地不時爆發的食品安全風暴也為澳門埋下隱患;內地勞工的大量引進,一方面解決人力資源問題,另一方面因為薪酬、工種等問題又被本地工人大加批判;就連好不容易爭取的澳大新校區用地,最後建築管理等弊病頻傳,建築質量已無法獲得公眾支持。十五年來,政府在加緊融入的基礎上不斷藉助內地經濟發展這輛高速列車,但卻無法自行解決超速駕駛後的種種後果。面對本地工人與外地僱員的矛盾,民間社會產生恐慌與對抗的情緒,不見政府深入各區與各行業細緻的溝通,只有高高在上的政令宣導。面對一再超出遊客承載能力上限,民怨頻傳,遊客更大吐苦水。不見對遊客的細緻引導,只有一味的歡迎再歡迎,大批遊客來澳,配套措施在哪裡?相關檢討又在何處?早就驚呼2900萬旅遊人次是60萬人口的接待上限,實際總量卻不斷增加。無法引導內地遊客,無力開拓國際市場,看似輝煌的雙城記最終卻導致三傷:本地居民不滿,內地遊客抱怨,國際旅客卻步。如此種種何以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恐怕變成內地一個複製版本的擁擠無序的城市倒是大有可能。
自由行:濠江失自由
因為自由,讓澳門有些模糊。
無論是自由的經貿通商,還是自由的個人遊與團體遊,讓澳門一間間走過百年的老舖,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連鎖商舖。現實中,傳統在慢慢被侵蝕,政府出臺補助中小傳統老店的腳步遠遠趕不上它們因為不敵高昂舖租、短缺人手而被迫結業的命運。一個商業化的澳門正在改變著傳統人情味的澳門,昔日的慢生活早已被取代,快餐、快走等昔日只有香港、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才擁有的現象,如今澳門也加入其中,是宿命還是需要改變?
是變成購物天堂的香港,還是高樓林立的上海,抑或是霧霾與堵車並行的北京,澳門向來沒有清晰的城市與區域定位,動輒搬出中央賦與的“一個中心、一個平臺”,那自身的定位又在何處?特首與政府應該在深思後給出市民一個清晰的方向,讓模糊中的澳門至少知道自己發展的未來與路徑。如果政府自己都是霧裏看花,何談引導居民!一班後生奮力投入自由化後的銷售服務等行業,這是澳門慶幸的未來還是悲劇的開始?
因為自由,讓澳門有些陌生。
十多年前寂靜的澳門,如今因為自由,享受國際化的同時也忍受國際化。外地、外國人員更隨處可見,公車裡喧鬧的普通話聲中也會不時出現英文的討論聲。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娛樂場,讓澳門徹底變成不夜城。昔日的綠地不見,大興土木帶來的塵土飛揚,日益攀升的樓價、舖租,還有不時上升的物價與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讓人被迫接受這個城市在急速發展,來不及反思,來不及商議,改變已經發生在那裡。有人說澳門日益大陸化,因為充斥著自由行帶來的遊客,外地僱員,以及部分附加的陋習,改變有些太快,澳門在澳門人心目中變得些許陌生,不僅因為城市的變化,很多時候更是人心的變化。
本澳人口激增,再加上外地僱員的擴大,不僅是一樓難買更是一房難求,樓價趕超香港的同時,租金亦是成倍增長,政府控制樓價的措施很難讓民眾有感。一個公屋法案諮詢到現在,結果還是引發社會強烈反彈,公屋中社屋與經屋的比例還是無法真正解決在地需求,新加坡經驗考察了一次又一次,結果地還是那塊地,樓不知何時有。城市發展足夠國際化,政府是否也已經足夠應對國際化,臃腫的公共部門層層重疊,無法高效施政,本地公務員的培訓也已經有些無法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陌生對於民眾而言如果是恐懼的話,假使新一屆政府對於澳門發展與變化同樣也感到陌生,便是致命的內傷。
因為自由,讓澳門有些失自由。
黃金周對於澳門而言,是超級消費購物周、是人潮賭博衝刺周,更是遊客密佈的逼爆周。不斷湧入的自由行遊客,讓30平方公里的面積,60萬人口的澳門接待近3000萬的遊客,反觀700多萬人口的香港接待4000多萬人口已經大喊逼爆,結果內地有些評論員竟然以澳門沒有反抗論證旅遊接待能力來大加諷刺香港的狹隘,這對澳門而言應該是莫大的諷刺。是民眾沉默的忍耐還是政府施政高效有力地解決了人潮,答案不言自明。
遊客更加自由,可以更好地體驗澳門,無論是融合的中西文化還是獨有的博彩旅遊文化。對於本地居民來說,失去了原有的自由,本地居民出行、用餐,就連赴港購物也因鄰埠面臨著同樣的困擾而卻步。博彩的龍頭地位吸引老中青三代湧入,這是自由就業還是我們已經沒有了自由選擇。失去了自由,對於澳人而言只是口中偶有的抱怨,而並非激烈的抗議與排外,這是澳門的文化,善良隱忍的一面,但亦是我們沉默中的無奈,因為自由似乎失去自由。何去,又何從,考驗著發展中的澳門,還有馬路上行色匆匆的澳門人,更有推動雙城記的兩地政府。
未來夢:尊嚴與永續
一場佔中打破了國慶帶來的一團和氣,因為佔中,內地取消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團客,終究對港澳黃金周旅遊人數有所衝擊,讓興奮異常的金舖、錶行有小小失望,但因近年來自由行旅客的增加,其實遊客還是紛至遝來。但因為佔中,因為稍有減少的人潮,是不是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港澳這十多年來要的是什麼?雙城記又得到了什麼?
旅遊政治正是一個在港澳出現的新興名詞,因為快速發展的旅遊業,在高速發展與激烈碰撞的香港,一場場抗議甚至是“驅蝗”的運動正在上演,香港人是自大還是被逼到退無可退?澳人在假日根本不敢前往新馬路、關閘等附近,因為那裡遍佈遊客,動彈不得,自然大加抱怨。十五年來,港澳與內地加速了經濟的融合帶來數字上的經濟成長,但人心的融合卻又難上加難,不同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讓港澳居民難以容忍插隊、喧嘩等陋習,文明的衝突是否愈演愈烈,未來港澳與內地的雙城融合,是不是在加快經濟整合的同時,更要有文明的提升?
面對著內地貪腐與香港佔中影響旅業,澳門的發展似乎更大程度的依賴內地與香港。內地經濟一旦有小小的波動,帶給澳門的是一場大的傷風感冒,而港澳連體化的現象,讓香港的波動也決定著澳門的波動。我們是不是太依賴他人,以致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命運,下一個十五年,澳人要的未來是什麼?不僅是更能有尊嚴的在這片土地上擁有居住正義、環保正義、食安正義,更是一個永續發展的未來。面對賭收連續數月下降,特首也坦言博彩將進入挑戰期,藉此調整期將適度進行多元發展。內地與香港的情勢變化給了澳門一顆醒腦丹,如何更加自主的導引經濟發展,如何在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中規避鄰近地區與本身的單一產業運行風險,下一個十五年有太多機遇,更有太多挑戰。新一屆政府即將配備新的五司人選開始新的施政,大刀闊斧的改革前更應該廣開言路,深思熟慮,找打永續發展的澳門路,不負市民囑託。
結語:曼陀羅花,是藥亦是毒
內地迎來65年國慶,特區政府亦有15年發展歷程,過去的十五個十一成為兩地融合,乃至雙城記的最貼切的標誌,是進步還是困境,是每一位民眾,無論是內地還是澳門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十五年來,特區政府的發展成績亮眼,但居安思危甚至是改變的呼聲從來沒有斷絕,即使九月崔世安特首赴北京接受任命時,習主席不忘提醒澳門多元發展。未來的澳門是繼續依賴自由化、自由行政策與一枝獨秀的博彩業還是需要開拓其他產業發展和國外觀光人次路線,是一個挑戰亦是機遇。
正如曼陀羅花一般,有麻醉作用,很大程度上可治寒症咳嗽,一旦過分依賴、使用過度就很容易變成毒藥,是藥是毒更需要全民與政府一起商討,因為這樣的後果將是全民買單,全民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