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海
從貴刊9月號“月讀澳門”欄目瞭解到,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與第一界別委員座談時指,下一屆政府上場後會適時研究取消“街影條例”。一語激起千層浪,如此有利地產發展商的提案,他們當然舉手歡迎。然而,社會團體、部分城規會委員、城市規劃師乃至民建聯對此均表達深深憂慮,強烈反對取消“街影條例”,期望政府公開諮詢,收集民意後再作決定。
香港是最好的反面教材,香港政府財政收入大比重依賴賣地,不得不取消“街影”讓地產商牟取更多利益。但取消“街影”后頻現不少問題,如出現屏風樓、牙籤樓等冠絕世界之最的畸形建築,更由於通風不暢,地區性空氣污染問題加劇,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空氣質素和健康。澳門居民實在不願意步香港後塵,亦不願崔世安“陽光政府”的理念不再延續,更不願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再犧牲現有的生活素質和身體健康去換取小小的居住空間。
陽光的殺菌作用和良好的通風對社區的公共衛生和市民的心理健康無可替代,起到極其正面作用。以石排灣公屋群樂群樓為例,居民多有投訴整個樓宇群內無陽光照入,曬衣服、棉被都不便,經常有一陣黴味,他們抱怨公共平臺少有一絲陽光透入。氹仔中央公園三面環圍高樓建築,整個公園通風差,悶熱無比。
試想未取消“街影”條例的情況下,已出現如此多的特別例子,倘若取消街影條例,社會各界均擔憂往後無力約束建築商,為“地盡其用、物超所值”,一幢幢直角高樓大廈將可能直插澳門各處,並可能到時澳門真的會變成石屎森林,大廈之間相互遮擋,陽光照不到街,通風受阻,出現熱島效應強勁的情況,受苦的最終是居民。
因此,澳門居民都會堅守街影陣線。街影條例不應取消,政府反而應該重視並深化研究,站在公眾利益角度建設宜居城市,站在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宏觀高度,考慮澳門城市發展的長遠未來。而非不顧本澳實際,也不經諮詢,輕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