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双
在当今世界,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强大,国家才有实力,民族才能强盛。因此,对企业来说,文化强国必须落实到文化强企上。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强企?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比较有效。
加强企业家文化建设
企业家文化应是一种大商文化。“大商言和,尊人为君”。做企业,欲成其强大,讲究的是一个“和”字,和谐的环境,和美的人际关系,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尊人为“君”,并非尊重别人就能成为君子,而是尊重别人就能当好领导、当好干部、管好企业。员工需要的是有思想的领导者。因为企业跟着有思想的领导能进步、个人前途有希望。因此,建设企业家文化在于使企业家们管理企业的思想能够被员工们认同,受到影响,甘愿追随。现实中有一些企业的高管们总认为自己只要到了那个位置,就是企业家;也有些特别喜欢员工群众对着自己叫老板的;还有些认为只要有知识、有了高学历文凭就叫有文化。这是不够全面的。企业家文化是在不断培育和建设中形成的。
企业家文化的培育应重视企业家思想魅力的打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家是干事业、谋长远的,而不是干具体事情的。干事业、谋长远考虑的是其思想和目光是否敏锐与犀利,其综合素质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格局气度、底蕴厚度是否坚实。干具体事情则只需要某个方面的能力具备即可。在这一点上,许多民营企业家们如:柳传志、张瑞敏等都值得称道。他们智慧地运用了文化对企业的引领,巧妙地注重了个人统御权的使用。应该说,权力运行中的强制权是组织和制度赋予的,而统御权则是个人威信换来的。企业家思想和目光的独道之处在于自己是否有足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内涵,能否“站得高,看得远”,关键时刻表现出超人的一面,有时需要站在现在看未来,有时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纵横经纬,总揽全局。企业家综合素质的养成应包括政策水平的扎实、责任使命意识的强烈、综合协调能力与担当意识的超群,胆气和正气的出众。
国企的企业家文化建设应突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度,突出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诚信度和责任意识的考核。那种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赚了钱,抑或是只要组织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就行的人,恐怕不是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国企的企业家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自己的成功是与组织的培养和信任分不开的,是社会给了舞台、人们群众给了支持的结果。自己及其领导的企业成功的关键也因与这些机缘的和合而成有关。现在国企各大集团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都设有党组织,这些企事业单位的老总们也大都是共产党员,但他们在自己单位的工作中对党组织的态度如何应该经常反思、检验。国企党政组织的设置其实和部队差不多,目的是两个轮子一起转,两只翅膀一起飞。但现在企业党政组织在职责上依然有些不够细致清楚,“核心”与“中心”时常碰撞。要达到合理运行、齐心协力,需要党组织负责人的水平,更需要老总们的思想文化境界。
强化企业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自觉是指在文化强企上的觉悟和觉醒。文化强企的过程是文化治企过程,文化治企则要求企业管理团队和员工思想意志的统一和自觉。唐僧团队西天取经,既是玄奘本人自我意志修行和觉悟的过程,也是教化团队成员克服困难、共同担当、修成正果的过程。后世在评论大唐盛世时,往往盛赞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而其文治的内容就在于“仁爱治于下,礼仪服邻邦”的文化自觉。
强化企业文化自觉,就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升华其治企强企内容,认识其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及其建设使命。纵观核工业企业文化的形成,当初,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也要搞点原子弹”。因其思想性鲜明突出,磁场、吸引力极大,于是便有了千军万马奔赴荒漠戈壁实施会战的空前盛况。而在核工业创建55周年大会上,时任副总理的张德江在讲话时说:“核工业‘四个一切的精神不仅是核工业精神,也是我们党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精神”。这说明,核文化是国家力量和“国威”的象征。核的性质和威力决定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大国才有能力掌控。如果核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如同一般煤炭发出的热量,核文化的播撒力就不会那么强大。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同志作过一个形势报告,说在1964年9、10月间,中国工会代表团的两名成员访问意大利回国时需买两张飞机票,被意方拒绝。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方在第二天竟然把两张买好的机票直接送到我国大使馆。这大概就是核的力量所在吧。
升华文化治企的内容,应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传承和创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厚实文化底蕴的过程,创新文化内容则是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推出新思想和新理念。在当今网络异常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如何用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来影响和打动员工,既要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大家风范,又要用不断升华了的企业文化内容鼓舞和激励员工。具体说来,能够统领员工思想意志的应是企业的愿景和目标,能够凝聚员工力量的应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各级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态度,能够决定企业发展格局的则是各级管理者的气度和企业文化的底蕴。
认识其地位作用要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改革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全方位来看待。文化力、文化产品作为经济软实力和第四产业既能强国,更能强企。据说一些国外企业也在研究中国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力。他们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引导人们创新思维、求变求新、合理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良好作用。日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讲:“为什么他们发展快呢?为什么管理搞得比较好呢?靠两条,现代科学技术加中国的孔孟之道。科学技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解决自然界的问题;孔孟之道,道德、伦理观念,用来解决人与人的问题,解决社会秩序问题。”近有报道称,我国已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646个孔子课堂,受众达1.5亿人。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这与中华文化讲和平,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关。有了和谐的氛围,就会产生向上的力量。有了文化融合,就会产生新的动力。回过头来看中国历史,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个强大的例证。文怀沙老先生对此曾有感而言:“什么胜利了?文化。”读《成吉思汗传》知道,成吉思汗原本不识字,但成吉思汗的伟大在于他创造了蒙古文字。可是在元代,蒙文化的底蕴达不到治国理政的需要,治国依然靠的是汉文化儒家思想。满清王朝也是如此。因此说,文化强国是科学的,文化强企是必然的。
强化文化自觉要不断认识其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企业的发展规律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必然受到“奖赏”;违反规律,破坏规律,结果将是“惩罚”。企业文化积淀厚重的企业,是善于总结规律、认识变化、判断形势发展的企业,总能在关键时期做出正确抉择。企业文化建设使命是和国家民族利益连在一起的,而责任感、使命感来自于文化自觉。
注重先进文化引领
文化引领是企业应用文化兴企、强企中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引起员工心理共鸣,并成其为行为自觉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自然的、已成为习惯性的并出于本能的,只要进入工作岗位就会自然而然地付之于行动。
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突出了企业愿景、使命、企业精神、核心理念、经营宗旨、行为规范、形象标识和核心价值观,集中表现为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党建文化。因此企业应在推动文化引领方面下功夫。
在推动物质文化引领方面,应突出提升质量效益、劳动生产率,推进节能降耗、生态环保,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开发、创新驱动等。以实干创造一流的经营业绩贡献于国家社会、造福于员工和利益相关者。
在推进精神文化引领方面,应突出对企业目标愿景、责任使命、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企业的目标愿景是什么,责任使命如何,个人价值实现与付出回报等问题,都是能够引起员工神经兴奋的东西,必须通过大力宣传,让其知道。特别是个人在企业的价值实现有利于引导员工的“角色认同”和各级管理者的“能岗匹配”定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专才专用,通才通用”。如此,干部和员工才会感到踏实且能自觉进步。
如果说物质文化是企业的“形与骨”的话,精神文化就应是企业的“气和神”。一个形神兼备的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才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文化是激发员工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源泉。如核工业的“两弹一艇”精神和“四个一切”的精神,始终是几代核工业人为之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在推进制度文化引领方面,应加强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礼仪礼貌习惯的养成。代表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其中: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记》,就是专门讲礼制、礼仪的。古人尚且如此,现代人应该做得更好。敬畏制度,即是对企业对社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重视礼仪礼节,是每个员工个人修为的表现,也是企业风貌的展示。在企业里,文明礼仪的培养,首先应从各级管理者做起。个性强的领导者特别是那些“霸气领导者”,千万不要把动辄讲粗话、“骂人”当作有风采和有风度。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礼仪的缺失无论如何都是不应该的。
在推进党建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是用党的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党的观念。党建文化作为保障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因为有约束,也会使一些不愿受约束的党员干部以种种理由加以忽视。这就要求企业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在发挥党建工作优势方面下功夫。要坚持原则不动摇,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保证党员干部队伍良好风气的养成。充分发挥党建文化在统一党员干部思想方面的优势,在凝聚员工队伍方面的优势,在领导工团妇组织方面的优势,和谐企业发展氛围,形成企业健康向上的强大合力,促进企业发展。
推出积极文化成果
企业推出的文化成果,应是能够长期影响员工思想的内容,使员工感到那是个人在企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记录,是能够引起长久记忆和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鼓励员工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应重视企业史志的编撰。以史育人,以史资政,以史为鉴。企业史志编撰的过程,也是员工自我价值被企业认可的过程。因为在编写过程中,要采访许多人,了解许多事,员工在接受采访或口述历史的时候,就会感到这是企业对自己的尊重。编写一部企业史志,影响的是当今和后世。亲历亲为者和当代人会为自己的一生感到骄傲,后人则会在这部历史的典籍上越站越高、越看越远。编撰好企业史志,是集成企业当代文化的成果,也是企业薪火相传的需要,其意义重要而深远。
组织企业文化成果展示。要利用各大节日,召开纪念大会,向员工报告企业发展成就,用文艺汇演的形式向企内外员工群众展示企业形象。运用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的形式,让员工感受企业发展新变化,运用企业内外部媒体的形式,对外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标识系统的推行要全覆盖。
塑造和推出先进典型,用典型的事迹教育员工。能够感动人的事迹,必然震撼人们的心灵。近年来,在国内各类媒体的报道中,能够经常看到一些先进典型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报道。如郭明义等央企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央视连年推出的“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孝心少年”等系列报道,真实感人,朴实无华,大真大善大美。企业也应认真挖掘和推出自己的先进典型,使本企业的优秀文化人格化。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员工在工作、学习之余,需要思想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这对员工来说既是一种精神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表现。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创造这方面的条件。比如,有的员工在企业的小报上发表了文章,哪怕是“豆腐块”的,也会兴奋上几天;有的员工的书画作品参展了,他的“成就感”立马会悦然脸上;有的员工派出去学习培训了,在眼界开阔的同时,增加了对企业的归属感等。这些都是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之音符,久而久之,便如春风化雨,文明了员工的精神与行为。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