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
很多人都在为怎么顺利度过这个夏天发愁时,远在大西南贵州省的首府贵阳,却以“中国避暑之都”的身份笑迎四方宾客,当地人都自豪地称家乡为“爽爽的贵阳”。加之今年7月31日至8月4日在此地开启的“第24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机会,不大的贵阳一下子多涌进了几万名外地客人,连本来很冷清的新建区观山湖区,竟也从食宿到交通都拥挤异常。
对于贵阳,十多年来我也就到过两次。也许在众多旅行者的心目中,贵阳并非一个必到的地方;即便到了,也顶多待上一两天,然后便匆匆离去。我之前来贵阳都是如此。这次藉由书博会,我在这里得以“安营扎寨”5天,也因此,对这座看似陌生的西南都市,慢慢地走近,并熟悉起来。
吃在贵阳
食文化:领略黔菜之“酸”
到达贵阳的当晚,当地美食作家赵宽宏先生在一家名气颇大的黔菜馆醉苗乡酒楼请我小酌,我也由此一览了黔菜的风姿。
在中国的菜系中,黔菜似乎知名度稍逊,可能因为地处偏远山区之故,黔菜没有最大限度地走向全国,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它的特色和美味。说起来,因为常年生活在北方,口味比较单一,当一下子面对以“酸”著称的黔菜时,还真有点不适应。
赵宽宏先生点了6个菜,个个都是酸酸的,还好,这些以酸为特色的菜肴,吃过之后,并没有感觉太多的油腻成分在。不多时,服务员端上了黔菜的一道代表性菜肴——酸汤鱼,瞬时空气中酸味弥漫。
我不禁好奇地问,为何黔菜多酸?
赵宽宏先生介绍,这还是源于过去封闭的交通与贫穷的生活,“当时连吃盐都成问题,能吃到盐的多为富人,于是当地人就发明了独特的烹制菜肴的配方,即用当地一种独特的植物加上西红柿和淘米水,然后发酵,就成了酸味汤。用此来煮菜,也胜得过盐了。”当地甚至有俗语称“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颤颤”,可见酸味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
夜市小吃也是贵阳的一大特色。我发现,许多人都是晚上10点才走出家门,呼朋唤友去吃夜宵。据说,当地有100多种小吃,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糕粑稀饭、丝娃娃、荷叶糍粑等都是比较有名气的。在许多繁华地段,能看到很多小商贩在自制小吃,招徕客人;还有不少背着竹篓的苗家妇女在出售小吃,生意也颇为红火。
转天,当地美食大师吴茂钊约我和其他几位美食家在茶馆小坐。席间,吴茂钊大师告诉我,黔菜是中国比较独特的一个风味流派,既吸纳了各大菜系的精华,又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色,被食文化研究专家称为“以贵州山区特有的物产与百姓风格为基础的一种内陆海派菜”;历史上区域相互渗透和包容的巴蜀与黔地夜郎古国有着深层的历史渊源,菜点文化因而血脉相连。
美食家们陆陆续续做了七八个菜,都是他们所拿手的当地小菜,有鲊辣椒、养心酸菜、腌椒回锅肉、酸茄子、酸鲊肉等。我了解到,“鲊”是一种流传在黔北遵义、桐梓等地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食品加工方法,用盐及酒曲和颗粒米、面来腌制新鲜鱼肉、猪肉等,成品均略带酸味。能吃到如此地道的小菜,也不枉来贵阳一次了。
行走贵阳
黔南第一山:鸟瞰全景贵阳
饭桌上,当地人还告诉我,近年来贵州在搞“100个精品景区”,并且被定位为“国家公园省”(注:官方解释,其内涵包括生态涵养地、山水大观省、少数民族的文化千岛省、全国最佳的首选避暑养生地和国民休闲地,以及国家度假省),由此可见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厚。我听后为之一振。
转天一大早,我从住地乘坐公交车,几站地就到了被当地人称为“贵阳旅游名胜之首”的黔灵公园。
这是一座综合性的城市公园,位于贵阳市西北角约1.5公里处,因黔灵山而得名。黔灵山,顾名思义是黔中灵山,集贵州高原的灵气于一身,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公园则由象王岭、檀山、白象山、大罗岭等群山连结而成,面积达300多公顷,解放后辟为公园。据说它也是国内少有的城区大型公园。虽才上午九点多钟,公园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有当地人告诉我,因为这个景点是贵阳市区最重要、出行最便利的景点,由此人满为患。
值得欣慰的是,这么重要的景区,门票却很划算,仅仅为5元,这同国内某些地方景区的门票动不动就达上百元形成了鲜明对照。
进了公园,我兴奋地拾级而上,随后在山顶的“瞰筑亭”鸟瞰贵阳市的全景。这些年我几乎走遍全国,也登遍了众多的名山大川,然而在盛夏时节登山却不困乏、不汗流浃背的,似乎只有在这里才具备。眼中的所及之景都是绿色植被,我的内心充满了在大自然面前的愉悦。想到贵阳人在这么近处守着一个大氧吧,真是有福气啊。
开始往山下走去。刚行走五分钟,就听见树枝上一阵阵“噗噗”作响,一抬头,一只只猕猴,在树之间窜来窜去,丝毫没有惧怕游客的神态,可爱的样子令人捧腹。据资料记载,因为黔灵山处于高原地带,所以黔灵山的气候条件是相当别致的,具有与典型中亚热带地区有所不同的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沛、生长期长,加上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植被丰富,还有众多的山泉,所以保留了不少像猕猴、水鸟这样的野生动物种类。尤其是野生猕猴的规模多达百余只,在国内大中城市中唯有贵阳独有。此过程中还见到了巍峨耸立的弘福寺,该寺建于明末清初,是贵州著名的佛寺之一,前来烧香祈祷的游客络绎不绝。从黔灵山缓步走下来,感觉意犹未尽。
山脚下便是碧波粼粼的黔灵湖,湖面如镜。不远处,我又发现了一群身着民族服装、正在载歌载舞的人们。他们似乎忘记了人间的一切忧愁,尽情地在歌舞中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
百年甲秀楼:古风遗存的地方
在体会了贵阳标志性自然景区的美不胜收后,下一站我来到了当地的城市历史地标之一——甲秀楼。
其位于市中心的喷水池西湖路上。我到达时正是下午1点多,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甲秀楼就静静地矗立在水质清澈、缓缓流淌的南明河上。
从资料上得知,甲秀楼位于贵阳城南、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历经四百余年的风吹雨打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如今是免费开放的。
这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楼高20余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阁楼,据说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红棂雕窗,下有白石柱托檐,四周雕花石栏相护。烟窗水屿,如在画中。
其实,论气派它显然不能和黄鹤楼、滕王阁相比,然而它的质朴、它四周开阔的视野,又是很有特色的。我以为,并不是楼阁越高越好,关键在于整个景色的协调。因为楼层不高,它并没有让周围的建筑感到局促不安,相反是相得益彰。在它的附近,贵阳的豪华写字楼、商业购物中心拔地而起,呼应着这个四百多年的古朴建筑。
甲秀楼上还有不少文人骚客留存的对联和题诗,仔细阅读,有不少颇为耐人寻味,从中能感受到贵阳城的历史巨变。
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甲秀楼的阁楼下还开辟了一个饱览南明河风景的茶舍,邀上三五个好友,在这里避暑品茶,想必也是一种不错的盛夏休闲选择。
期待高铁之便
从史料上得知,贵州建省不过600年,而省会贵阳之名使用了将近400年。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 “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别名“筑城”,素有“避暑之都”的美称。其古称包括倮(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成帝汉平年间、晋乐县(东晋313年)、矩州(唐)、贵州(宋)、贵州行省(明)、贵阳府(隆庆三年、黑羊箐、金筑司等。后因贵阳处于贵山之南(今关刀岩),古代山南为阳,故赐名“贵阳”。贵阳因为全市森林植被覆盖率在全国都市中最高,盛夏时节更是郁郁葱葱,因此也有“林城”的美誉。
不禁联想到今年8月广州到桂林的高铁贯通,途经贵阳,以及2015年长沙到贵阳将贯通高铁,由此从北京到贵阳坐高铁也就是7个小时。祝愿到那时,贵阳会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