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儿跟太阳一起“跳舞”
咱们常见的花盆(pén)都是静止不动的吧?所以花盆里的植物只有一面能晒(shài)到太阳,久而久之,晒不到太阳的一面就长得不够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AG disseny工作室设计出了一款可以让植物跟着太阳的移动而“跳舞”的花盆。这种花盆底部就像一个陀螺(tuó luó),整个花盆能绕着这个“陀螺”的顶点轻轻转动,这样,花盆里的植物就能全方位地接受阳光的照耀(yào)啦。
“智能指环”帮助盲人阅读
通常,盲人只能阅读专门的盲文书籍,但许多好书都没转化成盲文,盲人想读怎么办?设计师Pattie Maes研发出了一款套在手指上的“指环”阅读器。它内置有小型相机,当手指指向书本时,就能够扫描文字,然后由特殊的软件系统识别单词并进行处理,“阅读”出相应内容。指环中还有一个振(zhèn)动器,当手指偏离文字时,振动器会发出震动提醒阅读者。这款“指环”识别的文字范围非常广,连公交车站牌、药物说明书、餐(cān)厅菜单等都能“读”得出来。
“花中皇后”传奇
小朋友们知不知道,被誉为“花中皇后”的是什么花?哈,有些小朋友说是“玫瑰(méi ɡui)”,有些小朋友说是“月季”,其实这两种答案都对,但也都不完全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大脸兔来告诉你!
月季和玫瑰,一对姐妹花
在植物界中,有一个名叫“蔷薇(qiánɡ wēi)科”的大家族,蔷薇、月季、玫瑰,甚至苹果、梨、桃、梅等,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其中蔷薇、月季和玫瑰的“亲戚关系”更近,所以它们又属于一个小家族“蔷薇属”,可以说,这三种花卉(huì)是“三姐妹”。
由于蔷薇三姐妹长相相似,所以欧(ōu)洲人把它们都叫做“rose”,可在中国古人看来,这三姐妹各有不同,因此分别给它们取名为“蔷薇”“月季”和“玫瑰”。下面咱们来看图比较一下玫瑰和月季的区别吧。
月季“西游”变玫瑰
看到这里,小朋友们一定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上面所说的月季,更像我们平时在花店里看到的“玫瑰”?
原来,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野生的蔷薇和玫瑰,但月季的原产地却主要在中国。据说早在汉代,御(yù)花园里就能见到月季的曼妙身影。它不仅外形优美,气味芬芳,而且四季都能开花,故而得名“月季”“月月红”“长春花”。
而欧洲古人深爱的rose(蔷薇和玫瑰),有个明显的“缺点”:一年只开一次花,且花期不长。因此当他们见到月季这种又大又美、常年开花的“中国玫瑰”之后,真是欣喜若狂。
1789年,中国的月季经印度传入欧洲,欧洲人将它与欧洲蔷薇杂交。经过精心培育,一种与中国月季相似但形态更美的花卉——现代月季诞生了。可以说,现代月季是中国月季的“女儿”。
后来,“女儿”又从欧洲回到了故乡中国,翻译的人为了将它与“妈妈”相区别,就用了“玫瑰”这个名字来称呼它。所以我们在花店里看到的“玫瑰”,它的真正名字其实是——现代月季。
月季好看,玫瑰好吃
无论中国月季还是现代月季,都主要用于观赏,它们因美丽而被当作幸福、美好、和平、友谊的象征。在历史上,这对“母女”也曾真的扮演过“和平使者”的角色。
中国月季刚“西游”到欧洲时,为了让这位美丽的“仙子”能从英国安全“旅行”到法国,正在交战的英法两国竟达成了暂时停战的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园艺家培养出了一种新品种现代月季,园艺家不愿让它落入侵略(qīn lüè)者德(dé)国法西斯(sī)手中,想尽办法把它邮寄到了美国。1945年,这种已在全美国盛开的花儿被命名为“和平”,命名的那一天,正好是德国法西斯灭亡的日子。
传统意义上的玫瑰虽然其貌(mào)不扬,但很有“内在美”,药用和食用价值都很高,能美容养颜(yán)、提神醒脑,而用它提炼(liàn)出的香料玫瑰油,更是比黄金还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