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和
[摘 要] 通过调查大埔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与矛盾,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 农民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9-0016-02
一、基本情况
大埔地处广东东北部韩江上游,根据2013年大埔县统计,全县14个镇一个林场,耕地面积25.6178万亩,其中水田20.8352万亩,人口5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农村人均耕地0. 42亩,农村劳力19万人,外出从业人员8. 64万人,农村人均纯收入7683元。2013年粮食面积35.7万亩,总产量13.52万吨。
全县总面积2467km2,其中山地面积298万亩,人均山地6亩,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困山区县。
二、大埔县障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粮食生产与耕地不足的矛盾。大埔县地处山区,粮食长期不足,从2013年统计的情况来看,全县人口54.8万人,按每人每年需350公斤的营养标准计算,共需要粮食19.18万吨,不包括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年缺口5. 66万吨,如果除去外出人员15万人计,则全县每年缺口粮0. 23万吨。同时,由于大埔地处山区,耕地条件相当差,全县旱涝保收面积仅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 8%,2003年进行税费改革,全县38074亩水田因耕作条件恶劣而被核减,全县水田由原来的20.83万亩核减至11. 65万亩(应征农业税)。大埔由于耕地少,耕作条件差,粮食问题始终是大埔的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粮食生产和耕地矛盾是长期性的一对矛盾,因而从耕地上做“文章”,进行改种调整结构,相当不易。近年开始粮价的上涨,也仅可补偿生产资料投入增加的支出,对农民收入贡献不大,特别是对大埔县缺粮县来说,仅作为自已消费的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只会增加农业支出。粮食不足和耕地条件的恶劣性、人均耕地的有限性,拖了结构调整的后腿。
2.规模经营与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目前,大埔县农村经济结构仍受二元结构模式的限制,土地分散经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的规模经营问题变得非常迫切,当前农村二元经济的结构经济方式,与农业规模经营明显的不适应。一方面,人平0.42亩耕地的现状,不但维持口粮不够.何况用于改种创收,农户的经营积极性确实不高;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需集约土地的难度加大,一些比较优势项目无法得到实施,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同时,农民缺乏自身的产销合作组织,生产和市场之间缺乏连结的载体,市场发育明显滞后,管理也不规范,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突出,处于较为落后的经营方式的农户走向市场,势必使农民形成弱势群体,对农民增收十分不利;此外,二元的结构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把农民束缚在土地里,反过来又限制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发展。
3.劳动力的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目前,大埔县的劳动力足有19万人之多,按劳动力人平均耕作定额3.0亩耕地计算,大埔县11.8万亩耕地共需劳动力3.9万人,加上乡镇企业和其他行业消化劳动力2.0万人计,外出从业人员6. 64万人,仍有6.46万劳动力滞留,这部分人是一大笔社会资源,也是一大笔浪费,另外,劳动力年龄外的准劳力还很多,许多处于半闲散状态,这些劳动力资源,往往守着小量的耕地,过着半耕半闲的日子。过剩的劳力,造成对土地的依耐性减弱,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农民依靠耕地增收的主动性差,对结构调整带来负面影响。
4.劳动力素质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纯的数量上的增减,要实现质量上的提高,以调“优”、调“新”、调“效”、调“高”作为目标,那么就要求有比较先进的技术与之相配套。但当前大埔县农村劳动力中,老、弱、病、妇、幼劳力大量存在,据调查,50周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劳力的67.3%,4 0周岁以下的青壮劳力占小部分。劳力文化程度低,平均高中文化程度率为27. 8%,农业科技转化慢,抱调整的后腿是必然的。同时农业结构调整的内部也存在相当的矛盾,调整结构的趋同性、盲目性和过度重视调整的短期利益、产业层次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往往调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西河的粉葛,在缺乏技术和市场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种植,2013年所种的粉葛不仅产量低、质量次,而且积压伤农。再如,为配合结构调整,湖寮镇口的龙岗村引进优质水稻品种,由于技术不到位,产量低,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5.产业化经营与结构调整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通过企业实现与市场的连接,从而得到社会的平均利润。但从目前大埔的情况来,产业化经营还相当的落后,专业化组织匮乏,除茶叶生产外,上规模的农业企业不多,小的农业企业跟本无法起到带动作用,大部分种养项目的产业化经营还没有很明确的思路,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行为去调整,被动性强,因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由于目前没有比较规范的约束制度,相互之间没能真正达到平等的地位,农民利益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1.坚持调“优”、调“效静目标,确保粮食安全。大埔的农业结构调整,粮食问题尤其关键,要在有限的土地做文章,抓住粮食这个产业不放松,要努力提高产量的同时,通过调“优”、调“效”,实现结构调整。全县应确保24万亩水稻面积的同时,大力推广优质稻,提高种粮业效益,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步伐,提高种粮业的投入产出率。在此同时,加强粮食管理,加大授资力度,改造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因子,通过制定农田保护区藏粮于田,加强市场建设,藏粮于市,加强贮备藏粮于库,引导农民贮粮,藏粮于民等多方面措施,实现粮食的最大供给,为农业结构调整打好基础。
2.加快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当前土地经营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的集约,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实现形式可通过土地的转包、租赁、入股等,只有充分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才有“区域化”的“规模化”可言,优势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才真正“调”得起来。今后还要在流转机制上进行认真探讨,以尽快建立起具有大埔县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流转制度。
3.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优质优价等措施,以价格杠杆调节、引导农民能动接受技术,加强技术示范点的建设,通过示范去引导农民用技术。总之,多方面采取措施,尽快的提高农民素质,为结构调整打好基础。
4.利用比较优势的原则引导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和水平。因此,在产业的定位选择和具体操作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特色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要立足区域和产业的比较优势,着眼今后持续发展,要发展真正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致富的产业。要加快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脱节问题,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这也是调整的突破口。一是要大力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和帮助农民推销产品方面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加快培育农民流通队伍,通过利益导向引导调整:是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通过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成化的大市场联结真情为促进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实现“双赢”。
5.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于目前大埔县的农业整体发展仍较落后,把仍有自然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底蕴的农村和农民,一下子推上广阔的市场,势必造成盲目性,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的影响,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农业的增收的不可预见性。应当看到,农业结构调整不能看到是单纯农民的自身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持。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县、镇级财政要多方面筹资,扶持重点调整项目的实施,涉农部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与项目挂钩,扶持农业经济实体的兴办,促使农业企业和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共同营造农业结构调整的氛围;其次,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应视项目的用途和实际需要,适应放宽担保和抵押条件,确定贷款期限,并做到优先扶持;三是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所得,要免征3-5年所得税;四要落实好其它配套措施,对农业用地,国土部门要进行统筹考虑,优先安排,费用优惠,电力部门要保障供电,价格从优。此外,要支持农户实行多元化创收,通过以短养长、种养加相结合等形武,增强经营弹性,不断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降低农业风险。
6.大力推行以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结构调整,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大农业、大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农业结构调整,打破现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跳出农业抓农业,要通过加快土地的集约,加快规模经营进程,以实现农业劳动力更多的合理分离,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减少农业人口,减轻农村土地的承载力。通过充分就业,一方面增加农村收入,拉动农产品消费,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投入的增加,最后达到连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