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区域特性角度研究探讨服装产业校企协同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途径;将校企协同模式作为企业发展瓶颈与院校专业教育问题的交汇点,将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达到资源共享,以此促进其共同发展。
关键词:服装产业;校企协同模式;区域特性
校企协同是一种产生系统集合效应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学生和企业形成互为资源供求的链条式利益关系。学校需要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就业率;学生需要实践经验和就业岗位;企业则需要获得专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支持。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学校可以极大地拓展办学渠道和途径;企业可以便捷地获得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增强创新和发展能力;学生可以找到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研究服装产业校企协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校企协同模式的重要性
(1)服装产业的区域特性。所谓区域特性,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气候特征等硬性指标,以及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文化背景等软性指标。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该区域内人们特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能够直接在服装方面得以体现。由于服装产业自身的产业特征和区域特性,决定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服装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引力和推动力是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特性的差异导致国内服装产业发展不均衡。以北方城市为例,据调查,每年约有20%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因各种因素而流失,有40%的毕业生因不能胜任工作而改行,仅30%~40%左右的毕业生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正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限制,地处服装产业尚不发达的城市,一方面服装院校因其产业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师本身的市场概念和实践经验无法提高,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导致各类院校每年培养的近千名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则是服装企业还普遍处于低端的来样来料加工、低附加值的扒样生产阶段,企业迫切需求各类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校企协同模式是最适应的合作机制,也是企业寻求长期发展和稳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服装产业中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服装产业瞬息万变,不断变化的行业格局和竞争环境导致企业在用人方面尽可能选择专业技术全面而应用能力强的人员,能够迅速上岗并且做到独当一面,不会再给毕业生额外的实习磨合时间。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必须依靠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才能保证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因此,解决毕业学生与市场需求间脱节的问题迫在眉睫。由此,服装行业对服装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出击、快速调整。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竞争的重点,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服装产品背后的人力支撑。这就要求服装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相应变化,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分析能力。
服装企业和服装院校是服装产业链上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孤立、片面地寻求自身的发展,会造成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直接影响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服装企业和院校双方想要达成长期的资源供给合作关系,建立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核心的校企协同模式是关键。因此,构建校企协同发展模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服装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途径
学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经验,就必须进行切实系统的训练。服装院校与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工作室和实习基地协助企业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负责产品生产销售。合作中要深入企业,结合市场,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
(1)建立专业工作室。建立专业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新模式,采用学校与市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把教育任务、培养人才、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和为社会服务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区域特性决定了市场类型及行业需求,专业工作室的建立必须依托于这种需求,并非孤立存在。工作室的内容包括: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品牌工作室。工作室由专业教师主持和管理,教学和工作室的实践活动同时进行,在工作室成立后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承担企业的设计任务或技术工作,结合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同时将教学内容灌输到实践中去,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按照服装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利用专业工作室这个具有社会效益的设计平台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经常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与教师、学生交流技术问题,了解企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习目标的认知,对服装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修复作用。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又能使教学有的放矢,强化学生的综合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在工作室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运行情况和获得的经验,逐步完善管理和运作体制,从理论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方案。
(2)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是服装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直接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校外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与行业、产业对接,推行人才订单式培养。学校和服装企业达成双赢共识,基于双方实际利益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制订规范的专业实习基地制度。把企业的设计师、版型师和工艺师等技术骨干聘为专业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侧重解决实践中的疑难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可以掌握服装制版、制作技能和服装生产的基本分析方法及生产流程,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指导实践的方法检验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坚持校企双赢开拓和建设实习基地是双方合作关系的基本原则。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课堂进企业,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从而把专业理论和市场运作联系起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可以真正接触和感知产业。同时,可以由企业“点菜”定制专业课程,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人才,接受企业的培训,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企业工作。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经验,从而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
3 结语
服装院校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只有紧紧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目标,这也是服装企业与服装院校协同发展的有力保证。校企协同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服装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服装产业的运转和服装教育的发展才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金子敏.纺织服装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1):791-795.
[2] 刘晓刚,李峻,曹霄洁.服装企业与服装教育的互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8-23.
[3] 于迎红.实践型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设计艺术,2008(4):75.
作者简介:李川(197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