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尹
摘 要:对于一些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来说,哲学是颇为陌生的。哲学术语是那样抽象,难以说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音乐和哲学,作为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两大成果,的确有许多不同。例如,音乐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具体的感性反映,主要使用形象思维;哲学则是一种理性反映,主要使用抽象思维。但是,音乐和哲学,又确实存在着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音乐也往往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哲学;音乐;贝多芬
德国是哲学的国度,同时也是纯正古典音乐之乡,这种现象难道是偶然的吗?探讨这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对于哲学工作者,还是对于音乐工作者,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本文想通过贝多芬的音乐就两者的关系做一粗浅的探讨,并呼吁音乐家们加强哲学修养,提高理论思维。
1 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音乐
有的人,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们发现,虽然音乐和哲学都不是用作吃穿之用,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提高,他们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究其原因发现;人不仅是为了温饱而活着,而是在解决了最基础的生存需要之余,人就会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对世界的各种现象产生不同的质疑。而音乐、哲学就是探索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抽象、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抽象。他们认为音乐可以补哲学的不足,认为音乐中有哲学,并且哲学中的复杂问题只有借助音乐才能说清楚;而音乐家也并不排斥哲学,他们认为哲学家失职的地方现在该由音乐家来填补,甚至许多音乐家以自己的作品有哲学而骄傲。因为他们认为音乐家不懂哲学就不能了解他身外有何等大的世界,不了解世界就不能深刻而全面体验人生,继而不能拥有广阔的心灵。而拥有广阔的心灵,他才能创造与这世界的伟大相对称的音乐,才能在对无穷与有限的思考和感受中以音响表现无穷和无限。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位作曲家。正如他本人在1802年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在二十八岁这样的年纪就成为一个哲学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音乐家要做到这一点比别人更难。”贝多芬的全部作品——包括五首钢琴协奏曲与九首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与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三百多个作品中贯穿着一种哲学体系——用音符写成的音乐哲学体系,贯穿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代精神。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成为一个音乐哲学家。他仔细阅读过康德的基本著作,并把他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力求把哲学观念转变成音乐,以满足自己对世界观的渴望和祈求。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抽象性无疑是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这份影响为它提供了一种德国哲学理想性的抽象背景。之所以贝多芬的乐曲能在思想内容和境界上攀上德国古典音乐的顶峰,并同歌德、席勒的文学创作和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一道,共同把德国古典文化推向卓然独立于千古的时期,康德的哲学精神渗进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 音乐:思考世界探索人生的途径
了解哲学与音乐的概念有助于弄清音乐与哲学的内在关系。在许许多多人看来哲学是一种很古怪甚至可怕的形象。对于一般人来说,哲学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这种认识当然是错的。可能是因为抽象的一面,不少人对哲学有莫名其妙的偏见总认为哲学是深奥的,是少数人从事的谁也不懂的东西,也是非常理论化专业化的东西。其实,这些看法也有他的道理,因为现在的学院哲学确有这样的倾向。但哲学并不仅仅只有学院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学院哲学”和“世界哲学”。大学里教授们研究的所谓哲学讲究的是推理论证、逻辑判断、语词分析、命题演绎等等,即“学院哲学”。他们所研究讨论的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玄学问题。而我们所讨论的是“世界哲学”,它倾向于研究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人类的命运、世界的现在与未来总是有人会质疑:人为什么活着?意义何在?世界的发展……有的人会不断地询问这些,而这些恰恰是基本的哲学问题。很多人就是被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所逼迫、所吸引而转向哲学。所有这些世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除了以哲学思维方式去探讨,我们还可以用音乐去探索。
谈到音乐,最初在西方语言中“音乐”的意思是“技艺”。技艺不能说跟音乐毫不相干,但起码不是一回事。尽管如今还是有很多人依然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艺。音乐不可能使任何一种技艺,要成为音乐家具备一定的专门化的技能和技巧是必需的。获得这门技艺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经验。但单凭由此获得的技巧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音乐家,因为一个技师可以造就,而一个音乐家却是天生的。伟大的音乐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音乐作品;而缺乏这种力量,即使最完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出最优秀的作品。但是同样的,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音乐作品也产生不出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巧越高,音乐作品越好。最伟大的音乐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音乐力量相当的第一流技巧。音乐是用诉诸感情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地表现感情。而思想,就必然与哲学有关。
3 因为哲学,音乐而变得伟大
翻开古今中外的音乐史,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的创作受到某个某几个大哲学家的思想影响,是屡见不鲜的。康德、黑格尔哲学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贝多芬的三百多个作品组成的乐曲全集,实际上是他用旋律语言写成的音乐哲学体系;无调性创始者、“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与弗洛伊德、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琴弦发出导启性灵的隽永旋律,得益于他常常拜读老子写于二千多年前的《道德经》。
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在创作乐曲的时候,往往总是力求把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表现,命名作品带有高度的哲理性,引人深思,得到精神上的启示。西方古典音符倾吐了他们对天地人的沉思。贝多芬正是一位具有哲学气质的伟大音乐家,他在《命运》和《英雄》中所宣示的主题,就是教我们如何用一种英雄的气概去战胜命运。有人曾问贝多芬:这个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命运在敲门”。与这个威严的“命运”主题形成对比的是,由小提琴奏出的抒情性主题——副部主题,它优美、柔和,有着纯朴、善良的性格,它代表着贝多芬那纯洁的内心世界。不过,在副部主题中,主部主题不断地出现,这就构成了主部与副部之间尖锐的对峙与矛盾,在展开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始终是主部的主题——即“命运”的威胁。它不断发展着、增加着嚣张的气焰,形成不可一世的力量。人类命运这个如同人类自身一样的古老的话题,也是历代哲学家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流的音乐家,不能没有深刻的哲学背景,音乐作品的伟大,往往是同作者的哲学修养成正比的,他的哲学越是深沉、含蓄,他的作品也越伟大。他曾写道:“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康德!”道德律和自然律同时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以哲学思考为主要色彩的晚期创作阶段,《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更具有思想性,同贝多芬进行更紧张的哲学探索、热心研讨康德著作是分不开的,作为“乐圣”贝多芬无疑是一个站在许多巨人肩上的巨人。他的左脚站在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肩上,右脚则站在康德、黑格尔、席勒的肩上。这正是贝多芬能够屹立在德国古典音乐顶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此看来,音乐和哲学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哲学对音乐家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了解音乐家的生平、社会背景,而且要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思想是音乐家作品的深层背景,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音乐家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总之,对音乐的研究,最终必然要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总结概括,找出最根本的一般规律,就像前面所呼吁的:音乐家们要加强哲学修养,提高理论思维。
参考文献:
[1] 霍赫洛夫金.贝多芬[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2] 师复丁.外国音乐家生平故事[M].国家文化出版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