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14-10-22 14:42林婧娴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横江公园景观

林婧娴

摘 要:城市湿地公园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湿地的特殊性,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引入生态美学原理,保持艺术形式的生长与自然生态的演变协调一致,将其发展为有机生长的生态景观;挖掘其特有的场所精神,实现自然生态与当地乡土文化的融合;重视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与湿地公园产生更好地沟通,营造情景交融的湿地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美学;景观规划;地域文化

0 序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使得人们意识到只有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建设才能使人类和城市健康地发展。被称作“地球之肾”的湿地,有着强大而不可代替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益,保护湿地无疑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方面。城市湿地公园是基于城市湿地特殊性的产物,它既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还能发挥巨大的景观价值。因此,在当今社会城市的有机更新中,研究和发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相关概念

根据《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对湿地公园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 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地进行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尝试与推广,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法国的尼斯湖公园等。国内对湿地的认识较晚,但发展却是十分的迅速。2011年,我国12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首批正式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13年2月,我国已有29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其中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湿地公园,成都活水公园亦是湿地公园的榜样。但同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对湿地公园的系统性研究、地域特色不突出、破坏原有自然风貌与独特野趣、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等。

3 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

(1)引入生态美学,打造有机湿地。首先,基于自然、尊重自然无疑会成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第一原则。在湿地公园地设计中应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的破坏。同时利用植被、水塘、生态浮岛等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相互渗透,使其产生丰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从而发挥其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动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环境等功能。其次,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将成为人们的主流取向,传统美学向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转向,人们对于美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形式上,原生、自发、荒野的景致,符合生态原则的,也会被认为是美的。自然元素在肌理、色彩、层次、聚落等方面形成天然的景观形态。自然生长的野草、成片的芦苇荡、泥土的芬芳、水田的蛙声、滩涂的鸟影形成原生的环境意向,带给人们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感官交流。景观原发的、未经“整容”的演变过程,犹如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更能引发当今社会人们内心的共鸣与感动。

(2)挖掘场所精神,营造文化湿地。场所精神是挪威当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于60年代提出的,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场所具体现象特征的总和或“气氛”。戈登·库伦将场所感描述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人们进入空间。”场所精神依赖于具体的空间结构和抽象地称之为“氛围”的空间性格,对应的是多样性、地域性和不同的文脉。同样,从“人”这个角度来说,人不仅需要寻求自然,即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融合,也需要从眼前的景观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即对于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由景生情亦寄情于景。因此,在时间纬度上,公园的设计不是直接照搬原有的景观形式或元素。对于历史的辉煌设计成就应谨慎地借鉴。一方面,应尊重社会进程中留下的伟大印记,认可已存在的环境物质及其变化进程,并加以保护和强化;另一方面,应意识到人类社会终究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若500年后的今天跟500年前呈现一样的景观形态,也定难以为当代人所接受与认同,故在景观设计中当代意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公园景观设计必须处理好历史的保护与当代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关系,运用现代的艺术与技术手段,形成传统文化的乡土景观与当代标识在时间延续中的文脉关系。

在空间维度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历经千百年不断沉淀、历练和升华的血脉延续,是不能复制的城市要素,当地湿地公园的设计应根植于当地的地域特色之上,应用当地的植被、材料,挖掘当地的人文精神,融入原住民的生活风俗、民间艺术,整合乡土艺术形态,营造融合于城市大环境的场所。同时,湿地公园不仅仅只是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地,而且能使文化新生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回报社会。

(3)增强体验互动,创造“情景”湿地。都市人基于生活的经验,在空间中产生共鸣与记忆。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不应只是创造一个“物体”,而是创造一种“情景”,在情景中唤醒人们多元的体验与感动,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运用当代科技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声音、光线、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让观众从“观看者”转化为情境中的“参与者”,让人们走进湿地,深入了解湿地、感知湿地,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湿地的特性、物种的特征和生态运行机制,从而带动全民保护湿地,并在自然中感受情趣,在情趣中体验生活。

(4)构建多元体系,实现和谐湿地。不论历史、地域、人文都应在现代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有着现代的时代烙印,为现代人所享用,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而当今社会是一个跨界与融合的社会,人们有着更为多元化的需求,科技的进步、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也为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保障。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不仅仅只是运用艺术、生态的手法来改善一块土地,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使湿地公园与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业废弃地的更新改造中,也该综合多学科的力量。如生态美学、社会学、人文学、经济学等,对于其更新改造后的新的生态系统也包含了多重价值理念。例如,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效应,最终实现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4 应用实例——奉化横江湿地公园概念设计

项目位于宁波奉化横江,设计基于基地的概况,将基地改造为湿地公园。设计理念:“绿倚青山虹迷涧,白鹭衔水鱼惊莲。横江千载万豪杰,黄发垂髫融自然。”设计目标:“一个有机生长的生态空间”、“一个传承文脉的人文空间”、“一个情景交融的互动空间”、“一个多元跨界的和谐空间。设计原则: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共享互动。在设计理念中,“绿倚青山虹迷涧,白鹭衔水鱼惊莲。”强调的是“生态横江”。通过湿地特有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运用凹岸、凸岸、河心岛、浅滩、深潭等的交替,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引入生态美学,减少人为干预和硬质景观,整体格局呈现自然的弯曲状态,采用芦苇荡、森林氧吧、生态岛等原生植物景观,从景观自身具有的生命生长变化过程感受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横江千载万豪杰。”强调的是“文化横江”,是指奉化横江的回归与新生,突出奉化横江的历史与地域文化,寻找其自身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是其在现代环境中有机生长。首先在设计中设置历史走廊、文化广场等,让人们边走边玩边感受,体验奉化横江的历史文化。其次宁波奉化的农耕文化发达,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使用石锛及夹沙陶鼎、罐等劳动生活用具,如今奉化仍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因此,在设计中突出奉化的农业特色,设置了农业光体验园等,让现代都市中人感受田野、回归自然。同时还结合奉化吹打,通过提取其演奏乐器“十面锣”这一元素,将其运用于平面设计中。

“黄发垂髫融自然。”强调的是“和谐横江”,它不仅仅是指湿地所带来的生态和环境的改善,还在于湿地对人的影响,进而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的,纽约如果没有纽约中央公园,也许纽约会有很多人病态且疯狂。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人们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内心、返璞归真,奉化横江湿地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静心聆听自己心声的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的交流空间,并且通过科普教育、湿地探险等活动的设置,使得人与湿地、人与人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回归人的本质属性,更加从容地生活,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总体上说,设计尊重基地原有的风貌,强调城市文脉的延续,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奉化横江的有机更新与和谐发展。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遵循地域文化,融合人文艺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观。在湿地公园中,对于自然的理解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湿地公园应该是不仅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的场所,还应融合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在尊重新自然的前提下,湿地公园应与景观艺术、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充分尊重积累着时间烙印的大地肌理,并将其作为新的景观生长的基质,激发出它的艺术感染力,产生充满生命力的当代景观。

参考文献:

[1]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潮洛蒙,俞孔坚.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规划师,2003,19(7):75-77.

[3] 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 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5] BOYER T.urban wetlands:a review of non-market valuation studies[J].wetlands,2004,24(4):744-745.

猜你喜欢
横江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横江葡萄:四两拨千斤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新安江上游横江地表水中砷、硒、汞含量变化研究
◎麦笛的诗
一见如故
春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