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设计

2014-10-22 14:42刘湘秋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造物民居传统

当下社会把建设“和谐社会”看作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设计领域里,“和”与“适”也有着很深的渊源,而设计也应该有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和运行规则,面对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面对生态的破坏,当前和未来设计的问题重重,而构建和谐的设计结构模式,任重道远,和谐是一个整体性的和谐,是整体与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等的造物思想为建立未来设计的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声处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大乐》,它认为,音乐是震动的结果,是一种人工物,把音乐与天地之间人的“和”联系起来,认为音乐的和谐也来自于自然的和谐。《吕氏春秋》具体从“心”和“音”两个角度发挥其“适”的美学原则。一方面对于欣赏主体而言在于“心适”;另一方面,对于审美对象而言在于“音适”只有达到心适和音适,物以适人,人以适性,然后才会有“和”。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中心,反映了造物艺术的“和谐”社会观和自然观。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设计的美学基础和思想指导,传统设计的造物理念一直与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先秦以前,自然崇拜的对象,人们对他有恐惧的心理,先秦两汉,自然成为人们征服的对象,魏晋时期,自然成为逃避政治的手段。而自中唐以后,到宋元明清时期,自然成为城市地主追求的目的和精神寄托。山水意境成为一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也日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设计艺术的一种最高追求。形成这种氛围的哲学基础是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这就是和儒道哲学相并列的中国禅宗思想。设计作为人和自然相交流的方式,深受禅宗的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佛寺的设计制造上,改变了原来佛寺的无比奢华,以过于高大,与人对比过强的方式,而是强调了人和环境的协调。

“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最早出现在《易传》和《中庸》中,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就是当时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指出人要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提示人们应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和谐,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了道德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设计哲学的关键所在,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以“和”的理念为中心,儒、道、释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当时的设计造物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工艺专著也有所提及,如漆器专著《髹饰录》中提出了“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的工艺美学法则,通过手工艺术,将人的思想,人的自由观念表达出来,体现了和谐的生存理念。《考工记》揭示了设计文化中造物设计的“和谐设计”原则,“工巧”与“天时”、“地气”、“材美”的结合是一种对自然和材质特性的尊重,同时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器物追求的美学标准不是实体、对象,而是功能、韵律、关系。传统器物设计具有模仿自然万物的规律,将这种规律运用到器物设计中,要顺应“天时、地气”,顺应材质的加工特性,将“和谐”体现在器物表现中。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全国人民的目标,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表现,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设计文化多元的时代,要体现独特的设计文化,就要对设计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信息化、人性化、个性化、绿色环保等概念的提出正是实现和谐设计的重要手段。“非物质设计”逐渐被重视和发扬,作为古老文化的经典“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具有时代性、前瞻性,是建立和谐设计的理论基础。

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能够和谐共处,古代居民在建造的形式上非常重视院落式的住宅形态,院落式民居委亲朋邻里之间和谐共处提供了场所,院落式住宅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我们现在可以从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看到当时鸡犬相闻的富于生活气息的场景,这种院落式的民居从南方到北方以不同形式出现,显示了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重视人文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念。王国维在评论这种建筑时说:“情可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在建造房屋时,除了关注同宗之间的融洽相处,同时也注意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古代建筑群落设计的典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四川彭州大坪村震感强烈,钢筋混凝土建筑几乎倒塌殆尽,而村里唯有一家的房屋安然无恙。这是一幢具有当地特色、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也许是受此启发,结合自身多年所持的环保理念,一位热衷于生态保护的志愿者——廖晓义,决定让当地的村民住上像那老房子一样“坚强”的生态民居,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乐和家园”。乐和家园这种生态民居也正式在大坪村进行试点。

所谓生态民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其基本的内涵是:“减少建筑中能源的使用;对于西部地区,主要是预防建筑能耗的急剧增长;减少资源使用如耕地、水、短缺材料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固、液、气;提高建筑环境质量在安全、舒适、健康和美观等方面。在建筑方案创作方面,采取用两种不同的模块来组合出多种满足村民需求的民居。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了三种基本的民居形式,分别适应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及五口之家居住。”[1]

乐和家园是现代版的建筑院落,这样的建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其建筑特色也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合理的设计与原汁原味的生态保护,必将成为宜居环境的典范。

设计师作为物化产品的实现者,最后的成果无论对社会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理念的传播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物化的角度来看,成果的体现与生态设计有着密切关联。实际上要把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全部放在设计师身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在目前的状态下,许多大大小小的设计项目受决策者观念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要求决策者具有全方位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师应该将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性发展视为己任,在环保、节能,保护生态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历史文脉的破坏,硬质面积过大造成的热岛效应,璃幕墙形成的光污染,华丽的包装下造成的材料浪费与能源消耗,这些不能说和设计师没有关系。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类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然而我们所进行的设计却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了危机,这与我们的初衷则是相背离的。因此,应该把对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设计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问题。

设计是以“人—自然—社会”为符合系统的设计,这是一个有机的设计体系,在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到人的需求,还要关注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资源的利用,同时要关注到设计对人类和谐社会关系的促进作用。配合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未来设计不得不考虑:产品能否在长期意义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能否有助于维护全球性生态平衡和品质,能否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过剩生产,避免资源浪费。因此,“生态设计”、“和谐设计”的设计理念将是设计艺术新的伦理规范和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赵克理.顺天造物(第1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第1版)[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3] 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第1版)[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 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第1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法探索(第1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湘秋,潍坊科技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造物民居传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老传统当传承
造物美学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