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阳
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7%的人遭受睡眠疾患的困扰,失眠的患病率约为30%~35%[1-2]。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中国成人失眠发生率38.2%,到2020年全球失眠达7亿左右[3]。失眠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是关于睡觉的实验室研究证实,多数失眠患者比睡眠正常的人有更多的睡眠困难[4]。患者通常合并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滥用,即使失眠发病时并无合并其他精神障碍,1年的发病期内也有高度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倾向[5]。睡眠障碍已为世界关注。著名科学杂志《Science》主编Bloom教授预言:睡眠及其基础研究,将是21世纪神经科学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6]。失眠可使人表现出精神疲劳、沮丧、焦躁、抑郁等情绪心里方面的改变,阻碍精神体力恢复,同时削弱全身免疫机能,加重和诱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7]。目前,临床治疗失眠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而非药物治疗也呈现多样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笔者在分析两大类治疗基础上提出混元桩疗法,并做一浅析。
西药是失眠症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起效快、效果明显等优势。失眠药的药物治疗经历了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短效药物3个阶段,逐渐向高效,不良反应小,高选择性的方向发展,褪黑色素类药物以及原用于治疗抑郁症的SSRI类药物也被用来治疗失眠症。
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曾作为主要的催眠药,50年代发挥了不错的疗效,20世纪60年代以后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使用逐渐减少,一方面是由于更好的镇静催眠药物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且有明显的睡眠紊乱,梦魇增多现象,此类药长期使用突然停药易发生“反跳”,戒断症状明显,表现为激动、失眠、焦虑、甚至惊厥。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安眠药,代表药物有安定、三唑仑等。这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主要通过选择性拮抗7-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体(GABA-BZDA),阻断边缘系统向大脑皮层传递兴奋性冲动而导致睡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的功效。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易导致精神运动损害,记忆障碍,药物成瘾性及停药后反跳性失眠,甚至有呼吸抑制现象、白日残留作用。
非苯二氮卓类是新型的镇静催眠药。此类药物与苯二氮卓类结构不同,仅有催眠镇静作用而少有肌松和抗惊厥作用,基本无出汗、口干、视物模糊、困倦、乏力现象,不影响健康者的睡眠结构,治疗剂量一般不产生失眠返弹和戒断综合征。从文献报道,目前对新型的非苯二氢卓类药物报道较多,如扎来普隆和唑吡坦,此类药物也具有苯二氮卓类相似的催眠作用,但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产生失眠反弹,戒断综合症等副作用相对较低[8]。临床研究亦发现扎来普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失眠的药物,应用5周无耐药性和停药后的反跳性失眠发生[9]。顾牛范等[10]研究唑吡坦治疗失眠334例,结果显示失眠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在服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但不良反应有眩晕、疲乏。总之,药物治疗不能治愈性及副作用一直困扰临床医生。
中医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失眠症的论述,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后世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充实,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独特的认识,采用整体调理,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的灵活方法,在治疗失眠的临床运用中保持它独特的优势,取得显著地疗效。中医内科对不寐的辨证论治思路体系现已较完善[11]。多从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心脾两虚,心肾不交,阴虚火旺以及痰、淤等方面施治,颜德馨运用“衡法”论治失眠,将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并认为肝主疏泄,主藏魂,与气血调畅关系最密,故临证处方用药多从肝,从气血入手,善用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加减[12]。沈小明等[13]认为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压力增大,易致肝胆不利而情志不畅,脾胃之土易因木郁而不达,加之现代人多喜肥甘厚味,也易伤及脾胃,治疗上从胃不和处着手法治疗顽固性失眠。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多从五脏人手,缺乏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而且长期临床观察,中药制剂存在着药物煎煮不便的问题,影响患者长期、规律地服药治疗,改进剂型又恐影响疗效。因此改进中药剂型有待成为进一步研发的重点。
2.1 睡眠卫生教育 减少或消除影响睡眠的行为(如饮用咖啡、茶、酒精以及过量饮食等)。选择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声、光和温度等不利于睡眠的外界因素。当然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法是无效的,仅仅作为一种保健常识和辅助手段。
2.2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通过对人体的特定穴位,部位的针刺、按摩,在改善失眠症状的同时,还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好方法。针灸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由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自石学敏院士“醒神开窍”针法应用推广以来,这种以调理神机为主的治法,开拓了针灸治法的新纪元。从目前所有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对其治疗机制的深层次研究较少[14]。推拿疗法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由于操作者手法轻重,缓急不同,按摩操作规程各异,不利于临床推广。
2.3 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放松疗法、限制睡眠、刺激控制和认知疗法[15]。如Morin等[16]对失眠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后,追踪疗效至治疗后第8个月,患者的睡眠及各种情绪改善仍比其他治疗更显效,得到了美国心理卫生学会的确定,但它的缺点是起效作用时间太长、见效慢[17]。目前在中国具有认识行为治疗能力的医师较少,与失眠人群数量远不能匹配,医疗卫生系统对该治疗方式缺乏有力支持,国人患者对该疗法的认识度差,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很好的配合治疗,诸多因素导致该疗法在中国难以广泛推广[18]。
2.4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指应用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达到防治失眠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磁疗法,激光疗法,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及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此种方法简单,具有无创、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对心因性失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缓解失眠症患者的不良情绪,但治疗效果可信度不高[19]。
2.5 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包括国外的冥思、瑜伽、音乐疗法、催眠等。而国内的如太极、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尤其太极拳运动疗法表现出明显优势,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颇多,此疗法能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是精神生理疾病的有效的辅助疗法[20]。作为一项传统运动,它需要口传心授的指导,而且肢体身形的屈伸活动变化多种多样,并要顾及全身及全面协调,真正掌握实属不易。为此,在挖掘传统的中医传统方法中,发现混元桩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种简便方法。
2.6 混元桩疗法 站桩疗法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其历史悠久。研究其起源于何代,因缺乏文字记载,无从考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径》中,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如一”的记载,其“独立”就是站桩的雏形。此种方法并没有当作治病的手段,只作为练习武术过程中健身的步骤,以此充实身体内部元气,达到习武目的。过去也曾经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从中医的观点来认识,站桩的直接目的,就是养神。《内经·灵兰密典》“主明则下安,以之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由此可见,神为人身之主宰,统领支配各个内脏器官,若神能得到保养从而使经络脏腑、四肢都可以得到益处,对调节生理机能控制疾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1]。
目前,站桩疗法已被视为一种医疗方法,有些人认为不易医治之病,采用站桩疗法以后,获得良好效果。据北医第一附属医院报告,以失眠症为主的患者,应用此疗法以后,能较快的达到入睡深沉的目的,并可摆脱长期依靠安眠药维持睡眠的状况。科学认为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开始并没有大脑,而是后来进化过程中为适应陆地环境的变化逐渐发育进化,并包含着脑旧有的成分,大脑的发育进化一方面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动物体内一些原始的自动调节功能。特别是大脑产生悲观、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此种情绪会造成身体各系统的恶化。所以人类要心身健康,必经排除后天意识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大脑产生不良的情绪及负面心态对身体的影响。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安德鲁·韦尔[22]在其书中指出,人体存在固有健康系统,人的许多疾病是可以自然康复的,人一旦患病,在求医吃药的同时,更要向内启动自身修复系统来治疗疾病。从站桩的过程中,大脑入静减少后天意识的干扰,恢复人体先天意识状态,此时人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开始发挥作用,调节机体进入良好状态,以至改善睡眠。睡眠-觉醒是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先天具有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生物节律,是大脑中枢特定结构主动活动的结果。失眠症的过度觉醒机制目前已被广泛国内外学者认可,包括生理(躯体)、皮层、认识3个方面的过度觉醒[23]。过度觉醒既是失眠症发生的机制,也是失眠后的结果,更是慢性失眠症的维持因素,如果能抑制过度觉醒,失眠症状则可得到改善。从站桩过程来看,探究站桩的作用机制,在于永年[24]书中认为,在站桩过程中,外感受器的知觉输入量减少,内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的新异刺激产生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入神经纤维到达大脑皮层,并产生探究反射(兴奋沿传入神经纤维到达大脑皮层经过其分析综合,发出信号追究刺激的改变),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官(骨骼肌)。随着时间及强度的改变,新异性刺激便逐渐减弱,不再引起探究反射,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条件反射弧,且反射弧抑制了杂念产生或病灶恶性兴奋灶,并使之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出现全身舒畅的良性刺激,良性刺激越多越深,愈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灶更为集中,更加巩固,更能扩散,以致进入“内抑制”状态,此状态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作用,即可以切断大脑皮层的病灶恶性循环的兴奋灶,使它转入抑制状态。从而有效地医治大脑皮层细胞的病理状态,广泛和精确地调整机体内部不平衡的状态,使机体本身进行自检自修,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能,为站桩治疗失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与舒适生活的同时,都品尝到了随之而来的失眠、焦虑等精神疾患。目前,睡眠障碍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失眠不过是冰山一角,警示人们对睡眠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人类社会需要发展治疗失眠症的新疗法,心身医学起源于中国的《黄帝内经》,因此要向中医寻找智慧,站桩是综合调理身体,驱除心身疾病的过程,那么不久将来,相信混元桩一定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1]张鹏,鼓建伟.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2):128.
[2] Taylor D J,Lichstein K L,Durrence H H.Insomnia as a health risk factor[J].Behavior Sleep Med,2003,1(4):227-247.
[3] Hossain J L,Shapiro C M.The prevalence,cost implicacions,and manegernent of sleep disorders[J].Sleep and Breathing,2002,6(2):85-102.
[4]李伟,周华东.失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37(7):730-731.
[5] Kales A,Soldatos R,Kales J.Sleep disorders: insomnia sleep walking, night terrors,night mares and enuresis[J].Ann Intern Med,2000,106(8):582-592.
[6]钟国球.归脾丸治疗失眠症4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3-44.
[7]湛剑飞,睡眠障碍.见:孙怡,杨任民,韩景献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5-524.
[8]黄啸.失眠的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6,3(1):163-167.
[9]张辉,沈扬,刘娜,等.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11(16):3488.
[10]顾牛范,陶明毅.唑吡坦治疗失眠334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3):187.
[11]杜辉,洪兰,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不寐临床操作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1-3.
[12]颜乾麟.国医大师颜德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16.
[13]沈小明,马云枝.温胆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90例[J].江苏中医药,2005,25(2):25-26.
[14]张丽萍,夏猛.失眠症的治疗现状分析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1,4(1):67.
[15] Bluestein D,Healey A C,Rutledge C M.Acceptability of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insomnial[J].J Am Board Fam Med,2011,24(3):272-280.
[16] Morin C M,Blais F,Savand J.Are changes in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related to sleep improvements in treatments of insomnia[J].Behav Res Ther,2002,40(7):741-752.
[1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psychohgical procedures. Training in and dissemination of empirically-validated psychological treanment[J].Clinpsyohologist,1995,48(8):323.
[18]李雁鹏,赵忠新.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9,38(10):1148-1150.
[19]李冬生.按摩治疗失眠57例[J].山东中医杂志,1987,7(3):15.
[20] Cohen L,Warneke C,Foulad R T,et 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leep quality in a romdomized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a Tibetan yoga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lymphomal[J].Cancer,2004,100(10):2253-2260.
[21]王冰,注.黄帝内经(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1.
[22]安德鲁.韦尔.不治而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
[23] Riemann D,Spiegelhalder K,Feigb B,et al.The hyperarousal,molel of insomni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l its evidence[J].Sleep Melicihe Reviews,2010,14(1):19-31.
[24]于永年.大成拳-站桩与道德经[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