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平+马光+朱会霞+刘长远+傅俊范
摘要:筛选葡萄霜霉病菌的拮抗菌株,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更多的资源。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3个品种的健康葡萄叶片上分离得到细菌153株。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得到5株拮抗辣椒疫病菌的菌株。采用叶盘法进行复筛,得到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好并且稳定的菌株N6,其防效达到74.2%。通过对菌株N6的形态、生长特性、生理生化反应、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砖红微杆菌(Microbacterium testaceum)。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菌菌株;拮抗细菌;分离;筛选;鉴定砖红微杆菌(Microbacterium testaceum)
中图分类号:S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063-03
Isolation,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rain N6 Against Grape Downy Mildew
GUO Ji-ping1,2, MA Guang2, ZHU Hui-xia2, LIU Chang-yuan3, FU Jun-fan1
(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110161,China;
2.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053000, Hebei,China;
3.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China)
Abstract: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 against grape downy mildew were screened to provide more resources for biologically controlling of the disease. With streak plate method, 153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health grape leaves of three varieties. Screened by a dual culture technique, 5 strains exhibiting antagonistic activities against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leaf disc for secondary screening, N6 was screened from the 5 strains. N6 had the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with biocontrol efficacy of 74.2%.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Microbacterium testaceum, through analyzing it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16S rDNA sequence and phylogenetics.
Key words: grape downy mildew; antagonistic bacteria; isolation; screening; identification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病原为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ala),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菌目霜霉菌科单轴霉属[1]。该病原是一种专性寄生真菌,菌丝体为无隔、多核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以瘤状吸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发病部位产生白色霉霜状霉层,即病菌的孢子囊及孢子囊梗。葡萄霜霉病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在土壤中越冬,是病害的初侵染源[2]。
葡萄霜霉病目前的防治手段主要是使用抗性品种[3,4]、改进生产管理技术和化学防治[5,6]。常年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及农药残留等问题。随着绿色农业的蓬勃发展,利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越来越受关注。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FS01对葡萄霜霉病进行防治,防效达88.25%,但该菌剂还未实现工厂化生产[7]。陈娇等[8]测定了5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虎耳草、黄檀、马尾松、牡丹、刺槐5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有抑菌效果。本研究筛选出了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拮抗细菌N6,并对此菌种进行鉴定,为生防菌的储备和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病原菌
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ala)取自衡水市葡萄采摘园。
1.2 培养基
LB培养基、PDA培养基参照文献[9];生理生化鉴定培养基参照文献[10]。
1.3 葡萄叶片采集与细菌分离
选择3个葡萄品种(巨峰、红乳和夏黑),分别在开花期、坐果期、硬核期和转色期进行采样,每个葡萄品种设置3次重复,每次重复取4片叶,用灭菌纸袋带回实验室对其表面细菌进行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将叶片剪碎后放入盛有5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加2~3滴吐温80,在150 r/min的振荡器上振荡30 min,菌悬液用无菌水稀释。在培养皿中加入0.1 mL稀释液,然后将熔化后冷却至45 ℃的NA培养基倒入并混匀[11],28 ℃培养3 d,把形态不同的单菌落进行纯化并保存。。
1.4 拮抗细菌的筛选
1.4.1 拮抗细菌的初筛 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挑取辣椒疫病菌菌饼(直径5 mm)置于PDA平板一侧,待测菌用接种环点种于距离病原菌菌落约1.5 cm处。28 ℃下培养3~5 d后观测并记录抑菌圈情况,同时保存拮抗性强的菌种。
1.4.2 拮抗细菌的复筛 采集已感染葡萄霜霉病菌并发病的葡萄叶片和新梢第四至六轮没有发病的叶片(品种为巨峰),将其装进无菌纸袋内带回实验室。用毛刷将采集的发病叶片背面的白色霉层刷掉,活体培养24 h,等白色的霉状物又重新长出后,用软毛刷轻轻的刷取霉状物,置于无菌水中,形成悬浮液(孢子囊1×106个/mL)。没有发病的叶片在其叶脉间用打孔器制成直径1 cm的叶盘,将叶盘分别放在不同拮抗菌液(菌体含量1×107个/mL)中浸泡1 min,晾干浮水后,叶片的背面朝上摆放于润湿的吸水纸上,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用小喷壶均匀喷施到叶盘上。每培养皿中放15个叶盘,每个处理重复3次。放在光暗交替(光照︰黑暗=12 h∶12 h)、22 ℃条件下培养7 d后观察结果,计算病情指数。葡萄霜霉病病情分级标准参照文献[1]。为了验证拮抗菌的稳定性,将其连续传代5次,采用叶盘法复筛,观察其抑菌效果的稳定性。
1.5 拮抗细菌的鉴定
拮抗细菌N6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参照文献[9]和文献[10]中的方法进行。分子鉴定中,拮抗细菌N6总DNA的提取采用北京三博远志SG051离心柱型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16S rDNA。扩增引物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PCR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1 min、 55 ℃退火1 min、72 ℃延伸1.5 min,共36个循环;72 ℃延伸10 min;4 ℃保存。PCR扩增产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经测序得到N6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选择数据库(NCBI)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Blast比对找到同源序列并对比对区域进行打分以确定同源性的高低,通过软件CLUSTAL和MEGA4.0构建系统发育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叶片上附生细菌的分离
根据菌落形态、大小、色泽与生长速度等特征,从3个葡萄品种叶片上分离到的附生细菌,鉴定得到菌株153株。
2.2 拮抗细菌的筛选
2.2.1 初筛结果 采用对峙培养法初筛,选出5株对辣椒疫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附生细菌(表1),占所有分离附生细菌总数的3.3%,分别是Y2、Y13、Y87、N6、N41。N6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1 mm。对照菌落长势正常,在PDA培养基上为圆形,处理菌落不规则,且与拮抗细菌接触的部分生长缓慢。
2.2.2 复筛结果 将初筛得到的5株细菌进行了复筛,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N6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4.2%,其他菌株的防效在36.4%~62.3%之间。菌株N6叶盘复筛情况见图1,由图1可知, 对照叶盘有明显的白色霉层,而N6霉层的面积明显减少,N6菌株经传代5次,抑菌效果稳定。
2.3 拮抗菌株N6的鉴定
2.3.1 形态学特征
拮抗细菌N6菌体为短小杆状,菌落呈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浅乳桔色,略有光泽,不透明,不产生芽孢。
2.3.2 生理生化特征 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28 ℃,革兰氏反应呈阳性,好氧菌。能利用蔗糖、甘露醇、木糖、果糖、葡萄糖和麦芽糖,不能利用甘油、核糖、乳糖、硝酸盐和柠檬酸盐。接触酶阳性,明胶液化、H2S试验和吲哚试验均是阴性。
2.3.3 16S rDNA 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菌株N6的总DNA用通用引物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长度大约1.8 kb(图2),经测序之后发现,菌株N6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440 bp。
在GenBank数据库将N6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其相关的种属进行比对,选出15个与菌株N6同源性高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图3)。由图3可见,菌株N6与Microbacterium testaceum(砖红微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
通过菌株N6的形态学特征、生长特性、生理特征和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并结合文献[10],将N6菌株最终鉴定为砖红微杆菌(M. testaceum)。
3 讨论
目前用于葡萄霜霉病的生防资源较少,被报道的仅有枯草芽孢杆菌和龟裂链霉菌[7],所以本研究为葡萄霜霉病生防资源的储备提供了一株优良菌种。本研究所得菌株的有效活性抑菌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机理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研制出在葡萄霜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
参考文献
[1]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BURRUANO S. The life cycle of Plasmopara viticola, cause of downy mildew of vine[J]. Mycological, 2000, 14(4): 179-182.
[3] 李 华,沙海江.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种‘88-01的选育[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4] 李 华,张振文,王 华,等.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系的研究[A].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 刘会宁.葡萄霜霉病及其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1999(4):42-43.
[6] 王小芹,张今今,刘 蕾.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J].西北园艺, 2002(3):44.
[7] 陈 浩,胡梁斌,唐春平,等.枯草芽胞杆菌B-FS01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1,37(6):194-197.
[8] 陈 娇,代光辉,顾振芳,等.5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筛选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9-13.
[9] 沈 萍,范秀容,李光武.微生物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 于淑池,徐亚茹.拮抗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拮抗机理研究进展[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67-69.
1.4 拮抗细菌的筛选
1.4.1 拮抗细菌的初筛 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挑取辣椒疫病菌菌饼(直径5 mm)置于PDA平板一侧,待测菌用接种环点种于距离病原菌菌落约1.5 cm处。28 ℃下培养3~5 d后观测并记录抑菌圈情况,同时保存拮抗性强的菌种。
1.4.2 拮抗细菌的复筛 采集已感染葡萄霜霉病菌并发病的葡萄叶片和新梢第四至六轮没有发病的叶片(品种为巨峰),将其装进无菌纸袋内带回实验室。用毛刷将采集的发病叶片背面的白色霉层刷掉,活体培养24 h,等白色的霉状物又重新长出后,用软毛刷轻轻的刷取霉状物,置于无菌水中,形成悬浮液(孢子囊1×106个/mL)。没有发病的叶片在其叶脉间用打孔器制成直径1 cm的叶盘,将叶盘分别放在不同拮抗菌液(菌体含量1×107个/mL)中浸泡1 min,晾干浮水后,叶片的背面朝上摆放于润湿的吸水纸上,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用小喷壶均匀喷施到叶盘上。每培养皿中放15个叶盘,每个处理重复3次。放在光暗交替(光照︰黑暗=12 h∶12 h)、22 ℃条件下培养7 d后观察结果,计算病情指数。葡萄霜霉病病情分级标准参照文献[1]。为了验证拮抗菌的稳定性,将其连续传代5次,采用叶盘法复筛,观察其抑菌效果的稳定性。
1.5 拮抗细菌的鉴定
拮抗细菌N6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参照文献[9]和文献[10]中的方法进行。分子鉴定中,拮抗细菌N6总DNA的提取采用北京三博远志SG051离心柱型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16S rDNA。扩增引物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PCR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1 min、 55 ℃退火1 min、72 ℃延伸1.5 min,共36个循环;72 ℃延伸10 min;4 ℃保存。PCR扩增产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经测序得到N6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选择数据库(NCBI)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Blast比对找到同源序列并对比对区域进行打分以确定同源性的高低,通过软件CLUSTAL和MEGA4.0构建系统发育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叶片上附生细菌的分离
根据菌落形态、大小、色泽与生长速度等特征,从3个葡萄品种叶片上分离到的附生细菌,鉴定得到菌株153株。
2.2 拮抗细菌的筛选
2.2.1 初筛结果 采用对峙培养法初筛,选出5株对辣椒疫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附生细菌(表1),占所有分离附生细菌总数的3.3%,分别是Y2、Y13、Y87、N6、N41。N6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1 mm。对照菌落长势正常,在PDA培养基上为圆形,处理菌落不规则,且与拮抗细菌接触的部分生长缓慢。
2.2.2 复筛结果 将初筛得到的5株细菌进行了复筛,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N6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4.2%,其他菌株的防效在36.4%~62.3%之间。菌株N6叶盘复筛情况见图1,由图1可知, 对照叶盘有明显的白色霉层,而N6霉层的面积明显减少,N6菌株经传代5次,抑菌效果稳定。
2.3 拮抗菌株N6的鉴定
2.3.1 形态学特征
拮抗细菌N6菌体为短小杆状,菌落呈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浅乳桔色,略有光泽,不透明,不产生芽孢。
2.3.2 生理生化特征 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28 ℃,革兰氏反应呈阳性,好氧菌。能利用蔗糖、甘露醇、木糖、果糖、葡萄糖和麦芽糖,不能利用甘油、核糖、乳糖、硝酸盐和柠檬酸盐。接触酶阳性,明胶液化、H2S试验和吲哚试验均是阴性。
2.3.3 16S rDNA 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菌株N6的总DNA用通用引物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长度大约1.8 kb(图2),经测序之后发现,菌株N6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440 bp。
在GenBank数据库将N6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其相关的种属进行比对,选出15个与菌株N6同源性高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图3)。由图3可见,菌株N6与Microbacterium testaceum(砖红微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
通过菌株N6的形态学特征、生长特性、生理特征和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并结合文献[10],将N6菌株最终鉴定为砖红微杆菌(M. testaceum)。
3 讨论
目前用于葡萄霜霉病的生防资源较少,被报道的仅有枯草芽孢杆菌和龟裂链霉菌[7],所以本研究为葡萄霜霉病生防资源的储备提供了一株优良菌种。本研究所得菌株的有效活性抑菌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机理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研制出在葡萄霜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
参考文献
[1]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BURRUANO S. The life cycle of Plasmopara viticola, cause of downy mildew of vine[J]. Mycological, 2000, 14(4): 179-182.
[3] 李 华,沙海江.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种‘88-01的选育[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4] 李 华,张振文,王 华,等.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系的研究[A].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 刘会宁.葡萄霜霉病及其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1999(4):42-43.
[6] 王小芹,张今今,刘 蕾.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J].西北园艺, 2002(3):44.
[7] 陈 浩,胡梁斌,唐春平,等.枯草芽胞杆菌B-FS01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1,37(6):194-197.
[8] 陈 娇,代光辉,顾振芳,等.5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筛选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9-13.
[9] 沈 萍,范秀容,李光武.微生物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 于淑池,徐亚茹.拮抗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拮抗机理研究进展[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67-69.
1.4 拮抗细菌的筛选
1.4.1 拮抗细菌的初筛 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挑取辣椒疫病菌菌饼(直径5 mm)置于PDA平板一侧,待测菌用接种环点种于距离病原菌菌落约1.5 cm处。28 ℃下培养3~5 d后观测并记录抑菌圈情况,同时保存拮抗性强的菌种。
1.4.2 拮抗细菌的复筛 采集已感染葡萄霜霉病菌并发病的葡萄叶片和新梢第四至六轮没有发病的叶片(品种为巨峰),将其装进无菌纸袋内带回实验室。用毛刷将采集的发病叶片背面的白色霉层刷掉,活体培养24 h,等白色的霉状物又重新长出后,用软毛刷轻轻的刷取霉状物,置于无菌水中,形成悬浮液(孢子囊1×106个/mL)。没有发病的叶片在其叶脉间用打孔器制成直径1 cm的叶盘,将叶盘分别放在不同拮抗菌液(菌体含量1×107个/mL)中浸泡1 min,晾干浮水后,叶片的背面朝上摆放于润湿的吸水纸上,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用小喷壶均匀喷施到叶盘上。每培养皿中放15个叶盘,每个处理重复3次。放在光暗交替(光照︰黑暗=12 h∶12 h)、22 ℃条件下培养7 d后观察结果,计算病情指数。葡萄霜霉病病情分级标准参照文献[1]。为了验证拮抗菌的稳定性,将其连续传代5次,采用叶盘法复筛,观察其抑菌效果的稳定性。
1.5 拮抗细菌的鉴定
拮抗细菌N6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参照文献[9]和文献[10]中的方法进行。分子鉴定中,拮抗细菌N6总DNA的提取采用北京三博远志SG051离心柱型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16S rDNA。扩增引物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PCR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1 min、 55 ℃退火1 min、72 ℃延伸1.5 min,共36个循环;72 ℃延伸10 min;4 ℃保存。PCR扩增产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经测序得到N6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选择数据库(NCBI)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Blast比对找到同源序列并对比对区域进行打分以确定同源性的高低,通过软件CLUSTAL和MEGA4.0构建系统发育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叶片上附生细菌的分离
根据菌落形态、大小、色泽与生长速度等特征,从3个葡萄品种叶片上分离到的附生细菌,鉴定得到菌株153株。
2.2 拮抗细菌的筛选
2.2.1 初筛结果 采用对峙培养法初筛,选出5株对辣椒疫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附生细菌(表1),占所有分离附生细菌总数的3.3%,分别是Y2、Y13、Y87、N6、N41。N6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1 mm。对照菌落长势正常,在PDA培养基上为圆形,处理菌落不规则,且与拮抗细菌接触的部分生长缓慢。
2.2.2 复筛结果 将初筛得到的5株细菌进行了复筛,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N6菌株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4.2%,其他菌株的防效在36.4%~62.3%之间。菌株N6叶盘复筛情况见图1,由图1可知, 对照叶盘有明显的白色霉层,而N6霉层的面积明显减少,N6菌株经传代5次,抑菌效果稳定。
2.3 拮抗菌株N6的鉴定
2.3.1 形态学特征
拮抗细菌N6菌体为短小杆状,菌落呈圆形、凸起,边缘整齐,浅乳桔色,略有光泽,不透明,不产生芽孢。
2.3.2 生理生化特征 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28 ℃,革兰氏反应呈阳性,好氧菌。能利用蔗糖、甘露醇、木糖、果糖、葡萄糖和麦芽糖,不能利用甘油、核糖、乳糖、硝酸盐和柠檬酸盐。接触酶阳性,明胶液化、H2S试验和吲哚试验均是阴性。
2.3.3 16S rDNA 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菌株N6的总DNA用通用引物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长度大约1.8 kb(图2),经测序之后发现,菌株N6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 440 bp。
在GenBank数据库将N6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其相关的种属进行比对,选出15个与菌株N6同源性高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图3)。由图3可见,菌株N6与Microbacterium testaceum(砖红微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
通过菌株N6的形态学特征、生长特性、生理特征和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并结合文献[10],将N6菌株最终鉴定为砖红微杆菌(M. testaceum)。
3 讨论
目前用于葡萄霜霉病的生防资源较少,被报道的仅有枯草芽孢杆菌和龟裂链霉菌[7],所以本研究为葡萄霜霉病生防资源的储备提供了一株优良菌种。本研究所得菌株的有效活性抑菌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机理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期望研制出在葡萄霜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
参考文献
[1]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BURRUANO S. The life cycle of Plasmopara viticola, cause of downy mildew of vine[J]. Mycological, 2000, 14(4): 179-182.
[3] 李 华,沙海江.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种‘88-01的选育[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4] 李 华,张振文,王 华,等.葡萄优质抗病新品系的研究[A].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 刘会宁.葡萄霜霉病及其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1999(4):42-43.
[6] 王小芹,张今今,刘 蕾.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J].西北园艺, 2002(3):44.
[7] 陈 浩,胡梁斌,唐春平,等.枯草芽胞杆菌B-FS01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1,37(6):194-197.
[8] 陈 娇,代光辉,顾振芳,等.5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筛选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9-13.
[9] 沈 萍,范秀容,李光武.微生物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 于淑池,徐亚茹.拮抗细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拮抗机理研究进展[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