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尔·米尔扎汗
【摘 要】本文从认知角度把模糊化思维运用于汉语教学。在仔细的推究模糊化思维的基本含义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模糊化思维策略有效发展和培养学生认知过程,不断优化语言教学。
【关键词】模糊化思维;认知过程;汉语听说教学
0 导言
模糊化思维(fuzzy thinking)这个概念属于模糊学范畴,在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模糊学创立者扎德(L.A.Zadeh)的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有关模糊化思维的零散而深刻的见解,但其未被当作一个独立的课题而得以系统的论述。国内众多学者结合医学、地震学、数学、文艺学等具体领域的模糊思维也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究。然而,在语言教学界,把模糊思维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策略来进行的研究很少。大多论著是围绕语言知识,就一些模糊语言现象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和论述。也就是说,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中的模糊化思维方向所作的研究还未得到一定开展。本文拟从这一方向作一些极初步的探析,以期引起大家探讨模糊思维运用在汉语教学中的兴趣。
1 模糊化思维的界定
模糊认识是有意识地把事物之间的区分和界线加以模糊化处理,然后再通过压缩,抽象出若干相对明晰的界限,以达到对事物较精确地认识。这种作为达到精确认识之手段的模糊认识是主动的。亦可称认识的模糊化或模糊化思维。它是对感性信息加工(抽象)而形成,通常表现为一种智力图象思维。具体地说,就是人脑通过模糊思维把各种感知要素综合成认知图示,然后凭据各种模糊图式,就可以对各种发生了变化的模糊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而不必重新输入大量精确数据。这是一种能动的反馈思维模式。模糊思维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特征和主要方面,用近似的方式勾勒事物的轮廓。
人脑思维活动是整个神经网络系统的整体效应——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过程。通过模糊思维,人脑把主题的价值和客体的属性,把实践和认知在意识中联结起来,使心理的东西超出由外部刺激而引起的生理效应,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心理基础。而人脑的独特结构和功能,则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模糊化思维和汉语教学
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正在相互渗透,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许多新的边缘学科也由此而诞生。而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多项变项的多维立体结构工程,决定了对它的分析研究出现在多种学科交叉的层面上。笔者试把模糊学和认知科学知识与汉语教学联系起来,对学生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作一积极探索,以运用于汉语教学发展。
2.1 汉语学习中模糊化思维的属性
在当代汉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大的转移,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认为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的作用的是学生本人,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即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时头脑中已具备了哪些知识(认知结构)和实际如何加工面临的学习材料。同样在听讲,或者同样在看书,不同学生的理解或认知过程是不同的,学习结果也不同。因此,对于这个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优化学习时信息加工的方式和途径,有利于建立精细的学习模型和总结有效的认知加工策略。而任何学习策略的目标都在于影响学生的动机或兴绪状态,影响学生如何选择、获得、构造、综合新知识的方式(Weinstein$Mayer,1983)。由此可见,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信息接收、信息贮存、信息提取总是受内部一定认知图式的导控。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有两种认知过程的样式,一是由刺激引起的自动认知过程;一是有意识的控制的认知过程。认知图式则构络于这两个过程,并控制感知思维,同时又受感知思维的调控,二者互为条件,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之中。本文所讨论的的模糊思维正是这种感知思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表现形式,富有很高的活性,或者说是人性或弹性。
2.2 汉语听说教学中的模糊化策略
听和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口头交际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作主动积极的加工处理,然后反馈的能动思维活动过程。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个人生活经验、语感等因素,采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处理、分析、重构信息。其中,模糊思维就不失为一种效果极佳的认知策略。
首先,从听力教学方面来观察。学生无法控制输入材料的难度、速度、语调和节奏,并且,许多听力材料中口头语言冗余量大,随意性强,说话者的话语有时不符合语法规则。再者,人的短时记忆量较为有限,学习者常常把注意力集中于话语中的个体词义。这些特点构成了听力理解困难的客观因素。从这一角度看,学生听的过程中似乎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实际上,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思维能力的人,他会调动一些知识、经验、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参与听的过程,帮助理解对方的话语。它们是从积极的一面来影响听力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听说时,要帮助学生抓住组块或意群,善于剔除多余信息,抓住主要内容,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内容上,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重在培养学生自上而下的,整体理解语篇的能力,抓住中心思想以加速发展学生语言整体理解的自动化进程。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话语的个体单词,或滞留在生词、漏听及听不懂的部分。而是要训练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从上下文中大胆的猜测、预测、推测语言的模糊思维能力素质。这样,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听力在质和量上会逐渐过渡到一个一个相应的高层次。
其次,说的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借助内化的语言规则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当学生需要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意思时,就会从记忆中提取适当的词汇、句型和语句,通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对信息进行调整组合,然后决定所要传递的信息,使内部言语转成外部言语。然而,许多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守规则支配。由于过分依赖于语法规则,往往灵活自如地表达的思想。但在正常的交际活动中人们无须套用规则既能自动化地生成句子表达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表达内容上,强调意思的流畅连贯表达。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模糊化思维策略,鼓励学生根据特定语境,调动他的知识、经验、灵活大胆地进行口头表达。若一味地强调语法的标准常会使学生陷入困境,养成一种机械思维的习惯,无法摆脱母语到汉语的“心译”过程,不能直接流利地表达思想,造成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时空距离。当然,在采取模糊化思维策略这一过程中,会出现部分语法错误的句子,但仍能传递信息,为对方理解,说明它们在语法上并非完全错误。因此,教师在纠错时必须讲究策略,视错误的严重程度(对理解的影响大小)和错误性质(概念错误还是紧张引起的错误)等决定是否纠错。什么时候纠错(讲话当中还是讲话完毕),怎么纠错以及由谁纠错。要认识到模糊化思维并非一种消极因素,它对连贯思想表达起着中介润滑的作用,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或误解。相反,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学生口语表达的量的精度向质量的活性的重心转移。
3 结束语
汉语学习策略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学生主体在解决各类问题时会不同的情景功能选择和交替使用不同层次的策略并学生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同,选用的策略也就不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听说教学作一初探。而笔者提出模糊化思维的这个概念,旨在探索汉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及规律中。能就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思维方式得出一定的认识,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训练,更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使教学沿着最优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人民出版社,1985.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最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1992.
[5]刘瑾.模糊化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4.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