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幸福思想对当代人生活目标价值的启示

2014-10-21 12:49李晶
科技视界 2014年34期
关键词:存在物共产主义异化

李晶

幸福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在追问和探索中找寻答案,但是“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例一贯。”[1]

马克思对于人的幸福的思考并没有像以往的哲学家去诉诸于对宗教的幻想和期盼,他立足于现实社会,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了人的本质、人的自由、最终幸福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1 马克思幸福思想

1.1 “现实的个人”是现实生活世界中追求幸福的主体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理论是完全奠基于人的世界之上的,即从人的生活世界出发,追问人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探求如何能够最终达到人的幸福完满的状态,而完成这一系列步骤的主体就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也就在与他关注于人的问题,解释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从而为其全部的理论体系奠定了科学的人的理论。因此,马克思认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是“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现实生活世界本身的性质就是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倘若离开了人根本就无谓生活,更何谈生活的幸福。以往的哲学设定了人绝对先在的本质特性,都是在抽象的方面来谈及到人,传统哲学没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最主要的失误就是把人单单理解为抽象的人,而没有去理解成“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首先必须是始终处在于其他事物的感性关系中,现实的感性存在物。同时,“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支持、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来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自己是人。”[4]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客观的对象,马克思曾经指出:“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只能是现实的人的社会,人与社会是彼此关联,是不可分割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存在表征的人的各种交往关系都是人的关系,这就使整个世界不再是一个存在物的集合体,而是形成了一个生活世界。因此,马克思说,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相应地,人也被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实现了单纯的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跃进。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5]

1.2 劳动是人在现实社会中最求幸福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就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这就客观的决定了人要首先通过劳动来实现对自然的人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而“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着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物质生活本身”[6]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了生活资料的满足。由此,劳动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和满足肉体享受的自我,而是要不断地创造着自我。当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那就相当于实现了自我,当然也会因此享受到人身最大的快乐和满足,那就是“幸福”。“幸福不只是物质需要的满足,在自由、自主的劳动活动中,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充分的利用,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就是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力在社会事业上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感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7]因此,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追求幸福最基本的方式。

劳动不断地改造着主观的世界,而正是在劳动中人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是人的生成过程,就是人的生活,马克思把人的生活方式用劳动加以解释,称为“类生活”。他说:“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应当只从他的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一定形式,他们一定的生活。”[8]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真实在劳动中,人逐渐确认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在当今的社会生产方式背景下,人们的劳动那个大多数是异化的,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类生存的矛盾。劳动的本质就是自觉的活动“我的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9]但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开始相异化,工人付出越多的劳动,创造越多的财富,他就越贫困。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异化劳动迫使把劳动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劳动。同时,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也开始产生异化。劳动应该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但异化劳动把人的类生活转变成了仅仅用来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另外。异化劳动还造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劳动成果不能归自己所有,为别人占有,劳动成为替人服务、为人支配的活动。是私有制下的物化劳动使人的生活片面化和生活世界的物化。当然这样的状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改变,生活的世界是不断扬弃着自身片面性和异化状态而日趋走向全面完整和真实。这样,劳动的属人的性质真实地展露出来,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部分。

2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前,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由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也着实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在经济方面,沿海和内陆的发展速度都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环境问题随着工业的发展的情况也不容樂观,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不同程度的扩大,中国社会在面临这发展与和谐的矛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对我们国家的必要性。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公平与公正。实现社会的公平,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树立起群众的概念。公平的对象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发展是手段,但是不是目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们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体制,以保障社会的和谐。避免出现两级分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最广泛和充分、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管理体制,没有差别就没有发展,在合理加大较优越的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充分发挥将个人的财富有可能地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投资和具有社会化只能的财富。

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运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马克思这里所描述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真正的历史过度,但是无论是已过去的历史还是未来,这必然会成为历史的某一部分,而我们今天的实践就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依据和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走向共产主义的路途之中,我们的每一天努力就是为共产主义创造着条件,现在的构建和谐社会是量的积累,而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发生的质变,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是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冲突,因此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也要分阶段,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才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将现在的工作重心倾向于当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所有的人民生活在衣食无忧富足的社会中,最终达到所有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时,1995:67.

[9]1844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

[10]肖陆军,赵昕.社会文明:内涵、特征与战略目标[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10.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存在物共产主义异化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