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刍议

2014-10-21 12:55汪前珍
电子世界 2014年23期
关键词:文献资源东盟信息化

【摘要】分析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资源内容单一、技术匮乏、基金不足等问题,提出创新服务理念、实现信息集群等信息化建设建议。

【关键词】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

ASEAN Literature Re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Qianzhen Wang

(Library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

Abstract:ASEAN literature resource conten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exist in a single,technical scarcity,lack of funds and other problems,propose innovative service ideas,informa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uster proposal.

key words:ASEAN;Document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Construction

21世纪面临国际化、全球化大趋势,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和崛起备受瞩目。中国已率先起步与东盟开展合作,凭借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特殊地理环境,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打开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枢纽,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不断深入和发展,深入研究并有效开发利用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对于促进中国—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关系的合作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工作也不断深入和发展,深入研究并有效开发利用中国-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切实为促进中国—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探讨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必须厘清两个概念,即:文献资源、信息化。关于文献资源的概念,国家科技部信息司在《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已经做了高度概括:“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一个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积累、开发水平是国家科学技术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和信息占有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从两个概念涵盖的内涵来看,文献资源信息化意味着要不断利用持续发展的科技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管理,提高工效,减轻管理者工作强度,为读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而我国在文献资源信息化过程中,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思维层面,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管理思想的变革。在東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资源内容单一,建设条块化

目前我国对东盟各国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几个东盟成员国,如越南、泰国、新加坡等,有少部分成员国的资源相对缺乏,如:老挝、菲律宾、文莱等,且原文文献更是接近空白。而且从其信息资源载体上来看,主要以纸质为主,数字化程度不高其资源也比较缺乏。虽然在一些馆中近几年陆续制作了《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东南亚风情资源库》等资源,但收录的资源不多,文章仅有数百篇,音像、图片资源也非常有限。在网络信息中,大量的东盟文献资源散落在各处,且处于无序状态,读者检索较为困难。其次,从内容上来讲,目前各馆现有藏书大多为地方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及语言类文献,而涉及东盟各国法律、政策、军事、通讯、工业技术比较少,特别是东盟一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的背景文献更是缺乏。随着中国与东盟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现有东盟馆藏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再次,部分文献老化、内容过时或针对性不强,难以吸引读者眼球,许多东盟文献处于无人问津的处境。

文献是图书馆生存和服务之本。数量多少、质量高低、藏书特色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和在新的改革开放中社会作用发挥的保证,随着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规模的扩大,此状况若不改善,将进一步拉开需求矛盾。

(二)技术匮乏、人才缺失

图书馆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而文献信息化的实现必须要依托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水平才为可行。目前,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的人力资源严重制约图书馆的发展。许多从事东盟文献服务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他们对东盟国家的基本概况缺乏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东盟国家的小语种语言人才。图书馆虽拥有了一些丰富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但缺乏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对读者服务,工作内容仅限于文献的流通、借阅,涉及到专业的东盟问题咨询,大都无法给予读者详细而满意的答复。有些单位则在信息化过程中极度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无法有效开展信息化工作,成为东盟文献信息化过程中的掣肘。21世纪,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经济不仅仅取决于参与经济活动人数的多少,关键是投入人力的质量。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础,通过人的技能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使图书馆的资源达到最优化运用,实现图书馆的高层次发展与服务功能。

(三)经费不足,基础薄弱

财政的投入是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而文献信息化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我们应依托东盟—博览会在广西逐年召开的这个契机,加大对东盟文献的建设力度,是当务之急。政府要加强对我区图书馆事业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投人,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注入,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中来。

二、加强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重在研究性、创新性、隐性智力型知识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图书馆的知识创新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管理,不仅仅限于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和传递进行机械性管理,重要的是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知识,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东盟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就是要围绕中国—东盟的发展,在广泛开展中国—东盟发展市场调查、切实掌握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和发展趋势、立足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提供相应的服务。

当前,各大图书馆都在改革、创新,试图建立自己的特色,然而大多还是停留在对文献信息资源信息的统计、编目、流通、登记等领域。开发文献信息,不能只停留在提供篇目和论文索引上,要深入到文献信息的内容中去,将分散的某一学科领域,某一专题通过文摘、汇编、整合,最大限度集中起来,制成二、三线文献,使读者能够从中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东西。要对文献资源信息做主题索引服务,为读者提供最便捷的查询方法。要致力于统计学分析和计量学研究,对国外光盘数据结构和文献分析进行研究,探讨信息的收藏策略,预测某些学科、科研课题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编辑专题目录、专题资料索引等,向有关方面传递。

其次,图书馆要抛开传统的服务理念(重馆藏,轻使用),充分发挥自身向馆藏特色优势.加强馆藏文献与网络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的需求。以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为本,对馆藏文献、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在编目时增加MARC字段的链接,比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网络信息的链接。对图书馆能获取全文的外文期刊U数据库重新进行集成,减少读者的检索时间,有效方便读者。精心制作图书馆主页。读者可以随时访问。主页主要有各数据库的链接、图书馆馆藏的OPAC,另外本单位人员可以通过主页的“我要全文”提交全文传递申请。在图书馆配备上网口、复印等设备,方便读者使用;设置电子阅览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用于教学和科研人员查找、下载资料以及看书学习、开展学术讨论,图书馆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从文献检索的角度对读者进行指导。图书馆还可为校内人员代查代借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大学图书馆等高校以及专业图书馆的文献,提供延伸服务。

最后,是要实现效益观念的转变.从重馆藏数量和规模向效益型图书馆转化。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充分体现文献的价值,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成为东盟文献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總之,信息社会的发展,文献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读者利用要求的提高都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改变思路,更新服务理念,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二)实现信息集群

信息集群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对图书馆信息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这就要求各大图书馆打破那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缺乏标准化,互不兼容的局面,要把各类型图书馆在特定地域范围按照一定的专业信息集中,组成信息集群,构成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信息群落,形成强劲、持续信息竞争优势的服务网络。

要坚持东盟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高标准原则,确保文献信息建设要以满足未来信息化的要求为最终目标,以计算机综合管理为手段,以数字化信息为主体,实现网上资料信息查询和检索,面向社会和市场,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文献才可称标准文献,他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精、准、尖、新、专、深的需求。因此,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传递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已经形成了涵盖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营销、导游、旅行社管理、商务外语、电子商务、法律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语秘书等东盟文献库和东盟语言文学、东盟经贸商旅东盟政治法律等东盟学学科文献群。如何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深层次信息开发需要经历辨认知识类型,解释和破译信息,选择相关信息,摒弃不相关信息、抽象新知识和增强信息等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工作过程。

因此,图书馆要由原来信息处理变为数据的信息服务,不断开发文献资源的书目数据产品,将分散无序的文献或者是将蕴藏在文献中有价值的、适应中国—东盟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挖掘出来,进行整序、提炼,使之成为系统有序的相关文摘、索引、题录等二次文献;或者,将一批相关文献进行按类归档,整理成分析报告、行业述评、数据手册等三次文献。帮助读者从繁杂而耗时的原始文献查检中解放出来,为读者提供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网络信息服务,开展东盟资源共建、共享。

(三)切实提升馆员素质

馆员的素质是拓展文献服务的关键,加强文献资源信息化工作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懂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熟练掌握文献信息服务的技能和方法,胜任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咨询服务及深层次开发工作。因此,图书馆系统的人资管理自然要改变那种偏向行政控制的管理方式,要重视员工的学习培训,定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网络信息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要积极创造一个馆员迅速发展的平台。充分利用东盟文献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激发馆员学习创造的热情,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迅速成长发展,为不同特长不同专业人才提供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唐野琛,邓银花.基于重点学科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71-73.

[2]胡海燕.东盟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11(1-2):54-56.

[3]陈小慧.地区研究文献资源建设的特点与分析——以厦门大学东南亚、台湾研究中心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53—55.

[4]李灿元,王红.东南亚研究信息资源采访策略谈论[J].图书馆界,2011(5):42—43,52.

[5]吴郁.“中国一东盟法律文献数据库”建设实践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9(9):14-17.

作者简介:汪前珍(1971—),女,硕士,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文献资源东盟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政法类大学图书馆图书配置以及对法学图书的需求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