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礼美
摘 要:儿童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我们应以生命教育为视野不断反思,重建自己的教师观,了解生命的特征,树立一种关怀的心态,在相信、尊重儿童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理解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从完整的意义上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儿童的交互作用,灵活、动态的看待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断地反思、总结和重建,促进其自身专业的成长。
关键词:生命视野;教师观;生命
作为生命教育的倡导者,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师观。这一革命性的理论,对我们的幼教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认为: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草树木和饲养的动物;更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或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①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用高度的艺术把握时机,恰都好处的激发生命、帮助儿童心灵的发展、协助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
那么,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胸和姿态看待教育和教育的对象——儿童,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之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了解生命的特征,树关怀的心态,准备接受教导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往往持这样一种观点:学生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这样就能将其塑造成理想状态下的好学生,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施教者在实施真正的教育时忽略了人的因素,未真正关注到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强调。叶澜教授曾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②这让我们知道:在实施教育时我们必须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爱。
(一) 了解生命的特征,准备接受教导。蒙台梭利曾说过:“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包含一种神秘的本能,这种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③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不能真正的了解这种生命的特征,往往会出现许多干扰儿童自我发展、盲目崇拜某种教育理念及教具、刻板的进行教育模仿等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关爱生命的教师观,真正了解生命的特征,关注儿童生命发展的自律性、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及自主性。在对儿童进行教导时,要时刻关注蒙台梭利教育这个人类生命特征的教育基础,透视人类的生命特征,随时准备由生命即儿童给我们启示,并要善于接受这种启示的教导。
(二) 相信、尊重儿童人格和个性。蒙臺梭利倡导的教育起源于对儿童生命的洞悉,发展于对儿童生命现象的探究与尊重,而这一切都源于儿童是具有个性的、独立的生命。作为教育者,首先必须承认儿童是应该被尊重的、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才能在教育时把儿童作为生命主体,按照儿童生命特有的身心特点与生命发展的自然秩序与规律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儿童有其自己的“内在真实生命”并能够独立发展、自我教育。对儿童抱一种敬畏之心,坚信儿童作为生命个体有其自身生命成长的轨迹,教师无法代替他们成长,但是要尽所能去协助儿童,让他们沿着自身的生命轨迹自由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发展,接纳儿童千奇百怪的行为,并给予引导,允许儿童发挥“天赋”潜能。
(三) 理解、关爱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对于儿童的教育也一样,更需要教师有爱心和耐心,只有真正爱孩子才能爱教育,爱教育才能教孩子,教孩子才能更好的爱它。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进入教育领域前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个体,而是一个具有了生活经历和认知经验的人。所以,在教学中,对儿童的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儿童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理解自我的“前结构”,我们要善于从多种角度来观察、思、想儿童的这些行为,善于发现儿童、理解儿童、接纳儿童,给儿童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他们的发展过程成为真正的自发内在需求的过程。
二、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过程
儿童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完整个体,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④将儿童的成长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的成长,涉及到很多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儿童的成长时,必须从一个完整的意义上来看待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简单知识的获得,而是包含了情感体验、能力与行为习惯养成等多方面的发展。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是以完整的生命体投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一种完整的意识,将儿童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待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 灵活看待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那么教育中涉及到的诸多因素就不能脱离生命的本质特点,我们教育确立的依据就是对儿童生命的观察和对儿童生命现象的分析。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可否认的会将儿童置于教活动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转化,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在与儿童平等对话和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儿童群体中获得信息和智慧,体验学习的快乐。正如在书中,蒙台梭利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儿童是成人之父”,它体现了教师和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互为主体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是推动教学活动的革命性力量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并不处于主导的地位,或是显要的位置,而是作为环境和设备的“看守者”,作为儿童和教具之间相互影响的“帮助者”,作为儿童工作和发展的“观察者”。
总之,我们应充分尊重儿童,具有了解其生命特征的能力,持一种关怀生命的心态,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状态,关心儿童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充分认识到儿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断地反思、总结和重建。
参考文献:
[1]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1.
[2] 张红兵等著.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概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2).
[3] 张莅颖著.《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河北教育出版社[M],2006.
[4] 黄梦依.《童年的秘密》的启示——生命视野下的学生观.教育杂谈[J].2011.05.
[5] 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半月刊).2004(6).
[6] 范晓萍.发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9).
[7] 陈秋平.发现童年的秘密促进幼儿发展[J].早期教育.2000(6).
[8] 惠吉霞.谷中玉.论蒙台梭利的教师观及其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9] 吴振东.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师角色论述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10] 姚伟.蒙台梭利教师观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师资建设研究.2013(5).
注解:
① 黄梦依.《童年的秘密》的启示——生命视野下的学生观.教育杂谈[J].2011.05.
②黄梦依.《童年的秘密》的启示——生命视野下的学生观.教育杂谈[J].2011.05.
③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1:67-80.
④ 张红兵等著.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概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