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钰林
摘 要:在各艺术门类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当下,本文试图梳理图像式作品——摄影艺术在发展上所面临的困境。在图像泛滥的今天,摄影作品在变幻不同的形式以寻求表达、借助不同的媒介在发出声音,但这声音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显得无力又脆弱。从图像摄影的发展研究上也可窥见艺术现状的一些缩影。
关键词:图像泛滥;时代;摄影
自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后人们便一步步的迈向了“图像时代”、“读图时代”。说到摄影图像的出现,受冲击最大的要数绘画了。杜尚曾说,“变形好像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特征。为什么有那么多画家拼命要变形呢?看起来好像是对摄影的反动。”似乎从绘画史的发展角度来讲,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形式的出现都可视为是对摄影术的一种反动。然而发展至今,这种反动似乎也不再关键,摄影艺术以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跃身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摄影技术与高科技的结合更加密不可分,在传达观念的道路上,摄影艺术比绘画走的更远,毕竟在对高科技的借鉴之上,摄影比绘画要方便、直接得多。在艺术市场上,摄影艺术也取得了与绘画艺术不相上下的商业成就。2011年11月8日,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莱茵河2》(Rhein II)于纽约佳士得拍卖,成交额为4,338,500美元。而在这之前美国女摄影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摄影作品《Untitled #96》的389万美元拍卖纪录,已是世界上最贵的摄影作品。
古尔斯基是在90年代后,才将创作的中心转移到了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城市主题之上,他拍摄股票交易所、公寓楼、折扣商店、大规模的户外音乐节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高科技、规模化、快节奏、和全球化的世界景观,而在这个庞大的景观中个体已被淹没。《莱茵河2》拍摄于1999年,长宽规格为2.1米×3.6米。它描绘了莱茵河一小段区域,一条小路、草地、河流、和灰色的天空,它们使画面组成了近水平的结构。河对岸原有的一座工厂被作者利用电脑后期处理掉了。该作品还原了莱茵河“原有”的样子,甚至可以让观者畅想世界上人类突然消失后的样子。该作品拥有超高的分辨率,应是先在同一个地点、同一种焦距之内,采用不同的角度和快门速度,重复拍摄,然后再经过电脑软件后期拼接处理,最终将每一张清晰的局部组合成一张可谓“最清晰”的摄影作品。然而,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关注点仅仅在于一张拍摄莱茵河的照片被拍卖到了天价。人们对它的普遍反应是惊叹甚至怀疑并没有去感受艺术家传达的意图。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这也是所有图像作品都将面临甚至想要去达到的悲剧。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提出了“图像转向”的问题,他曾预言,图像将导致人与现实世界的分裂。而今天在这不断膨胀的消费社会中,伴随着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眼花缭乱的娱乐节目,各种特效、特技夺人眼球的商业影片,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恶搞视频、图像,它带给我们的是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为我们提供了感官上此起彼伏的极度刺激。而对这些大众艺术的广泛需求,使得人们再无法摆脱大众文化的奴役,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只允许做出预置好的反应,人们丧失了内心的思考而甘愿享受被操纵的快感。传统艺术所追求发人深省的反思以及激荡人心的意义,在这些影像中或被解构、或被忽略。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创作也越来越个人化、私密化,他们并不全去追求深层次的内涵或扣问“大问题”的价值意义。它们大多所展现的是生活中的见闻、偶有所感,又或者是日常记录的场景画面,甚至常常从作品中流露出一种避世的心态。总之,这些图像往往极度附带的个人化和碎片化的色彩,是社会分裂的悲哀和反思,是社会异化与个体反抗的写照。
即便如此,在这个图像生产就期待着消费的时代,一件艺术作品的被消费时间与其创作过程根本无法比较。一幅摄影作品在我们的感知中也只能保留几秒钟就会被下一张图像所替代,我们甚至都来不及去查阅作者的生活背景、创作意图。这证实了安迪·沃霍尔所说“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爆炸式的图像信息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与观看经验,图像的传播与接受速度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现实的关系。图像的泛滥使得图像经验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目不暇接的观看必将造成人们的猎奇心理、审美疲劳等,正如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讲到:“当电影院引入了立体电影时,预测和体验的距离是如此之大,竟使许多人感受到一种十足的错觉的强烈刺激,但是,一旦预测的脚步跟上来了,错觉就渐渐消失,我们就视其为理所当然,进而要求加码了。”
而伴随着摄影后期技术的发展,现在只需记录被摄物体的形状位置信息,而色彩明暗信息都可后期进行调整。这样的技术的普及、后期制作等难度、门槛的降低,使每个人都可发挥自己的创意、对一切物品都可进行主动性的言说,从而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创作”供人们娱乐、消费,如果將其放入美术馆未尝不是一件艺术作品。而这也是杜尚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状。这对图像艺术作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摄影艺术来讲,在一切物品、图像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媒介的现在,将会导致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的传统摄影举步维艰,叙述式的图像已丧失了前卫的价值;而在新闻、纪实等展示摄影优势——记录能力的面前我们会质疑它的真实程度。
对摄影图像的收藏而言,作品的完好性和稀有性是很值得重视的。在读图时代图像的广泛传播虽令人欣慰,但同时也在承担图像价值贬低的风险。摄影作品与架上绘画不同,它本身就是相机的产物,它与传递图像本身的载体是一致的、可相互转化的。这就意味着对摄影作品的再拍摄记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作品价值的分割,随着分割越多、传递越广便存在的风险就越大。如果传递的质量与原作相差甚远、或者根本无法比拟,那必将增进原作的价值。
数字视觉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摄影自身的很多优势被模糊了,摄影不再是单纯真实事物的记录了,它的真实性因数字技术而遭到质疑,但这并未使得摄影走向死亡,相反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摄影冲破了只是单纯记录的禁锢,这很像当初摄影术发明初期对绘画的影响,逼真再现事物的能力已变得不再重要。作为大众摄影它已然成为一种能被大众认可的、流行的表达媒介;作为艺术摄影,在图像泛滥的今天,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同样在寻找关于自身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