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友
摘 要:近几年高考,苏北地区学生英语得分率较省内其它地区偏低,综合学生的反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考生得分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解题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误判思维。本文通过分析误判思维形成的原因,提出明“不足”,“正思维”的解决途径,以期对教者有益,学者有助。
关键词:高中英语;误判思维;成因探究
从教十多年,任教多年高三,与若干同志搭班,每每和非英语学科的任课老师交流时,他们说得多是英语学科最好教,是典型的“背多分”学科,只要引导学生背背单词,记记短语,练练语法就成了。更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说英语考试最好考,卷面总分的七成多是选择题,少了像数理化等学科必不可少的大量演算、推导,但客观上苏北地区高考英语学科得分率较省内其它地区偏低这一局面一直没有改变。究其原因,我通过对近几年对高考试题取材(含有影响的调研试卷)及学生的学情和应试心理等因素分析,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化的。
从学生层面来讲,我听到非常多的就是他们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四个答案往往能排除一个或两个,最终两个答案中却常常选择那个错误答案?”。为孩子们的错选感到惋惜之余,一方面,我与他们再度仔细斟酌真伪答案在语法、语境及其它诸方面还有什么差异,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另一方面,作为教者,我感想良多,我发现孩子们没能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题意,判题出现偏差,是导致出错的根本原因。而在平时的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又常常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都没能在这方面做足够的精细工作,踩而不实,问题也一直悬而未决。基于此,我分析了这种误判思维的成因,希望学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斧正自己的思维,以期对师者有益,学者有助。
一、解题过程中误判思维形成的原因
1、语言基础的薄弱和词汇量的狭窄,限制了学生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词汇量及语言基础对读懂文章的重要性是首要的。试想一下连教材规定的词汇都不能准确的掌握,对于出现一定数量的教材外考纲内词汇的语篇阅读,学生又能有何作为?因此长效记忆单词、准确且灵活运用一定数量的固定搭配对于扫清阅读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准确性永远是最基础性的工作。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xperts believe that migrants will exert positive effects on construction of city. However, this opinion is now being questioned by more and more city residents, who complain that the migrants have brought many serious problems like crime and prostitution.
閱读上述材料,学生普遍反映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因为词汇量的不足,尤其是此片段中出现了一些生疏词汇,这些词汇本能地让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加之对城市化问题方面的背景知识的疏于理解,判题产生偏差是必然的事。
其译文为:越来越多的专家相信移民对城市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却怀疑这种说法,他们抱怨民工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像犯罪和卖淫。
2、学科负迁移是出错的常见原因
英语学科的客观题(含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取材多元,可以涵盖所有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典型的“大杂烩”。学生遇到一些题目往往会受到学科负迁移的影响,在这其中最容易产生的思维负迁移就是受语文学科影响,强行翻译,形成中文思维方式。其实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如考生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解决英语中的问题,那么必定掉入命题人所设置的陷阱。如:
1. —Were all the toys for the children carried to their new kindergarten?
—No, only some of them.
A. it was B. they were C. there were D. there was
[分析]考生很可能误选C。因为,考生想表达“不,只有一些被运往新幼儿园”,很可能用“There be…”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本句实际采用了强调结构,强调“only some of them”,后面省略了“that were carried to their new kindergarten”。因此,正确答案为A。
2. Faced with a bill for $10,000, .
A. John has taken an extra job
B. the boss has given John an extra job
C. an extra job has been taken
D. an extra job has been given to John
[分析]句意要表达的是“面对着10,000元的帐单,John找了一份额外的工作”。每一个选项都有可能成为考生的选择对象。但英语表达中,非谓语动词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必须是句子的主语。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 She was such a proud person that she would die she would admit she was wrong.
A. rather than B. until C. after D. before
[分析]考生很可能误选A。这句话的意思是:她是如此之自满,宁可死也不愿承认错误。而“rather than”正好符合“也不,而非”这个意思。用“before” 意思为:在她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之前,她就愿意去死了。言外之意,她更愿意去死,而不愿意承认错误。
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则是在汉译英后受数学学科影响,形成“等量代换”的认识,学生往往基于已经掌握的且与某选项在某一方面形成等义的的知识,推导出其实并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如:
4.—What should I wear to attend his wedding party?
—Dress you like.
A. what B. however C. whatever D. how
[分析]考生很可能误选A或者C。选择这两个答案的理由是基于将“dress”认定是及物动词,意思为穿衣服,所以选择A的考生认为此句为宾语从句,且从句中缺少宾语,因而选择“what”;而选择“whatever”的则认为“whatever=anything that”,放在此处也正好严丝合缝,切题工稳。而实际上“dress”作为及物动词时后面的宾语只能是人,及“dress somebody”,要么就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加状语,因而本题应该选择具有让步意义的“however”,所以正确答案为B.
综上可见,如果考生不能准确的判断语境,区分选项而受其他学科的解题思路影响,先翻译,后对比,往往走向死胡同,可能第一眼看中的答案就是错误答案,亦或是第一眼排除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这正是命题者的成功却是考生的悲哀。
3、缺乏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是学生“偏跑”的突出诱因
当代中学生普遍是与网络关系近,与现实关系远,尤其是社会伦理、人间真情、自然科普等方方面体验少,认识浅。而涉及这类问题的又往往是高考客观题常考的热点,尤其是完型阅读等篇章理解类的材料多取材于此,因此考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经常出错。从高考题来看,此类题目设计富有时代气息,涉及话题与时俱进,体现了新情景、新材料的运用。如:2013福建高考第21题谈到了中国梦;安徽高考第29题涉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如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完形填空:
I used to believe in the American Dream, which meant a job, a mortgage (按揭), credit cards, success. I wanted it and worked toward it like everyone else, all of us 36 chasing the same thing.
One year, through a series of unhappy events, it all fell 37 . I found myself homeless and alone. I had my truck and $ 56. I 38 the countryside for some place I could rent for the 39 possible amount. I came upon a shabby house four miles up a winding mountain road 40 the Potomac River in West Virginia. It was 41 , full of broken glass and rubbish. I found the owner, rented it, and 42 a corner to camp in.
36. A. separately B. equally C. violently D. naturally
37. A. offB. apartC. overD. out
38. A. crossedB. leftC. touredD. searched
39. A. fullestB. largestC. fairestD. cheapest
40. A. atB. throughC. overD. round
41. A. occupiedB. abandonedC. emptiedD. robbed
42. A. turnedB. approachedC. clearedD. cut
整个所选的材料共六小节,这两小节分布了七道题,其中36、38、39、42题相对简单些,考生能够通过通读文章,结合自身的理解较为轻松的得出答案,而剩下的三道题则非常类似于此片段所提供的语境,遍布荆棘,难找出路。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此片段的大意,作者对美国梦的认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形成的心态反差是其行文的主要脉络,把握主旨大意,对于解决遇到的难题非常重要。如第37题,根据语境和固定搭配,并由第二段“a series of unhappy events”,一系列的不幸使得作者的夢想破碎,而“fall apart”就是破碎、崩溃的意思。“fall off”意为减少;跌落;破坏。“fall over ”被……绊倒,意外从……跌落。“fall out”则是脱落,争吵,结果的意思。第40题,答案选C,根据句意和搭配,作者找到了一个可以租赁的破旧房子,不过要沿着横跨波托马克河的蜿蜒山路向上走4英里。“a winding mountain road”横跨“the Potomac River”,“over”表示在……上面,从一边到另一边,因而正好符合文意。再如第41题,根据上下文信息结合选项的词义,“a shabby house”一个破旧的房子,“full of broken glass and rubbish”到处是破碎的玻璃片和垃圾,可以看出这里早已被遗弃多时。“occupied” 已占用的,在使用的“abandoned”被放弃的,被遗弃的,“emptied” 被清空的,“robbed”被抢劫的,均不符合。通过对上述三道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考生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当然究其原因,客观上,孩子们因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体验,主观上也的确有些孩子有机会也不想体验的。
2013年江苏高考完形填空是得分率最低的题型,考生答题时因误判而出错的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是诸如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绝非老师课堂教学能够轻易涉及到或者备考过程中能信手点到,没有体验,不善梳理,加之缺乏海量的阅读训练,要想在此类试题的解题中有所作为,那几乎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如是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因此说,高中英语教学的落脚点就在于通过英语教学,学生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珍爱生命、明辨善恶、感知真情,教师要寓生活教育、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笔者认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尤其是作为处在教学一线的英语老师们不光对学生中常见的这類误判思维有深切的感受,更有一种急于问题的强烈愿望,我想,这正是我们加强研讨,寻求突破的力量之源。我们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点有益的尝试:
1. 回归课本,夯实语言基础是根本。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种语言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地掌握该语言所蕴含的基本内容,即该语言的词汇,句法和在具体实践运用中的习惯特点。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与汉语相比同样具有极丰富的内涵,所以,英语的学习利用必须着眼于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而要夯实基础,必须立足课本,以大纲为标准,以课本为依据,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要细致学习,力求打牢基础,也就是常说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脱离教材的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再强的理解能力也会像万丈高楼一样因为基础不牢而轰然倒地的。
2. 感受生活,让理解有了真切的体会。
试想一下,如果某篇材料是关于某个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者感知过的事物,那么他的解题也必定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的。一次旅游、一场电影、哪怕是一次深入的谈话亦或是一次细心的观察引发的感悟都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观看美剧,客观来讲,美剧不仅在语言的层面给英语学习者制造了一个真实的语境,而且也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文化环境。学习者往往通过精彩情节更容易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及句子的适用语境.同时也能逐渐习惯英语语言的思维方式。相当一部分生活剧直观的向我们介绍了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社会行为规范等一些传统英语教材里不一定包含的生活方面的实用信息。美剧因其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剧情还可以增加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英语发音有问题的同学而言,通过观看美剧还可以帮助纠正发音,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3. 海量训练,从实战中提高应变能力。
纸上谈兵,不通过实战去检验,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想。高中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量是应对高考的最低标准,要知道,信息时代千变万化,应对像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单靠“小米加步枪”式的落后套路是无法完胜这类“兵团”大战的。因而平时的大量阅读训练,例如阅读英语报刊、小说等对学生英语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为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走向深蓝,你、我、他都不是看客,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