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初探

2014-10-21 20:05马冀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6期
关键词:设计发展

马冀

【摘要】文章首先通过几种典例介绍了西方医疗建筑设计风格,接着分析了国内近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脉络,最后运用国外医疗建筑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新方向。

【关键词】医疗建筑;设计;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步发展,医疗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先进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该形势下,世界各国在医疗技术开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基于国外医疗建筑模式,我国医疗建筑在医疗体制、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手段等影响下,形式日渐错综复杂。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疗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现代医疗建筑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

一、国外医疗建筑发展与典例

(一)英国

爱丁堡皇家医院,正式使用时间为2003年,其建筑面积约为129000m2。整座医院只有3层,平面布局较为舒展,连通周边山谷融,使该做大型建筑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太大影响。该医院面积较广,包含6个专科医院,各集合体均有渗透力较强的边界,并能根据医疗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灵活性较强。医学院与主体建筑相互独立,其主入口连接主体,主入口紧连3个医疗区(诊疗室、手术室、急诊室)。整座建筑的地下室,则用来存储医疗器材、亚麻制品、洗涤设备以及消耗品等。

皇家伯恩茅斯医院,其整体布局选择了NuCleus模块,并重复使用了十字型模块,全部部门均集中于8.1米*5.4米的网格体系内。医院正中即为主入口,并通过90度角延伸至医疗街的住院区(东北方向)以及诊疗区(西北方向)。整座院区仅为1-2层高,屋顶采用了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节能效果极为良好。另外,设计师们还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等自然因素,将医院能耗降低至普通医院的30%,从而减少了运营费用。

图1 英国NucleuS模块系统

(二)德国

海德堡大学医疗中心于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面积共计53200m2,基地在复合式建筑网络(海德堡医疗圈)内,用地极为受限。设计者放弃了巨板式的现代医院,而选择了更为人性化的建筑尺度,并设计了很多采光内庭院,用以提升医疗中心的整体环境质量。加之建筑周围的生态水池与植物公园,整座院区的环境都十分优美。

Agatharied医院建成于1998年,其建筑及空间模式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该院建筑面积约为46200m2,病房设计如同公寓,走廊则留给人街道的感觉,办公区域与大厅如同广场,整座医院变成一座座村庄。病人来院就诊,不会感觉到压抑焦躁,医院极具亲和力的内饰及外观,让整体环境充满温馨,毫无压力。

(三)日本

北野医院,位于日本大阪繁华地区,它是一所现代化的集约型医院。该院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却在基地周边留出了宽敞的绿化面积,用以塑造公园供病人康复,并营造出了和谐的城市环境。造型方面,北野医院选择了半圆形设计,高层住院楼+矩形的门诊楼融合,外型极为协调。在高层和裙房交接处,医院共计了中央大厅(4层),并增加了整座医院的内部光线,便于病人释放压力。

昭和大学医院,其建设用地也比较紧张。设计者在深入分析医疗建筑及整体环境后,将容积率提升至2.9,建筑密度减少至36.7%,并留出了大量的绿化面积。大楼主入口主要是7层通高中厅,带给病人有别于传统医院的现代感。病人候诊区域的设置与普通医院诊室有所不同,它设立在外墙区域,让病人在候诊的同时能领会自然通风与采光。

二、近现代国内医疗建筑现状

从历史角度分析,奴隶社会晚期已有医院诞生,并延续至我国封建杜会。真正步入封建社会高峰时期-唐代后,农业、商业以及手工业十分繁荣,个体手工业者演变为“作坊”。个体医生也组成“坊”,最初叫做“悲田坊”,后改为“病坊”,这充分显示了生产组织从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医疗组织形式。形制上,医院仅仅是沿用“坊”的模式,当时并未出现典型的医院建筑设计。

鸦片战争时期,我国建筑逐渐走上近现代进程。在我国特定历史下,大部分近代医院均属于西方传教士文化的附产品。譬如:1827年后,澳门出现东印度医生葛雷枢;美国传教医生派克在广州新建了医院;仁济医院:英国洛克哈特在上海兴建;“双旗杆”医院:由伦敦会在北京兴建,后与其他医院融合为协和医院。该时期的医院建筑,除技术上无法赶超现在外,它的建筑规模相对较为成熟。譬如:医疗程序上,当时已严格区分开诊疗与治疗区域,这与现代医院将门诊部与医技分开设置基本相同。

伴随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我国医院建筑也迈上了现代时期。从国际角度看,医疗技术在二战后有了很大进展,人类对疾病诊断、治疗也有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医疗技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建筑设计,该发展已逐渐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不少掌握先进医疗技术的医院,其布局如同工业厂房。然而,“杏林”式布局在现代社会令人望尘莫及。人类重新反思医院的存在价值,也就是:医院已不再是救治生命的场地,更不是修复人体的加工厂,而应作为呵护人类身心的重要场所。

三、国内医疗建筑发展趋势

(一)功能复杂化,规模大型化

1.功能复杂化。城市规划背景下,市区老医院大多单床面积指标不高,发展用地较少。该种形势下,医院迫切需要建立一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其原来院区、病房以及门诊区都是80年代前的建筑,用地十分紧张。近年来新建了门诊、医技以及病房等多功能综合楼,征地成本虽高,但该建筑却能有效弥补医院的硬件缺陷。2.規模大型化。根据医院管理及功能要求,应新建多功能建筑,缩短流程,以达到资源共享之效;应合理布置就诊与治疗各功能科室,避免水平或垂直交通,实现规模大型化。

(二)布局集中化,倾向高层化

医疗建筑选择集中式布局,其优点在于:缩短医疗流程,便于水平与垂直联系,减少土地面积。集中式布局水平,通常选择≥1条主通道用以连通建筑群,各分支设立功能科室。在多种建筑群中,集中式布局具有较强的识别性。通过增强该种水平主通道上的服务功能,适当部署餐饮、休憩、购物、银行以及邮局等机构,能加强建筑空间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真正构建高层化的“医院街”。

(三)公共建筑属性增强

新时期,医院功能在不断增加,人类的健康意识也在提升,医院所要服务的对象,从患者扩展到健康人。除医疗外,医院还必须包含休息、银行以及餐饮等服务内容。设计室内环境时,应适时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度。针对医院公共空间,应尽量参考国内外其他公共建筑的设计特点,力求气派、和谐的实际效果。

结论

医院建筑设计属于综合性建设项目,受医疗体制、经济实力及科技手段等因素影响;随着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医院建筑设计师们应结合现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充分组合各项功能,让新建筑能为医院提供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刘玉龙.发达国家当代医疗建筑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建筑.2009(07)

[2]孙亚光.关于医疗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J].美苑.2011(01)

[3]刘建平.医疗建筑不能模仿[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06)

猜你喜欢
设计发展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区域发展篇
陈国兴设计作品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