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农业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富裕县生态农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一是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目前,全县的180万亩耕地、170万亩草原及5.5万亩水面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奶牛饲养量14万头。有10家企业44个品种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光明松鹤乳品有限公司、明星乳品有限公司,富裕老窖、绿源米业四家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标识,A级绿色食品标识总数达到21个,A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5万亩,产地环境监测面积26.3万亩。绿色奶牛饲养量8万头。二是农业环境得到改善。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有林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8%,湿地总面积96.8万亩,缓冲区面积为32.4万亩,实验区面积为31.7万亩,同时,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稻面积达到20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据统计,全县有养牛户2.5万户,奶牛存栏达到14万头,交售商品奶28万吨,农民奶资收入实现6.2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奶牛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的提升,每年有玉米及秸秆100万吨实现过腹增值。四是农村能源建设有了新发展。现全县建成8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一座,设计年处理粪便5000立方米,年产沼气15万立方米。建成户用小型8立方米的沼气池3500个,每年处理粪便60000立方米,年产沼气65万立方米。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降低了农产品品质,影响了农产品增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形成恶性循环;二是由于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生态农业发展;三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排放量不断增多,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水平低,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四是长期过度开垦、开采和滥砍滥伐,特别是前些年拍卖的“五荒”和开垦的河套草原现在已经基本都改变了用途,变成了耕地,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面积萎缩,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五是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凸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匮乏;六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利于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按照有利于提高土壤利用率,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分区治理、各有侧重、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内结构,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和种类,扩大生产规模,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立体栽培,改革耕作方法。深松、轮作技术体系,隔年或三年进行深松,使耕层土体膨松,有效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抵制盐碱明显,土壤气体相对增加了3倍,土体硬度降低一半,玉米—大豆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06%,金氮增加0.012%,土壤物理性状变好。增加有机物投入,秸秆直接还田。将直立在田间的玉米秸秆直接割倒粉碎成10厘米以下的碎段,并均匀抛撒地面,再用要茬粉碎机将要茬粉碎,灭茬后立即深耕25厘米以上,要求将秸秆全部覆盖严实并且用旋耕机、圆盘耕,完成整地起垄,待下年春播,结合整地,亩施优质农家肥1立方米。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肥配合施用及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肥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据实验,每年每亩施用2吨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有机质可提高0.035%,土壤容重降低每立方厘米0.21克,土壤空隙度增加1.10%,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肥配合施用及平衡施肥技术同时,做到平衡施肥,可增产12—15%。并将明显抑制耕地退化的效果。使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开发中低产田的一项内容。农民是利用土地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商品市场意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效益型农业的重要举措。
增大产出效益:有利于资源重复利用,促进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有利于培植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业内部的协调平衡的“五项”原则,重点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从长远上要根据我县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生态农业规划,明确目标,逐步实施。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好湿地开垦过度,“五荒”改变用途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九十年代我们有些乡镇和部门在当时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湿地草原发包垦成耕地。2000年后由于乌裕尔河和嫩江流域水量逐年减少,过去的湿地逐年变成干地的情况下又大量私开乱垦,严重地破坏了我县生态环境的基础,加之我们在“五荒”拍卖时把很多旱岗草原当作“五荒”拍卖出去,现在已变成熟地,又疏于后期管理,大部分“五荒”也已改变了用途,变成了耕地。这两块资源管理十分混乱,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我县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我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且引发了许多矛盾,致使群众上访不断,已成为我县重大不稳定因素,必须及早解决。因此建议,要进行一次彻底清理,清查湿地草原开垦和“五荒”的合同,对没签订合同私自开垦和没有履行合同的、改变“五荒”用途的要彻底进行纠正,收回发包地不在继续发包,有计划地恢复其本来面目,对已履行合同但又私自扩大开垦面积的,要责令其限期恢复,并从现在开始不再继续发包湿地草原和“五荒”,到期一块收回一块,有计划地逐年恢复原来的植被。二是在搞好奶牛提挡升级的基础上,解决好奶牛粪便无害化处理问题,现在我县奶牛存栏已达到14万多头,每头成年牛每天产生粪便约55升,其中15%左右干物质,算起来每年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这些资源利用好了不仅会对我县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有很大的改善,而且对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也都将是革命性的,可是现在我们还有很多村屯还没有把这些资源管好用好,随意乱堆乱放,有的甚至把牲畜粪便不经发酵就直接下地,成为农村造脏的根源,制造了村屯差、乱、脏的卫生环境,从长远上我们要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制造生物肥,近期上要加强管理,每个村屯都要规划出牲畜粪便统一堆放点,集中堆放,发酵后还田,逐步向制造生物肥方面发展。三是要解决好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被率问题,我县现有林面积不少,但分布不均,有的村覆被率已達到30%多,还有的不足10%。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好部分乡村的造林欠账问题,欠账的一定要补,而且标准不能降低。其次是要解决好造林布局与宜林地资源短缺的矛盾、盐碱地绿化与适应树种短缺的矛盾和工程造林投入大与群众自筹有限的矛盾,在逐年退耕还林的同时,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地造林,能栽一亩栽一亩,树种上要宜杨则杨,宜柳则柳,宜灌则灌,尽快提高我县森林覆被率,使其达到生态县的标准。四是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全力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现有无公害化整县推进的基础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县畜禽产品和其它农副产品全部无公害,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在现有绿标基础上继续申报A级绿色食品标识认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解决好认识问题。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现在不仅农民群众认识不高,就是我们的各级干部也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各级干部和农民宣传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作用和生态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宣传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农业的策略,统一思想集全县之力努力搞好生态县建设;要组织有关专家对生态农业的有关课题进行研究论证。同时还要继续搞好绿证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积极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引进技术和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保我县生态农业健康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161200黑龙江省富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