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
【摘要】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存在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模板支撑体系技术落后、施工缝处理不到位、施工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要求提高相关人员认识,健全管理体系,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混凝土施工质量水平提高。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等级;模板;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混凝土作为最重要的工程材料,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应了解其施工工序,即便如此混凝土工程施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影响到施工进度和工程成本。依据工程实际,探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
1、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采用预拌混凝土,对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能降耗、节省施工用地、改善劳动条件、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个别工程采用的预拌混凝土的产品质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虽然部分检验批或分项工程经设计单位验算认可能满足结构安全,但毕竟没有达到原设计要求,降低了安全储备;如经设计单位验算不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则要采取补强加固处理措施;若补强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需要,则要进行拆除处理。这对各方都是损失。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水泥强度等级、水灰比、骨料性质、施工质量、养护条件和龄期。
(1) 、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
在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所用的水泥强度等级越高,制成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当用同品种同等级的水泥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主要取决于水灰比。水灰比越小,水泥石强度越高,与骨料粘结力也越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就越高。适当控制水灰比及水泥用量,是决定混凝土密实的主要因素。
(2) 、养护温度与湿度
混凝土的硬化,关键在于水泥的水化作用。温度越高,水泥水化越快,混凝土强度发展也越快;反之,温度越低,水泥水化越慢,混凝土强度发展也越缓慢。周围环境湿度对水泥的水化作用也有着显著影响:湿度适当,水泥水化作用便能顺利进行,混凝土强度得到了充分发展;湿度不足,混凝土失去水分干燥,而影响水泥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甚至停止水化,水泥的水化作用不能完成,严重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因此,在夏季施工混凝土要特别注意浇水养护,保持必要的湿度;在冬季施工混凝土要特别注意保持必要的温度。
(3) 、龄期。
混凝土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其强度随龄期的增加而提高。最初七至十四天强度增长较快,二十八天后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
造成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未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下料。尤其是在市场上低价竞标,中标后为追求利润,偷工减料。
为此,施工及混凝土生产单位必须提高认识,应走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要派员进驻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监控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混凝土材料生产质量,真正实施从源头抓起,控制混凝土生产质量。
当然,也要注意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其他因素。
2、模板、支架体系技术相对落后
模板、支架在建设工程中作为周转材料,虽然不构成工程实体,但对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影响极大。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板、支架体系技术落后;施工单位对模板、支架体系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模板及支架施工安装质量不高;现浇混凝土实测项目偏差大、保护层厚度偏差大、观感质量不理想。这些问题已成为了工程质量通病。为此:
(1) 、必须充分认识到模板安装分项工程的重要性。模扳及其支架要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浇筑混凝土时,应对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现异常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处理。
(2)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模板及支架。
(3) 、要加强模板工程施工管理,做到精准、文明施工。模板制作与安装要精准,保证结构构件形状、位置、尺寸,确保轴线、标高、垂直度、平整度、高低差均符合规范要求;重视模板表面光洁度、拼缝严密;加强模板安拆、维护、保养工作,不硬砸乱撬,随意乱扔。
(4) 、落实模板支架施工技术方案设计工作。模板及支架设计须由专门部门进行,实行专业化管理,该项工作对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提高科学化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 、重视模板、支架的使用与拆除工作,确保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重视施工方案报审管理工作,认真编制详尽、合理、科学、严谨的施工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审。属于危险性较大的高大模板和脚手架工程的施工方案,要组织专家论证。
(6) 、积极推广新型模板、支架材料的应用,促进建筑工程模板支架系统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施工管理水平。
3、对连续浇筑混凝土存在错误的认识,随意留置施工缝
混凝土连续浇筑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规定:混凝土连续浇筑属主控项目,应全部符合要求。但部分施工人员认为:只要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未停止作业就是连续浇筑。导致部分基础、底板、柱、梁、板及其节点部位经常出现因顺序混乱、间歇时间过长而出现第一层终凝才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施工过程中随意留置施工缝,施工缝处理不到位,是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规定: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施工缝应: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办轻小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原则上不应留置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实际上部分施工人员认为施工缝如何处理,在浇完混凝土后都看不见了,思想麻痹,悄然留下了质量隐患。
4、施工管理不到位,施工操作人员知识缺乏
现阶段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差距较大,施工人员劳动技能相差悬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明显差异,主要有:
(1) 、编制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性;没有认真落实施工技术方案交底制度,交底只是流于形式。
(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执行过程中有偏差。
(3) 、运输过程中,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损失较大、到达施工现场后未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直加水增加混凝土的可泵性;混凝土浇筑倾倒高度偏大,造成混凝土离析;工人缺乏应有的知识技能,振动棒插入间距过大,坚向结构振捣不实,施工中振动棒触碰钢筋造成钢筋变形移位。
(4) 、混凝土养护工作不到位,开始养护时间太迟,结束时间太早,养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等。
(5) 、成品保护工作落实差,拆模时间过早,乱撬重砸,造成混凝土构件缺棱掉角、开裂等。
(6) 、冬、夏期施工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措施不落实,对热工及温度应力计算结果重视不够。
(7)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施工检验记录表不真实。
结 语
为了提高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应提高全员思想认识,健全各项管理体制;加强操作工人培训,提高业务技能。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管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努力实现混凝土工程施工规范化管理,逐步提高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实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