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再琪 王琳
【摘 要】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有着人的“第二幅面孔”的美称。教师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问和艺术。教师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涵盖了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品德,教师人格等多方面因素。教师语言又绝对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和谐,进而教师语言的运用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教师语言修养的论述,总结出积极的教师语言以及不良的教师语言对学生影响,并提出我国现阶段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途径,指出教师语言应在理性化的基础上加以感性因素,使所有人类心灵工程师们拥有一把善用语言的金钥匙,去开启满园桃李的心灵大门。
【关键词】教师;语言修养;学生
1 教师语言修养概述
“教师职业语言是通过特定的交际对象(教师与学生),特定的场景(课堂和其他学习场所),特定的话题(大纲和教学内容),特定的方式(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来实现的口语形式。”①其理论意义是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以语言表意功能为切入点,对教师语言的特征进行语言学概括,探究其规律性,从而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语言修养的内在要求。教师语言准确性的具体要求是语言准确,鲜明,简练。所谓简练,就是语言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丝丝相扣。见解独到而深刻也带有准确性的特征,不含糊。让学生耳目一新的语言,会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准确的接受和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把话说通,说明白,说透彻。既要有书面语的精神面貌,又要具備口语的浅显易懂,容易交流,容易接受。
教师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是准确性的延展和扩充。按照我们现在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来看,学生中心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接受效果为依托。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讲到林觉民的《与妻书》。林觉民是的当时黄花岗72位革命英雄之一。《与妻书》是他在与妻子的家书中表达的侠骨柔情,舍生取义。同时,同学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林觉民何许人也?老师可以当即回答,他是林长民的堂弟,林长民则是“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的父亲,也是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岳父。这样一来,就把一个陌生的名字和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人巧妙的联系起来了,这也是给同学们学习新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逻辑基础。
教师语言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的情感和智慧的统一。教师的直接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而终极目标是启迪学生的智慧。所以,教师本身就要充满智慧,也是打铁需要自身硬的道理。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积极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语言富有饱满的情感,课堂才会永驻生命的色彩。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是从启迪心智开始的。教师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催化剂,要有激人思维,撩人心智的功效”②。
2 良好的教师语言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实:鼓励的语言催人奋进,生动的语言使人清晰。严密的语言使人可信,乐观的语言使人向上。教师语言,在课堂以及师生交往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语言是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和煦的,却又必须提供能够生长的能量。
教师语言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用贴近生活的的语言,从而学生可以提高吸收知识的效率。例如一节历史课中,讲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一位好的教师就会这样告诉学生:当时北洋水师舰队的排名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可以说不亚于日本。但是,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了?这里面有深的问题去思考。学生群体的思维最为活跃,会很自然的和现在的中日之间的种种问题挂钩。这样,整个以让学生梳理知识的历史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挖掘新知识,形成一种自我探究的趋向心理。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表现出教师自身知识渊博,教学能力突出,自然就会获得学生的模仿和尊重。师生关系不是刻意去培养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以及和学生的共处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幽默风趣智慧的表达,以及端正的品行人格和不落后于当前社会文化的个性风格,都会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教师。而在教师语言中,教师不能唯我独尊,但却又要有一定威严权威的感觉。这样的教师语言可以充分体现出师生的民主关系,使学生们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认为教师既是自己尊重的人,又同时与自己平等,可以交往的知己朋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和教师所讲的话产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对准琴弦。有人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很枯燥的,我不赞同他们的观点。教师的工作每天都是不同的、新鲜的,能陪伴单纯的孩子们走过他们的童年、青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教师影响学生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更深层次讲,教师语言是一个教师所有素质有机组合的结果。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的关心,细心,态度,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爱护孩子的良好品德。
3 教师的不良语言习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语言是学生语言的的范型,对学生的语言习惯、语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语言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意识的影响;另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语言仓库,学生可以从这个仓库里学到新的词汇、新的句式、学会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于处在幼儿园的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一个良好的语言范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理,不良的教师语言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造成的影响是深刻并且持久的。例如有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语言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讲课时用普通话,生活环节或者与学生、家长私下聊天时用当地方言,造成了学生对普通话不坚持,这是一个消极影响。有一些教师,词语不够丰富,语言缺少变化,内容贫乏,这样的教师语言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会受到阻碍,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下降。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美,在于言辞的清晰准确。如若教师语言不够准确,不仅会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产生模棱两可的之感,而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教师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榜样。教师语言是学生语言习惯养成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
4 提高教师语言修养的途径
提高教师语言修养本质上不是仅仅使用规范化课堂用语或者教师职业语言,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使得教师在从业方面和自我教育方面不断进取、不断提高。提高教师语言修养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教师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细腻、豪迈;教师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智慧,深邃、仁爱;教师语言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品位。
4.1 正确把握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全国教师从业资格包含普通话等级资格,也就是说,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基本国策的具体执行实例。对于课堂上的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以普通话为标准,不允许使用非标准普通话和其他地区方言来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对于这一规则,教师作为一线的工作者,本身对于方言,俚语,土话和课堂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关系要辩证的看。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民族语言。我国的地域庞大,民族分布又是大杂居和小聚居,并且由于地域、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关系,我国南北方、东西方体现在语言语音和一些字义上的东西有很大的差别。有一些特定的方言又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粤语,比如四川方言。所以,在执行课堂语言修养标准的过程中,教师要辩证的看、辩证的做。
4.2 克服粗鄙化,力求纯洁性
一个人的内心修养程度,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在其语言和行为上。教师作为学生世界观形成时期的表率,作为学生每天打交道时间最久的身体力行的模仿对象,其语言的表达方式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内在素质。课堂不仅仅是传递具体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修身养性,良好道德和人格的养成场所。而教师本身的师德、威信、个人魅力、个人的良好习惯都可以直接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教师语言的雅俗,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根源是教师内心的修养。
4.3 克服模式化,追求人性化
教师语言的人性化就是教师职业的情感性的一个具体表达。教师能把高尚的师德和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沉完美的爱表达出来,就是人性化的。因为教育对象——学生都是可塑造的人,这一点为教师语言的人性化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同时,教师语言的人性化和教师的自身修养也是离不开的。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主体。教师对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中所能提炼出来的情感理解越深刻,教师就会在教学和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语言中越能体现人性和爱。
【参考文献】
[1]李力,姜洪.教师语言特征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1).
[2]李滢,徐晓俊,郭海峰.教师语言修养初探[D].安徽: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3]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Z].北京:北京精华学校历史讲义,2009.
[4]王芳.课堂永远的生命色彩——浅谈教师的语言智慧[J].四川:读与写杂志,2012,5,9(5).
[5]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和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王世斗.浅议课堂教育中的激励方法[J].北京:学术纵横,2012,7.
[11]張艳丽.谈教师语言[J].河北:衡水师专学报,2001,9.
[12]王铜川.正确使用教学语言提高课堂实效[J]北京:现代阅读,2012,5.
注释:
①李力.教师语言特征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1).
②王芳.课堂永远的生命色彩——浅谈教师的语言智慧[J].读与写杂志,2012(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