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文化建设

2014-10-21 20:08张辰钰
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对策

张辰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发展过快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必然。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探索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化缺失带来的危害,将生态文化作为个人、企业、政府的行为指南,提高个人文化素质,转变企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政绩考核体系,以推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文化缺失;对策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独立而先进的新型文明,是对工业发展理性反思形成的产物。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狭义上看,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上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具体表现,是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生态文明感悟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抽象的,是精神;文明是具体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生态文化作为其精神支柱,将生态文化的理念融入和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

二、生态文化缺失的危害

作为新型、独立的高级文化,生态文化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个人、企业、政府必须以生态文化作为行为指南。

从个人角度看。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力量的集合足以改变一切。人们存在从众心理,登山时,游人看到整座山被破坏殆尽,那么即使再折一根也会无伤大雅,就像有素质修养的人在果皮遍地的大街上,可以乱扔乱吐而不感到羞愧。文化决定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态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它要求每一个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时刻遵循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相反,生态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生产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污染和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将生态文化引入企业,引导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中国企业的主流文化是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粗放型的发展,其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浪费十分严重。生态文化缺失导致企业片面以经济发展为主,任意排放污染和废弃物,致使河流、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2011年中国GDP47萬多亿元,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多达到2 .82万亿元。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力量,因此必须构建生态型政府,使政府决策生态化,要求政府做到生态执政,即“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依法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权力”。政府按理不应该是环境破坏者,但是由于生态文化的缺失,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由以下表现:第一,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对环境缺乏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由于政府政策的失误或者与某些利益集团勾结,同时无人或者缺乏监管,破坏者将更加肆无忌惮,最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政府对本地污染企业的地方保护。第二,对保护环境提供的财力、物力、人力有所不足,甚至逐年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第三,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掩饰污染而封锁污染信息,甚至阻挠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建立生态型政府已经迫在眉睫。

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先天不足,后天破坏,透支发展,延误后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三十年内完成了西方工业国家上百年的工业任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但是也把上百年的工业破坏集中在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对于环境资源“先天不足”的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后天破坏”。我国人均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湖泊、河流、地下水过度开发导致湖泊萎缩、河水断流、地下水干涸;空气污染严重,今年甚至出现长时间的雾霭天气,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沙漠化范围扩大、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耕地的减少不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对资源透支性开发,预支子孙后代的资源,污染破坏子孙的生存空间,这种种行为都是生态文化的缺失造成的。要想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转变个人的价值观、企业的生产观和政府的执政观,使个人、企业、政府树立生态文化观,由自发的保护生态环境向自觉转变。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都已经被现实证明了它们并不有利于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生态文化才能够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的永续发展。生态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不仅能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能够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指导政府进行绿色执政。

第一,生态文化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人类的实践过程是“实践——认识——形成理论——以理论指导再实践”,中国政府制定国家战略,不是空口无凭或者是没有任何依据,它是在生态文化指导下进行。人们通过树立生态文化观,以生态文化作为行为指导,从而认识生态规律,掌握自然发展的轨迹,然后转变自身生活生产方式,以适应环境。人们对生态文化的态度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只有将生态文化作为根本行为准则,才能够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第二,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由他们本身的文化所决定的,工业文化讲求“人类中心主义”,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工业文化的指导下,大量企业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赚取经济利益。与工业文化不同,生态文化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生态文化并不反对人们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它强调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要做到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的利益,生态文化要求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由传统浪费型消费模式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

第三,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生产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生产工具。生态文化不仅在理论上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起着推动作用。由于生态文化主张绿色生产,倡导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就需要及时处理,若以工业文化为指导,則废弃物将会被直接排放,然而若以生态文化为指导,则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开发新的工具,回收废弃物,用新的生产工具对废弃物进行加工,从而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由此观之,生态文化对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它有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

第四,生态文化建设有助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生态执政,在全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同时政府也是整个社会的引导者。通过生态文化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在政府主导下,从学校、新闻媒体、舆论、教育、规章制度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大纲,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德育之中,提高个人生态文化素质,通过信息公开,利用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进行舆论监督,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严惩环境破坏者,奖励环境保护者。

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化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生态文化追求整个社会达到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全面开展,多管齐下,从个人、企业、政府多个角度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个人生态文化建设是根本,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生态文化建设是主要推动力量。

第一,普及环境教育,广泛宣传生态文化,使公众树立生态价值观,转变人民大众的消费生活模式,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个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对全民实施生态教育,在学校中开展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将生态文化学习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中。在校外则是利用舆论导向,依靠新闻、报纸、传媒等中介,向广大人民群众弘扬生态文化,倡导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加大文化消费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在校内通过德育强化新生代的生态文化意识,在校外通过宣传唤醒人民群众的生态良知,使公众树立生态价值观,从而转变人民群众的消费模式和行为模式,使其由传统的浪费型消费模式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使人民群众不仅仅是黄种人,同时也要使其成为“绿色人”、“环保人”、“生态人”,倡导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如每天出行尽量乘坐公交、地铁,不乱扔乱吐,节约用水用电,最终十三亿中国人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当中。

第二,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企业文化当中,构建循环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中开展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树立企业生态文化观,以生态文化取代生产文化,解决企业效益与环境的矛盾。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企业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为了让污染源头消失,应当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企业文化当中,在企业进行全员生态文化素质教育,从基层员工到企业高层领导,每一个人都以生态文化为行为指南,基层员工生产时坚持清洁生产,领导层制定政策时坚持绿色决策。同时将企业生产模式由单一粗放型生产模式向循环生产模式转变,把“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资源——产品——循环利用资源——产品”,对废物进行回收处理用于再生产。转变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企业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评价企业发展的根本标准,应当在生态文化的指导下,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追求绿色效益,并且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

第三,加强政府人员生态文化素质教育,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绿色GDP”考核系统,建立绿色政府,使政府决策生态化。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它通过政令、法规对环境起着最直接的干预作用,同时间接地对个人、企业产生着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在政府内部加强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公务人员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最关键在于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现行的政绩考核标准是传统的以GDP为主,将生态文化引入政府部门,构建“绿色GDP”考核系统,使政绩考核标准由传统模式转为以绿色GDP为主要标准的绿色考核模式,在计算GDP的增长时,扣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此衡量官员政绩,那么政府人员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必然会将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从而做到生态执政。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从个人、企业、政府着手,还需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21世纪人才最重要,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有一个领导者或者一个领导集体,要想在全社会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就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社会调查、组织策划、项目实施,由他们首先牵头推广生态文化,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提供一个专项资金,用于培养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并且为他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如财力、物力和相关政策。人们是有从众心理的,当有那么一批人才队伍在默默奉献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当中,并且会成烈火燎原之势,燃遍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第一步必然是理论与精神支柱,即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共同演进,最终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生态文化指导着个人、企业、政府的行为,促使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蔡登谷.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中国林业2007年7月.

[2]黄爱宝.生态型政府构建的背景动因.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7卷第1期 .

[3]黄伟.生态执政的实现途径.光明日报2012年9月第015版.

[4]王婷.生态危机解读与生态文化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7月.

[5]王静.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绿色文明”的必然选择.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6月第3期.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