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婷婷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向来在语文课堂中是教学的重点。在高中阶段,《<史记>选读》作为选修课程中“文化论著研读”的系列课程之一,它的设置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史记>选读》教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及语文的功用
(一)符合社会的的发展需求
“母语的语言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为基本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①,“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语文素养养成的根本,是养成作为国文母语的语言意识品质”。②但是面对现代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面对影响越来越大的现代化传播媒介,面对对升学率过于强调的现状,学校和家庭越来越看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更加忽略了去发展一些非智力因素,学生也更喜欢把精力放在英语和计算机等一些见效快的科目上。那么,在现今的社会到底文言文的学习还有无必要?答案是肯定的。而《<史记>选读》就是最好的文言文范文。
(二)符合语文学科的发展需求
语文学科向来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强,人文性浓的特点,这也是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满足于语文学科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其发展。《新课标》的“文化论著”中明确指出: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③因此,“语文老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和文字,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人们的情、意、理、趣,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触摸到民族文化的积淀,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④而《<史记>选读》的教学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符合“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積累·整合:学习《<史记>选读》的时候加强在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注重自己的文言基础,并能分类整合。如在整理宾语前置的时候,可以整合出一下几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如“谁、曷、何、奚、胡、安、恶、焉”等)作宾语时或在介宾短语中要前置,如《鸿门宴》中“沛公安在”和“不然,籍何以至此”,;二是在否定句中(一般句中必须有“未、不、毋、未、无、莫未、”等否定词),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如《秦始皇本纪》中“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三是用“之”或“是”来作提宾的标志,如《李将军列传》中“其李将军之谓也”,成语“唯利是图、马首是瞻”等。
2.感受·鉴赏:阅读《<史记>选读》时,就要通过咀嚼它的语言,感受它的思想、艺术魅力,促进想像力和审美力的发展。如在《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这很显然是刘邦在“鸿门宴”之前与项伯拉关系、“释嫌疑”、“表忠心”的话,刘邦的语气由语陈述转反问,再转祈使,这现出来的是刘邦的详慎卑抑,也显现出他的心机及其老练。
3.思考·领悟:能与《<史记>选读》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由此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如在《报任安书》中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后的心情,对“四不辱”和“六受辱”作了叙述,先将“不辱”和“受辱”进行比较对照,来体现出“受辱”的可悲;又把“六受辱”按受辱程度的不同,由浅到深依次一一叙述,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学生一步一步读过来,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司马迁所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以及他处在这种悲惨处境中,那种奇耻大辱为他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
4.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5.发现·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阅读学习优秀文化典籍《<史记>选读》,一方面可以对常见的文言知识进行积累整合,另一方面通过思考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在生活中有所应用和创新,这也就符合了高中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理念。
(二)符合选修课程的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在“传记方面”的学习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⑥
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在每一篇的最后都会采用“太史公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或者历史事件的评价,这也让我们学会对待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学会从多角度来看待。又如:塑造传记人物与小说人物存在异同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塑造人物都要抓住发身在人物身上的典型的生动的故事,都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其性格特征,都要注意发掘人物身上的细枝末节;但传记作者必须要通过仔细地观察,突出传主的个性和心理因素,以体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些在《史记选读》中都有所体现,如:同样是看到秦始皇的出行阵仗,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的是“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二陈涉说的则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三句话都能体现三人的雄心壮志,但是含义还是大有区别的:陈涉其中蕴含着蔑视王侯将相的成分;而项羽是发出要取代皇帝的豪情壮志;刘邦因为他当时只是一个个地痞流氓,底气自然不足,语言上更没有项羽狂妄。
学习经典论著,“对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帮助”⑦。《<史记>选读》正是选取了其中最为经典和主要的内容。《<史记>选读》有效的补充了文言文必修课程,它是优秀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解:
①李林海.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
②宁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改革试点班课堂讲义“语文教案规范”征求意见稿.[J],2010.(10).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⑤丁帆,杨九俊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五[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⑦唐江澍、张克中.走进<史记>—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介绍.载《古典文学知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