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琴 游可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明清时期叙事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其中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塑造手法非常值得思考、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钗黛合一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小说情节的展开必须依托于人物的变化和发展,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角色,这些角色通过一些关键人物串联起来,本文主要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一、潇湘妃子林黛玉
不平凡的人物出场必有一段奇特经历,比如林黛玉原是作者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从开篇“绛珠仙草”化身便可以想到林黛玉的形象是如何超凡脱俗,作者还未直接描写黛玉的形象,但是却让人对这她心仪不已。为了使形象丰满起来,会着力对其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这时多用细节表现其与众不同。在《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通过侧面描写她的外在美,巧借王熙凤之口和贾宝玉的眼来表现。“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段侧面描写出黛玉迷离、梦幻、柔弱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
作者常运用伏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名字、别号、房屋名等都有深刻含义。元妃省亲时题名的“潇湘馆”为黛玉住处,馆因竹而得名,黛玉也因馆有“潇湘妃子”的雅号。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黛玉品格的象征。黛玉是绛珠仙子临凡,“绛珠”暗指血泪。作者用斑斑血泪的湘妃竹来比喻黛玉,表现其君子性格,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暗喻宝黛关系,这“潇湘”是古诗文中常用来特指情深的湘水,此处也预示在后文黛玉因思念宝玉而泪尽夭亡的结局。
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往往用诗词来宣泄人物的离情别绪。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連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黛玉的诗就是其心灵写照,让她变得更加美丽。
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作者成功将林黛玉这一形象刻画入木三分。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二、蘅芜君薛宝钗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薛宝钗是其另一重要女性形象。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冷环境突出人物冰冷的性格,在描写薛宝钗时,通过她居住环境的冰冷突出她冰冷的个性。如:宝钗住的蘅芜苑,先是“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再“各种奇草异卉仙藤,愈冷愈苍翠。”最后“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阴冷的院子,雪洞似的卧室,唯一且不带光泽的花,都表明了主人的冷情寡欲,丝毫没有少女的烂漫和热情。另外“金钗雪里埋”,薛宝钗名字的谐音“雪包钗”,也隐喻了宝钗的性格。
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也用了很多诗词,这些诗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红楼梦》的诗词不仅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与人物的性格也有紧密的联系。诗词与故事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重要的表现对象。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薛宝钗的形象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对她进行语言描写时,作者多次刻画她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薛宝钗一出场,宝钗的房间同她的内心是相互映照的,衬托出她冷眼看尘世的姿态,并且和她的词作“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是相互呼应的,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随时从分、颇有人缘的薛宝钗会做出《螃蟹咏》这种愤世嫉俗的诗词来。通过环境、外貌、动作等各个方面塑造了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的宝钗,看似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的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对社会也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钗黛合一”的观点
《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独具匠心,其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红学中的一种说法“黛钗合一”论,指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优秀,不能分出高低,所以有了黛钗合一之称。俞平伯引述了一些新发现的前人关于“钗黛一身”的批语,还进一步提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警幻仙子将妹妹许配给宝玉,在宝玉眼中,这名女子“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而她的名字也叫作“兼美”。这些正是钗黛二美合一的隐喻。从判词、并举、名字、兼美、诗词等多个方面对“钗黛合一”观点加以佐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作者把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她们在判词中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运用多种手法塑造的钗黛二人,使得《红楼梦》这一千古奇书更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张松竹.《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遇合分析[J].作家,2012
[2]彭小南.《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刻画的认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1
[3]辛欣.“钗黛合一”评议[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03-01
[4]高青芝.《红楼梦》“冷”、“热”环境与人物形象塑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9-25
[5]王龙.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J].科技信息,20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