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山
摘 要:大豆是我省的主要经济和粮食作物,而大豆病虫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病虫害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因此,做好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疾病及虫害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防治这些病虫害的主要技术和措施,以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字:病虫害 趋势 防止
大豆起源于我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倍受人们喜爱,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栽培作物之一。大豆在栽培生产过程中经常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如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毒病、大豆蚜、食心虫等一直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及时和科学诊断大豆上发生的各种病虫害,对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根据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针对介绍了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发生趋势
根据全省植保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栽培状况及天气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7月30日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下发了《农作物病虫预报》(2013年第17期)文件,要求各地注意防治大豆中后期主要病虫害。
1.大豆食心虫预计大豆食心虫在全省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西部和东部部分虫源基数较大的县(市)有偏重发生趋势。
2.大豆蚜预计大豆蚜在全省总体为轻发生,中南部山区、半山区有偏重发生趋势。
3.大豆茎折病预计大豆茎折病主要发生在我省西北部大豆主产区,将中等偏重发生;
4.大豆菌核病预计大豆菌核病将重于常年。
二、病害发生特点
1、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病虫害现象现在依然存在并且危害严重,如大豆根腐病、大豆包囊线虫病,已经成为我省目前主要的防治对象。
2、相较于往年发生的较轻的病虫害,比如大豆褐纹病和大豆菌核病,现在出现了加重情况,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病虫害。
3、由于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不同年份根据气候特点也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轻重范围大小各不相同。
4、不断出现新型病害,需要加强科技力度防治。
5、大豆菟丝子等检疫性病害有加重的趋势。
三、诱发病害因素
1、尚未研发出有效的抗病大豆品种,在自然种植条件下易于诱导病害的发生。
2、近年的土壤中存在越来越多的菌核病菌,致使大豆核菌病逐年加重。
3、大豆灰斑病菌发生变异现象,导致大豆自身抗病性越来越差。
4、没有加强对褐纹病的认识程度,没有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导致大豆叶片大面积脱落。
四、发病条件
1、不采取轮作制度,常年连作致使大豆病菌在土壤中深居腐生,细菌寄居在大豆根株上,生长条件适宜,繁殖速度快,加深病虫害程度,因此,连作年限越长,病虫灾害就越严重。
2、由于土壤理化性质越来越严重,质地疏松,导致发病率高居不下,风砂盐碱地更为严重。
3、土壤的温度适度对大豆出芽影响巨大。大豆种子出芽至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低于9℃出苗就会受到影响。当出苗温度过低时,发病情况就会更为严重。当土壤含水量大,湿度过高时,幼苗长势羸弱,抗病能力差,容易遭受病毒的感染。
五、防治方法
1、综合防治策略:从生态的整体角度出发,针对大豆在生长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树立一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以预防防治为前提,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投入,以更加安全、合理而有效的方式防治大豆病虫害。
2、合理进行轮耕制度:采取当前广泛推广的麦—麦—豆,麦—豆—杂,麦—杂—豆以及麦—麦—豆—杂,麦—豆—麦—杂等轮作制度,可以减轻土传病害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虫病害。同时,严格禁止重茬与迎茬等轮作制度。
3、清除病株残体:大豆收割后,应该清除土壤中的病株残体,进行翻地,将病株残体深埋在地下,从根源上防治病原体的侵入。对于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应该通过翻耕土地,将害虫暴露在土壤表层,增加害虫的死亡率,减少第二年的害虫发病率。
4、选用抗病良种:结合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良好的抗病品种。
5、加强栽培管理:在播种期间,严格控制好时间,播种时间过早或者过晚均可加深加重根腐病的发生,所以播种时应尽量晚播和深播。一般情况下,在土表0~5cm土温基本控制在6~8℃时播种即可。当有墒情时,尽量晚播,尤其是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时,最好不要播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密植,调整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5cm左右,当使用除草剂时,可以适当加深播种深度。
6、加强化学防治措施:针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通过药剂拌种,保护好幼苗,防治病虫害的浸染危害。例如当大豆根腐较为严重时,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上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2),用药总量为种子的0,5%。
7、利用化学方式除草:有计划的在大豆播种前和播种后利用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处理,清楚病、虫源,减少病虫源的寄主,降低土壤温度,通风透光。同时应在播种后,种子出苗前进行处理,将杂草消灭在苗出土前后。
8、藥剂防治:当田间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每亩可以采用40%乐果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兑水喷雾。防治二条叶甲、圆跳虫、黑融金龟壳甲等害虫时,每亩可采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30~50ml兑水喷雾。
防治大豆病虫害是个长久而又持续的论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科技水平,使我国的大豆产量和品质更上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 牛忠林. 三江平原玉米生产田主要病虫害的鉴别与防治[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08)
[2] 宋秀娟. 大豆病害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4)
(作者单位:156400黑龙江省同江市三村镇农业畜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