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晖
最近两年,初中毕业生数逐年减少,除去普通高中录取以及外流人员,给职业学校留下的学生数不足500人,有的学校已经达到无生可招的程度。如何应对这种危机,这是校领导以及相关负责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否则,这势必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阻碍。应对生源危机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牵涉到的层面很多。针对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不妨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抓起。
一、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初中生源数量逐年减少,是导致中职学校缩减招生规模的最直接原因。但“生源危机”的实质还是“吸引力危机”。因为对老百姓而言,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或者能够满足孩子毕业后的高工资就业需求,或者能够满足孩子读完中职后继续升学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工资水平的上升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带来高学历文凭易得性的增强,中职教育就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所以,应对“生源危机”,首先要解决“吸引力危机”。
二、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观
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往上面临着和大学生的竞争,有心无力;往下又要与农民工抢饭碗,心有不甘。这种尴尬的局面不扭转,很难吸引学生到中职学校来就读。就业观的改变是个艰难的进程,它需要多方的努力。
三、加强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加強硬件建设外,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软实力,也很重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中职学校办学越是困难,越要重视抓教学质量,生源素质越是下降, 越要重视抓常规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常规管理的中的备、讲、批、辅、考一定要常抓不懈。当然,这些管理一定要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上的常规管理是应该有区别的。
四、加强课程设置和改革,打造特色学校
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要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加大校企合作,课程怎么改,课程怎么设置,不由学校单方面研究决定,而是需要企业加入,学校要灵活统筹。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目前缺乏操作性强的手段。如果能大面积实施这种模块课程,就能使职教教学管理既落在实处,又便于操作,实用性较强,企业也可以拿来即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我认为这种管理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第一,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管理“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宽基础”阶段所学内容,由于并不针对某一职业或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 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基本素质,成百上千个专业因此可归类为几十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的“宽基础”阶段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即使有差异,也可通过“一纲多本”的形式解决。这一阶段课程通常在学生一年级开设。 第二,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管理“活模块”阶段的课程。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且力争做到行为目标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学校就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实行“模块教学。由于学生在一年级进行了“一纲多本”的形式学习,学起来也有一定的基础,掌握起来也较容易,学生技能得到了强化,真正实现了专业与岗位对接,能很好的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企业的“金蓝领 ”。 上述两方面的管理,不但使教学管理能落在实处,而且使教研工作也有了极强的操作性。 这种“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实施,不但有利于校内教研活动的组织,而且有利于考教分离和考核社会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教师自定教材,自定进度,自选考题,自己判卷等教学随意性的弊病,还有助于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与反馈。
五、大力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中职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针对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要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及实 训教师队伍建设,要注意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对生源素质下降且呈现严重参差不齐的现实,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生源素质的变化,实现因材施教;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还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要面向市场,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技能培训方式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发或选用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或教材,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这一点,上文提到的加强校企合作,也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与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校企合作以后,学校外聘企业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效果很好。 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职业学校的教师去实施“三查,两评,三兑现”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参与。 职业学校教师的大量付出,需要学校组织的体贴和关怀。学校要为教师在教学,科研,进修,职称评聘,政治进步,生活保障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