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巍
摘要:建国以来国内研究者分别从比较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三个较为集中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经过文献梳理和研究,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对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造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针对本土性、地区性的关于建国初期的初级教育的改造问题亟须加强;教育宏观体系和原则性思路层面的研究多,总体层面的研究则寥若晨星。本文通过梳理分类大量的文献,从中发现国内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建国初期中小学改造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建国初期;教育改造;初级教育;地区性
一、问题的提出
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此同时必须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为改革与发展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采取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1950年12月,按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接管了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初等学校约,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1952年 9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在接管和接办旧有学校的过程中,进行了教育改革。1950年 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当时中国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的教育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因此,在这时期,对旧有学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完全是必要的。
六盘水地区也要和中央同步,1949年12月,六盘水地区解放,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对当地的机构进行了接管和改造,教育机构也自然在其列,由于“刚刚解放,各方面并不稳定,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旧式的教育事业必须进行改革,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①”,因此,对中小学的接管和改造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从当前的文献中分析不难看出,针对教育改造的具体层面的研究很多,比如教材的改革,师资队伍的改造,学制的改革等等,然而,虽然针对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造的文献较多,但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地区的研究就特别的少,尤其是贵州地区建国初期的初级教育的总体改造的研究就没有了,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建国以来我国关于教育改革的研究视角有哪些?每一类的研究视角下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本文将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二、建国以来中小学教育改造的研究视角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当代的教育,一般是校园文化的创建、当代教学数字化的改造等等。但是建国初期的相关研究就比较零散,针对某个地区的中小学的改造,研究的不多,大部分集中在教材和课程的改革,而有关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对某个地区的中小学的改造问题却寥寥无几。笔者经过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其研究视角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即教材,因此课程改革也就是教材的改革,这方面的文献,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笼统的,从大的方面研究教科书变革,比如《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的变革》(方成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一文中,就简要谈论了中小学的数学,物理,自然等科目的教材的出版方及内容的变化,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其中也简要的介绍了建国初期教材改革的一般过程;而在《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刁含勇,华东师范大学,2011)一文中,就阐述了建国初期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以及编审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该文从全局角度,历史发展的观点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了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应该说,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类则是对单科教科书改造的详细研究,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查到,关于单科教科书的研究不在少数,其中以地理,历史,语文等科目篇幅最多,比如《建国初期的小学地理教科书评介(非人教版②)—以1949年<新编高级小学地理课本>整理为例》(李家清,赵金凤,姚泽阳.地理教学,2013)该文中就主要阐述高级小学地理课本的编写思想,体系结构,编写特点等方面进行剖析,较为全面的分析阐述了地理课目教科书的变迁,其他的还有《湖南小学语文教材百年演变历程》(周敏,刘萃,李涵.思想者说,2014);《建国60年母语教材的变迁》(王淦生,辽宁教育,2014);《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刁含勇,华东师范大学,2010),该文中把教科书放大到了制度的形成,也详细阐述了教科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具体研究了教科书编审“国定制”的原因、步骤和经过以及“国定制”与“编审制”的历史发展和利弊得失。
(2)教育的学制改革。在《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刘桂玲,西南大学,2011)一文中就阐述了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小学义务教育学制的改革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建国初十七年基礎教育学制改革浅析》(李雪,郭余欢.华中师范大学,2009),该文中对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的回顾和剖析;
(3)教学模式的改造。建国初期以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为主,这方面的文献占很大比重,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改造,自然教育也迫切需要改造,然而,战乱刚过,在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经验,“为了搞建设,只能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因此当时的教育体系,不管是机构的设立,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等等,都效仿苏联。但在60年代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我国的教育模式向自主选择转变”。
(4)教师教育的改造。大部分以教师工资为主要爱内容,由于工资是教师能够生存下去的经济基础,和教师息息相关,教师又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问题这部分的文献较多,比如《建国初期临汾县中小学教师工资及生活状况研究(1949-1956)》(訾振培,山西师范大学,2014),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视角上揭示了建国初期全国中小学教师整个群体在待遇稳步提高的情况下对新中国建设带来的重要作用;还有就是针对教师教育的文献,《福建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1949-2009)》(曾能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这篇文献就主要阐述了建国以来福建省六十年的教师教育状况,探索教师教育的历史基础。
在以上文献中,都是研究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具体的方面,比如教材,学科,学制,课程等,而宏观的文献,也只是总体上论述教育的改革,没有具体到建国初期中小学的改造问题。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目前只有两篇文章,本文与之相似:《建国初期桐县基础教育改造评述(1949-1952)》(潘承生,华东师范大学,2010)和《1949-1956年河南省小学教育研究》(陈雪萍,河南大学,2010),这两篇文献从大到小,都具有地域性,但是,贵州的情况与其他地区有不同之处,而关于六盘水地区的这方面的研究是没有的,因此,对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造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
三、建国以来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造研究的反思
从以上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分析可以看出,迄今为止,国内对某个地区的建国初期的改造的研究较少,直接以中小學教育改造为研究对象的几乎很少,因此笔者从机构接管、办学体制、教育队伍、教学制度这四个方面入手查阅资料,另外查阅大量的原始资料,逐步了解到建国初期中共对中小学改造的过程,以尽量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的教育问题。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只是在少数对中国的研究的书籍里面会偶有提及,这些国外寥若晨星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写作起到一个较好的借鉴作用。
与之相较,国内对建国初期教育改造的研究就角度各异、成果较丰。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这些方面开展的:基础教育教材的改革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考察、建国初期教育工作的得失研究、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建国初期中小学各科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研究、建国初期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等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一大批富有学术价值、对建国初期改造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学改造的那段历史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但是就目前来看,尚存在着不少缺陷,如:(1)研究多是从微观层面上来进行的,缺乏对那段历史的宏观的研究。(2)尚没有形成对建国初期教育改造的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少研究仍是零碎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3)对改造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有不少,但多是分开来研究,比如说单单研究教材改革、课程设置改革等,缺乏对中小学改造问题的整体的把握。(4)很多人随大流,都去研究教材改革、课程改革等较为热点的问题,使得对中小学改造的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被忽略等等。因此,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学的改造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查阅原始资料继而创新来补充,来解决或解答一个较为全面的改造的问题。
四、初探的意义
从上述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对中小学改造的总体研究很少,从多方面来看,没有针对贵州地区的研究,而且只是对某个方面的研究,比如教材的改革,课程改革和学制改革等等,特别是针对某个地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量的研究。因此,对于某个地区,尤其是贵州地区的中小学的改造问题的研究上的缺失,就成为我们填补空白的机会。笔者是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氏,然而对于本地区的中小学改造的研究没有任何一篇文献有提及,只能从当地的档案局中查找到一些零零星星的资料,那么,笔者希望通过对建国初期中小学教育的改造问题的初探,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从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作为背景,详细研究六盘水地区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接管和改造当地中小学的,一次填补本地区此研究的空白,并且,其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R].延安: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三次中央全体会议, 1945.
[2]六盘水市志.教育志[M].六盘水市教育局,2013.
[3]田正平主编.李涛著,《借鉴与发展-中苏教育关系研究(1949-1976)》,2006,第3页。
[4]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 其影响(1949一1954)[D].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81
[5]潘承生.建国初期桐县基础教育改造评述(1949-1952)[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陈雪萍.1949-1956年河南省小学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 2010.
[7]韩晓莉.革命与节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节日文化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 2014,(4): 104-115
[8]彭泽平.初建的“传统” —建国之初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0(5): 70-7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5)[M],195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4)[M],1955
[11]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订.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20).
[12]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12].1950:105.
[13]《关于中小学政治课选学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意见》,六盘水市档案局所藏档案,案卷号:6,类别:6,期限:永久
[14]张俊洪.回顾与检讨一一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注解:
①参见六盘水市志.教育志[M].贵州六盘水市:六盘水市教育局,2013,第2页。
②到目前为止,教材的出版不仅仅是局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除了“人教版”外,还有“北师大版”,“苏教版”等版本。教育法说教师有选择教材的权利,着就意味着随着教育改革后对教材管理的放松会有更多版本的教材出现.现在小学就有许多版本教材使用了,这要看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定。而“人教版”是通称的全国版,基本上全国的中小学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