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禾勤 周建中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显示,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蘊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内在潜能。在适当的时间,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条件,施以适当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创新人才就有可能脱颖而出。
从学生成长看培养
甲、乙、丙三名同学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学生甲从小做事有恒心,钻研精神强,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她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遇到问题经常能另辟蹊径;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曾获得清华大学“全国中学生暑期优秀营员”称号,在数学、物理、信息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2013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发展状况良好。
学生乙,从小喜欢院子里父亲栽种的花草树木,也是在那里,她渐渐萌发了对生物学的兴趣。到了初中,她对生物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进入高中,她没有因为高考压力而放弃自己的爱好。生物课上,她专心听讲,讨论问题时,她积极发言,下课以后,她经常拉着生物老师提问。凭着这种兴趣和钻劲,她在全国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
学生丙,从小爱动手、爱探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进入中学以后,经常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指导课外实验,学完了物理学的知识原理,回家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验证,他的家庭电子实验室既是书房,也是实验工厂。他购买了许多电子类书籍,一边翻看书籍,一边认识电子元器件,一边进行实验改进。有了问题,他就在科创论坛里交流,向高手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科技创造发明项目(改进的等离子扬声器)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得了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该奖在全国只有3个名额。
分析这三名学生的成长之路,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学习刻苦、兴趣广泛、方法良好、基础扎实等。此外,他们又各具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方面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创新潜质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和发展。
兴趣培养与强化是首要因素
创新往往是兴趣广泛、钻研思考、触类旁通的结果。丙同学在自我总结中这样说:“我的成功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我觉得,兴趣对我走向成功起着更加深远的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古往今来,大凡卓有成效的人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克服研究中的种种困难,取得杰出成就。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在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强化上下功夫,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丙同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为他的成长提供了绿色通道,老师和家长对他的兴趣爱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从经费、设备条件、技术辅导等多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样,他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并进一步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良好环境和氛围是必要条件
每一个人在逻辑思维、语言、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在中学这样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否得到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内在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才是否能脱颖而出。甲同学在小结中这样写道:“丹中坐落在有千年历史的文庙遗址上,厚德、明理、笃行的校训是我的人生格言;校史展览馆里那些杰出的校友,是我敬仰的偶像;班级里同学的刻苦进取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首先就要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学会自主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甲既是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的佼佼者,更是这些活动的受益者。
在探究中提高创新意识
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大力开展专题研究是中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方法。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至少完成一两个科学研究专题,许多学生自选课题,开展调查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把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培育创新意识,获得创新体验,提高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不能忽视科学态度与专业精神的培养。学校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请高校教师走上中学讲台为学生讲授本领域前沿的科学进展,或者成为中学生的科技导师,或将高校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设备向中学生开放,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乙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先修大学课程并获得相关学分认定,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专题实验,科学态度与专业精神在她的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让学生具备“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崇尚真理的精神与勇气。创新人才不可复制,更不可能按照预设的模式刻画出来,而是在人一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拥有广博与专长相结合的知识储备,具有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拥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这正是教育试图探索和实验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