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鑫 郝宏歌
【摘要】随着音乐教师对“视唱”课的培养方法不断探索与深化, “视唱”课教学培养水平有所上升,音乐教师借鉴并结合西方音乐的培养体系,提高了我国各阶段、各个音乐演奏专业方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音乐修养的教学培养水平。然而,对于学习民族器乐专业方向的学生“视唱”课的研究培养方案较薄弱,所以,文章将以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核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视唱”课;民族器乐专业;音准与节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视唱”课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身负着工具学科的要职,它辅助并支撑着学习音乐演奏方向的学生,更好更强地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它并不是格局单一的课程,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课,尤其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本文将以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核心,以下文章将从学习“视唱”课针对于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在“视唱”课存在的问题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中应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学习“视唱”课对于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视唱”课能够培养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听觉能力、音准辨析能力和节奏的掌握水平,并且能够增强他们学习视唱的兴趣,最终将“视唱”课学习到的音准和节奏知识充分地运用到专业演奏中去。
(一)“视唱”课对于学习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
“视唱”课对于学习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其原因在于它能够帮助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东西方传统古典、近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而且通过这些优秀的音乐视唱素材,使他们在视唱旋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那些伟大作曲大师的音乐作品。同时,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掌握各种音乐风格的知识、感受音响更为丰富的音乐织体,还有以音准与节奏为基础的音乐修养。
(二)“视唱”课对于民族器乐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视唱”课能够丰富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演奏各种音乐风格时的音乐表现力和感知力,能够促进学习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够增强学习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动性。因此,学习“视唱”这门课程,对于民族器乐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格外重要。
二.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目前在“视唱”课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与研究中发现,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视唱”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内心听觉不稳定、打拍子的方法不正确、发声程度不到位等。但是我们认为,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说,节奏掌握与音准辨析能力两者则是需要耐心来解决的,同时也是“视唱”课重点研究培养方向。
(一)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音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音准是音乐组成的根本要素和前提。它产生于音乐,并服务于音乐。举个例子,音乐如同中国传统的木质建筑,由斗拱与立柱组成。斗拱层层延伸开来,扩大了建筑横梁的着力面积,将屋顶的重量向下传给立柱,达到“墙倒屋不塌”的特点。那么,音准的把握程度就如同立柱和斗拱,如果音乐中的音准掌握不好,音乐就没了支柱,音乐将不堪入耳,音乐这栋建筑也就会崩塌。所以,音准的掌握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关键。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学习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视唱”课上对于旋律的音准辨析能力和节奏把握水平,要远远低于其他音乐演奏专业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习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长期的音乐演奏学习过程中,首调思维是根深蒂固的,而学习“视唱”课往往需要的是固定调的思维模式。当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视唱旋律时,由于内心每个音的标准音,在大脑思维中并不突出,再加上首调的思维,结果就会产生“有冲突”的思维反应,这种思维反应会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视唱时往往感到不大适应,干扰他们的正常视谱,同时在视唱时经常会出现音准的偏差,并且间接地影响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音准与节奏无疑是“视唱”课实践技能培养的重点。
一些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练习音准时,往往会受到平常练习时不注意音准的毛病,比如说民族乐器自身存在的个别音准问题,还有普通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练琴时,每一个音校定不高等因素,久而久之,内心里就存在着近似标准的音,这种音会很影响视唱时发声的音准,所以唱不太准。
由上述问题,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与钢琴老师共同配合。首先,钢琴老师在钢琴上,给出一个标准音“La',并由它开始(向下分别构成八度七度……以此类推,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音阶。再由标准音“La'开始,向上构成六度五度……以此类推,到小字2组的fa,再由标准音“La'结束),每个音阶弹两遍,分别是正序和倒序。在钢琴老师弹奏每个音之后,学生必须迅速地进行模唱标准音“La'一直到钢琴老师给的音,再将准确的音符大声地唱出来。然后,钢琴老师将两度关系的音阶,发展成三度和四度关系的音阶,同样需要两遍构唱。在视唱旋律时,学生视唱旋律中代有“Fa'的地方,请钢琴老师注意学生的音准,并及时地进行纠正。这种正确的节奏训练方法,会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对音准校对能力更有把握,也能增强视唱旋律时的流畅程度。
(二)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节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节奏与音乐,如同链条与轴承之间的关系。节奏带动着音乐所产生的音乐萌芽和音乐高潮,同时节奏的正确掌握程度直接影响音乐表达的好坏。
音乐又可以制约节奏的发展,比如說,在音乐发展到结尾时,节奏一定是逐渐加快的,这样才能体现音乐发展到结束时的音乐音响变化,同时,渲染宏伟壮阔的音响氛围。同样,在开篇引子过后的第一段时,节奏往往较为平稳、柔和、舒缓,如同春后湖面泛起的微微涟漪一样,也就是所谓“细水长流”、“层层叠加”的处理效果,这种节奏的处理方法使音乐更具表现力,更有良好的发展。
目前,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存在节奏、节拍较灵活等特点,而且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平时练琴时往往过于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忽视了节奏的重要性。所以,往往拍子和节奏存在着不稳定的状况,音乐也就失去了重要的意义。
在视唱时,普遍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大多还停留在视唱旋律中打拍子的环节,这样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背离了本科学生应掌握的水平。由上述问题,同样需要钢琴老师的配合。由钢琴老师先弹奏节奏型,然后让学生用手划拍子的方式,模仿钢琴老师弹过的节奏型,最后将节奏型大声地唱出来,在唱每小节时,将第一拍的节奏音重读,在学生唱复杂的节奏型时,请钢琴老师认真聆听,及时纠正错误。
首先,钢琴老师弹奏4~8小节2,4拍节奏的旋律,钢琴老师觉得学生们掌握的节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由难度为2,4拍的节奏发展成3,4、4/4、3/8还有6/8拍的节奏;其次,由钢琴老师选择性地在小节线里加入各种休止符,这样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将有休止的节奏型,在大脑中联想出完整的节奏型,这样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听辨节奏;再次,钢琴老师从简单的单声部节奏训练里,逐步地渗透双声部的节奏训练,这样能够提高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重奏或交响演奏时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合作能力等;最后,实现在节奏训练时,不靠钢琴老师弹奏,也能凭借学生的自身能力,更好地掌握准确的节奏。
这种科学的节奏训练方法,会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对节奏更有把握,并将此正确的节奏训练方法带入日常的音乐演奏学习中去,充分达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
三.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中应用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到“视唱”课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够壮大并发展“视唱”课在各个音乐风格、来源结构的辐射能量,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领域极具影响力。
从微观上讲,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学习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亲切感俱佳的,其联系如同“鱼与水”一样。这种自然流露的“亲切感”,给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学习乐趣。因此,将中国传统音乐引用在“视唱”课培养研究中的意义重大。
(一)简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与发展状况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博采众长的特征,它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绚丽多彩的音乐内涵,同时有着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与形式多样的地方民间音乐。在各个民族器乐演奏方向领域,均有其代表的音乐作品和具有影响力的音樂流派。
(二)中国传统音乐当前被“视唱”课引用状况
然而,这些浩如烟海的传统音乐作品却被人们忘记。目前,国内专业音乐学院与普通类音乐院校采用的视唱旋律大多是西方的音乐体系——西方大小调关系,而中国传统音乐则重视五声调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的往常的音乐学习有些“格格不入”。
(三)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中的练习
新疆民歌入选理由,运用“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的学习方法。这条旋律节奏由切分节奏型和大量的休止符构成,同时使用一个降调的调号,这样的做法提高了视唱本旋律的难度,也提升了民族器乐专业学生节奏训练的能力。
这首新疆民歌的入选理由是运用“木桶原理”提升薄弱环节的学习方法。这条旋律使用两个升号的调号,在旋律中大量存在升“Fa”这个音,这样能够帮助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提高“Fa”的认知程度和视唱训练时升“Fa”的音准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旋律优美,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利于增强今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音乐演奏时对音乐风格的分析能力。
这条旋律的入选理由是运用“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条旋律使用2,4的拍号,这样较为简单的节奏拍号有利于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巩固之前所学习过的基础节奏知识。同时,本旋律节奏中涉及到连音线的使用,这样的选择可以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同音音符被连接后的分配以及节奏型连接前后的分辨认知能力等。
四.总结
通过对上述在视唱中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研究,使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更有效地提高旋律中节奏的把握能力和视唱时音准的辨析能力,最终让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不但会唱,而且在综合水平上有更突出的发展。
与此同时,让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在“视唱”课中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国家培养综合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