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
一、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要,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图标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多媒体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描述,“课程设计思路”之“学习目标”是这样描述的:①经历(感受)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②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③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是这样描述的:①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②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③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沈江峰先生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吃苦耐劳、用心做事、负责积极、自信合作、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开放合作,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由于缺少诸多职业素养,性情狭隘冷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跳槽频繁。沈江峰先生认为,相较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对人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职业素养是确保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合理使用的根基。
但是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很是偏颇,他们大多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无需学习那些看起来很枯燥、缺乏实用价值的技术,从而造成了学生游戏上网很有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却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这是需要我们老师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实录
1.课堂预设
上课内容为《图像的简单处理》,教学内容是:图像的简单处理,包括图像尺寸,裁剪和旋转和翻转图像等操作。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图像,掌握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并通过完成图像处理过程,提高学生对常用处理图像操作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是:①“图像处理”的定义。②理解简单图像处理包括哪些方面常用操作。③初步掌握如何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教学难点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创新与学习图像处理的兴趣。
预设课堂任务:分工合作活动,完成图像的简单处理。学生总结图像的简单处理技巧,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总结,课程结束。
预设课堂重点:观看“图像的简单处理”课件,掌握应用Photoshop完成以下操作:①如何调整图像尺寸。②如何裁剪图像。③如何旋转图像。④如何翻转图像。⑤在图像里嵌入文字。教师打开“图像的简单处理”课件,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操作演示。⑥用剩余的时间,将完成作品转交到教师机上。
2.课堂生成
多数学生因为有计算机基础,观看“图像的简单处理”课件,基本了掌握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学会获取、处理、编辑图像后,兴趣明显降低,或窃窃私语,或垂头丧气,或对教学要求爱理不理。看样子,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营造一个较宽松自由的课堂。唯有改变课堂预设模式,以互动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学会自自主寻找,这样对未知与不明之处印象会更加深刻,碰到不明白的主动举手要求老师予以帮助,同学之间互相商量,确定最佳方案。课结束时,学生建议老师把自己制作完成的图像打印出来,搞一个展览。
三、课后反思
1.课堂控制要适度,让课程尽可能实现“任务驱动与兴趣驱动”的平衡
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负责的教师会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会有详细的课堂预设,并在课堂里按部就班实施。不少课堂里,学生的“学”仅仅是听老师讲,记录重点内容,而没有学生的活动。这种课堂教学,只有“教”,而没有学生“学”,尤其没有学生主动的“学”,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原则。由于控制课堂太严格,很难见到师生共建课堂,很难见到知识的生成,很难通过课堂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对课堂控制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学习,而不是成为课堂的旁观者。以本节信息技术课为例,以话题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给父母、同学、老师制作电子贺卡,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图像处理的一般方法,学生的兴趣就被唤醒,培养了学生处理图像的能力。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任务驱动与兴趣驱动的平衡。现在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多样化、丰富化,仅仅强调在任务下学习,肯定不现实。
2.设法让学生“做”起来,实现“做”与“学”的平衡
浙江教科院院长方展画老师多次呼吁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提高”。因为“做”是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技能体验与情感体验,是兴趣成长的节点。中学阶段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普遍兴趣不大,上课懒懒散散,不认真学习。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做起来,就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营造一个较宽松自由的课堂,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某种知识,更培养学分工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做”,学习就成为兴趣盎然的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的价值、意义才能够得以呈现,学生才能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沟通能力。
3.三维目标是一个平衡的整体
信息技术课程常常被看做是放松、消遣时间的学科,是简单的上网、聊天、游戏。网瘾现象,已经表明我们需要关注它存在的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与情感价值。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认为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是非常有见地的。学生的做,动手,是“知识”转化为“能力”,“过程”升华为“方法”,獲得情感态度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日常生活出发,经常组织学生制作节日祝福卡、活动宣传海报,就能帮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或者信息技术的含义,真正认识它存在的多种价值,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科学、合理地用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