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关注生成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生成,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研究教学生成,应该成为教学实践研究中构建“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关注生成”它更应该成为我们在构建“生本课堂”中着力追求的新理念。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想“关注生成”,结果“捕捉”不了;二是做到“关注生成”了,可是“实效”不够。这些个“不够、不了”,其实就是“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够”。“关注生成”不仅仅体现在既定预设当中,更体现在时时生成之中。教师教育智慧不够,再好的设计也是枉然。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说过:“智慧不能传授,但智慧可以学习”。那教师该“如何学习教育智慧,以自己的教育智慧绽放教学细节的精彩来呢?”笔者以为可以有这么几个策略:
一、树立捕捉意识
语文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个性、气质。他们随时都可能在课堂上出现一些让你惊喜或惊恐或惊呆的“突然袭击”。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这些偶发事件或问题更是不可预料。面对这样的“突然袭击”,教师如能善加利用并处理,它可能进一步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使学生燃起对知识、人生的探索热情。
教师需要精心捕捉、利用课堂上的这种动态生成,真正地体现了“学为中心”。这些生成的主体是学生,这些信息体现他们的知识、情感、个性、世界观……课堂上在处理即时生成的信息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互动性的争议,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对知识、社会等方面的探究信心。教师善于利用学生提供的即时生成信息,正确分析,巧加点拨,能进一步升华学生思想、知识和能力。因而老师善于捕捉、利用动态生成信息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课堂发展的趋势,更是尊重学生地位的真实做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细节。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性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生成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我们所要做的是,树立捕捉意识,以渴望的心态来期待非预期性因素的出现,以找寻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痕迹,并把它作为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个重要内容。
二、增强捕捉能力
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思维会使我们失去把握预期性因素的能力,我们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和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和学习资源,从而大致推测、整体估计非预期性因素可能产生的环节、时机:在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甚至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画蛇添足中……在一次次的刻苦钻研、认真备课、细致观察、换位体验和细小环节的临机处理中不断地历练自己。只要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我们都应该试着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试着捕捉一个个随机的生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直觉灵感思维品质,建立捕捉新教学资源的超链接,培养敏锐的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践捕捉技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地与学习伙伴展开丰富平等的对话,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感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体验语文的学习乐趣。笔者拜读了名师们的教育成果,领略了名师们的教育智慧,更基于新课程的理念,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技巧去实践:
1、“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
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必急于下结论,问题的对错并非只是你满怀想象的那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的交流讨论方式,看似教师把“球”踢给了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关键时刻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先及时给予肯定,接著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其余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校的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所犯的种种罪行,我特意补充了许多材料,引导学生讨伐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 :“老师,英法联军胡作非为的时候,中国人都到哪里去了?”此时我牢牢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继续研读,讨论交流
既然是一节语文课,本身就有它的学科特性,如何把握语文自身的学科特性呢?我想“读”是个关键。如果一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而马上采取交流,这样就容易游离于文本的情境之外。所以遇到这样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使用让学生继续研读文本这种方式,文本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引导学生去仔细反复地研读每个句子,越是读得深,越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分析和独特感悟,由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在有差异的学习资源的碰撞中,可能也就解决了问题。
3、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错误”中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思考错误可以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这样的生成细节,“宜疏不宜堵”,教师可以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错误”问题出现的潜在原因,并且巧妙地挖掘其中的资源,引发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以生为本,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应该是构建“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3、《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