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展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将课堂中的阅读知识向外拓展延伸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将知识进行延伸,促进知识的渗透。本文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10-01
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内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丰富个人的文化知识,对小学语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要想做某事前就要首先培养兴趣,在现代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的状况,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去读,学生只是程式化地阅读完,根本不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取知识,造成拓展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2.学生的阅读内容不精
对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来说,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漫画书、格林童话、笑话大全等这样的书籍,阅读内容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而真正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对于很多具有一定正面意义的读物也很少阅读。
3.阅读方式不正确
对于小学生而言,开展拓展阅读,阅读方式尤为重要。很多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对于不感兴趣的部分直接略过,而且很多学生只重视阅读速度,并不能真正体会笔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整篇文章阅读下来没有任何收获,这就失去了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目的所在。
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营造拓展阅读氛围
在课前,营造一个良好的拓展阅读氛围是实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环境会影响人的观念和认知,尤其是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加强对小学生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视,从基础抓起,完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拓展閱读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做好引导工作,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巧妙地进行课前导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新课程的学习储备一定的知识能量。如在学习《长江之歌》之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亚洲第一大河叫什么名字?它与黄河并成为我国的‘母亲河,那同学们想一下这条大河的名字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踊跃回答,通过互相的补充,既能使相关内容更加全面化,也能进行知识拓宽,学生会沿着这条线了解更多关于长江的知识,有利于实现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
2.加强课中内容补充
加强课中内容补充是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进行中进行拓展阅读,趁热打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如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教师应当对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理和背景,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和写作背景来进行阅读,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章感知能力。如在讲《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对杜甫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例如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与李白并成为“李杜”等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补充,然后根据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个人境遇来分析作者的特点,教师再找来杜甫的其他诗来进行阅读赏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阅读。
3.注重课后延伸
在课堂内容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寻找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有利于将阅读的内容进行互相联系,同时能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接受,达到良好的拓展阅读的效果。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达到良好的拓展阅读教学效果。如《七律·长征》,这首词写了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歌颂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通过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下毛泽东其他的词或者文章进行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推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的发展和实施。
三 结束语
近几年,中国对于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重在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语文课程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拓展阅读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是提高小学语文水平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8):112~113
[2]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2):123~124
[3]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90~91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