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娟
现在农村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29%的初中生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目前,就我们农村地区来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令人担忧的。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發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家长们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而老人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很少、甚至没有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出现“荒漠化”的状态。
(二)心理学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在农村的学校里,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表示爱莫能助,甚至束手无策。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另外,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和教师素养,对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教育的误区
为了通过相关的验收,心理教育体系在学校开设心理学课程,这是很多农村学校的常见错误做法,引进心理教育的课本,比如,向学生解释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意志等,反映出人们对于心理教育不同程度的误解。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四)师资力量的匮乏
师资匮乏是当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最大难题。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非专业人员呈“赶鸭子上架”的局面是很平常的事。调查资料表明,当前农村中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尽管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明显不足,缺少做学生工作的经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因此学生很难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专职的教师,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领导管理,更新和转化教育者的观念,提高师资水平 。
学校领导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思想上认可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软环境的建设,同时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从高校的心理学系直接招聘能够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培训。
第二,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三,教育者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要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在传授学生学业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在育人方面多下一些功夫,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第四,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与和谐相融的环境。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作为学校,我们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三、展望
在未来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适应环境、迎接挑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加快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显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还要走相当艰难的路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当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加强行动研究,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